13
估計看的越多,心里的感悟也越多,其實模糊還是清晰,自己都快分不清了。工作之時,全身心為學生考慮,希望自己能引領的內容,都教給學生,偏偏學生五花八門,理解不了教師的心聲。一名普通教師,能做的沒有很多,感受到也差不多。
而做一名普通的家長,依然不容易。面對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表現不理想時,只能祈禱他能長大一些,成熟一些,能被老師表揚多一些。面對孩子的作業,一樣擔心不好好完成,不認真完成,生怕聽到被批的聲音。
每當陪著孩子做作業,看著他一兩個小時都沒有完成作業時,也是很心疼,也會在內心問自己:“作業是不是有些多?這樣的學習方式會不會傷害孩子的健康成長?”只是,偶爾和其他家長交流,做一些比較后,又覺得,他還是屬于比較“幸福”的類型。
比如那次周末的爬山,他爸爸陪他去一個有些偏僻的陡峭山坡,風景自然獨好,這是他爸爸提前取景過的地方。但是爬完山回來后,他爸爸竟然找我談話,說在和兒子爬山時,看到了很難受的一幕:路過山上有些陡坡的地方,兒子是手腳并用,小心翼翼地爬上去。問他為什么那么怕?
兒子告訴他:“因為我很擔心掉下去,好像我現在膽子變小了,總怕挨批,犯錯就要挨批。我小時候好像不怕危險多一點。”
“你以前是天不怕,地不怕,什么危險都敢闖,是不是被罰怕了?特別注意安全?”他爸爸帶他一起爬山,一邊問。
“嗯,學校要注意,要擔心。回到家,老媽又總是因為作業要吼我,要生氣,還會揍我呢。”他是什么話都和爸爸講了。
所以,他爸爸就叫我要注意孩子的教育方式,他說我已經給孩子的心里造成了一些陰影。當時,我是有些不接受“質疑”,感覺自己要做這么多,不但沒有得到他的理解,還要批評我的教育方式,很生氣。
但是,冷靜下來想想,我表示很傷感。因為自己真的不夠理想,對自己的孩子,完全比對學生不夠友好。在他這里,似乎所有的耐心都沒有了,就是莫名其妙的會發火,容不下他一點“瑕疵”,總是要把最好的呈現出來。
每回他的作業不理想,都是重新書寫,即使時間已經比較晚,也要認真完成。一年級,二年級,那么小的娃,回頭想想,真是有些后怕。可是,當時哪里會想那么多?只知道一定要讓孩子把作業能高質量完成,不然就覺得是自己失職了。
只是,這樣的日子,不是一天兩天,而是一年兩年,在自己大多數時間的暴躁與發瘋一樣的狀況下,就過來了。孩子也從原來那種天真無邪的狀態慢慢進入了很大的變化。你覺得他是長大了一些,可能懂事了一些,其實呢?不是,那眼神,不再清澈,不再無畏,倒是有些深思,有些怪異。
若不是孩子爸爸提醒我,要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所改變,我也不會那么仔細去觀察孩子的眼睛,不會在自己對他發火時看到他有些憤怒又有些害怕挨揍的感覺。
我有些悔意,一個活潑可愛的男孩,如果再這樣下去,可能會讓我非常后悔,甚至傷心到極點。
介于這樣的情況,猛然想起了幾個同事的故事,此時就是對自己下定決心改變方式的最好警示。
記得有個同事和我說起:她的兒子,曾經也是那般可愛,那么用心學習,她對他也是“控制”到位。但是,當孩子到了叛逆期時,大概是初中開始,就不在“控制”范圍了。開始反駁她很多觀點,甚至還喜歡和老娘對著干,在生氣的時候,也會吼媽媽:“你又不是我的老師,我不要你管,我才不要聽你的話!”
成績也不再是優異行列,母子的感情幾乎演變成了“仇人”,兒子恨媽媽管太多,媽媽則是生氣兒子太不聽話,不再是自己當初的小可愛。隨著接近惡性循環,媽媽的心情不好,兒子的成績不理想,最后只能把所有的期盼回歸平凡的生活:健康就好,能自己生活就好。
等到最后,高中畢業,考了一個不理想的大學,所謂混個文憑。因為距離,母子倆的感情才有了緩解。孩子慢慢發現,媽媽是自己的親人,最關心,最在乎自己的還是媽媽。
媽媽發現,原來兒子沒有變成其他人,只是他的叛逆期,需要一個更懂他的父母,估計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些失誤。現在,耀眼的光芒已經不容易,在親戚朋友面前,不再能以孩子的優異成績為榮,更不能以孩子的就讀大學來增添榮耀。
當一切都褪去,看到彼此最原始的時候,才能安靜的過生活。只是,此時的媽媽已經出現了很多銀發。盡管孩子已經成熟,可以獨自生活,但是即將開啟他自己的生活。
媽媽的大半輩子就是這樣過去,孩子的童年,少年就是這樣過來了。
坐在一起,看著我們這樣的年輕媽媽,她不是后悔自己的曾經,也不能后悔,她是在訴說自己的曾經有些不如意,也許是在默默告訴“后來人”一些什么?
那時,我不懂,也覺得不可思議,媽媽和兒子之間怎么會這樣?因為那時,我的孩子只是剛上幼兒園,還是天天領著他開心玩耍即可,吃好喝好,沒有任何煩惱,更不知道未來會是有荊棘的可能。
如今呢?有多少媽媽也是如她那樣與孩子相處,自己獨自焦慮,或者說是正處在煩惱中。
而我,幾乎就要走入她的“模式”。幸好還有旁觀者的提醒,偶爾告訴我“路”的前方需要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