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長,這是多么神圣的稱呼。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又是多么辛苦又幸福。
自從成家,開始孕育娃,我就對孩子充滿希望,又似乎在懵懵懂懂中迎接了他的到來,有時胸有成竹,有時手忙腳亂。不管哪種,他的到來,更加讓我理解“家長”的不易。
沒有送他去集體生活時,我的生活中,除了工作,就是孩子,把自己拋到了很遠。很奇怪,對于孩子,我有天生的“喜歡”,就如愛自己的工作,工作的對象,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之前,沒有獨自成家,還沒有自己的孩子,我看到學生家長為孩子的事奔波,為孩子遮風擋雨的鏡頭,畫面,并沒有那么理解,也會偶爾質疑有些家長會不會對孩子太寵,以至于孩子忘記了好好成長。
當自己有了第一個娃,才發現,孩子會是自己的一切。只有孩子健康快樂了,自己才會更加安心。
在我的記憶里,我的娃,沒有一個夜晚是離開我而在其他被窩睡覺,這樣的日子,從出生那一刻起,少說也是幾千日吧。不管工作有多累,回去就是接著陪娃,看到他依偎在自己的懷里,稚嫩的聲音叫著“媽媽”的時候,總是幸福又甜蜜。
隨著孩子的長大,需要上幼兒園了,需要跟著“集體”開始生活。緊隨著一些擔心便也開始。
孩子會喜歡幼兒園生活嗎?幼兒園里會不會被其他孩子欺負?幼兒園的老師會是什么樣?和藹可親的還是非常嚴肅?我該幫孩子找什么樣的幼兒園呢?……對孩子的幼兒園充滿幻想,問題開始沖擊大腦。
根據經濟情況,根據幼兒園的設施條件,根據孩子的大概感覺,開始為他挑選自己認為最適合他的一切。
帶孩子沒有經驗,都是最初的感覺,有時從身邊的“過來人”那里借鑒一些經驗。多少能勉強過去,和孩子能開心度過每一天。孩子是媽媽的寶貝,媽媽是孩子最貼心的親人。
但是,緊接著是上小學,九年義務教育即將開啟。這不是幼兒園那么簡單的存在,各種意見,各種“瘋狂”隨之而起。
有些父母,為了孩子的“將來”,真是費盡心思。在孩子上幼兒園時,就開始了解他要上一年級時,會成為一年級的老師,或者說是哪幾個畢業班的教師會接手一年級。在這些教師中,把她們的曾經了解一次,把她們的帶班方式,處事風格,甚至家庭成員,生活環境,背景,凡是與之有關的點滴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再進行圈定目標,著手準備“擇師”行動。
這樣的工程,嚴重的家長會在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就動工,一般的家長,估計在孩子上大班時也開始綢繆。
2
起初,我覺得有些夸張,也覺得這樣的家長有些小題大做,孩子與哪個老師有緣,才會相聚在一起,怎么可以這樣強求,或者說如此改變“選擇”呢?表示不贊同,也不想多借鑒。
可是,當自己的孩子也漸漸靠近小學時,卻也萌生了一些想法。說真的,更多還是自己也處在這樣的工作上,看到的比較多,反而更加不放心“自然緣分”。
因為教師隊伍中,確實也有一些區別,人與人的區別,教育方式的區別,為學生考慮的角度區別,教師本身的素養差異,這是自己多年教育工作中,非常敏感的直覺。
如果孩子遇上那種“霸權”類型的班主任,也許我是不太喜歡。這樣的班主任,容易讓孩子過于壓抑,在小學就一直處于“大人”一般的生活,似乎有些揠苗助長,孩子怕是堅持不了,至少我的孩子不是很適合。
要是遇上喜歡“喋喋不休”,說話邏輯性不是很強,偏于“盲目教育”,用普遍方式教育全班學生的班主任,也是比較不喜歡。那樣的班級,容易出現聒噪,過于活躍,可能學習習慣也不是很整齊,需要再三考慮。
還有那種,“繁忙型”的班主任,三天兩頭出差,或者忙活其他事情,教學水平是高,但是不適合我家孩子,或者說不適合我的感覺。
總之,若是去細細觀察,考慮每一個老師,總是有些會讓家長需要“斟酌”的地方。
然而,為什么越是對孩子的成長有要求的家長,對班主任的挑選越敏感,那么用心的家長,不值得深思嗎?如果是之前,我會覺得要多考慮家長本身,太不厚道,總是把最完美的,或者說總是想方設法放到自己喜歡的“班級”,至于孩子是不是喜歡,估計未必考慮半分。
但是現在,我又能理解他們的瘋狂擇班行為。就像大戶人家嫁娶孩子,哪個大戶人家的家長樂意把自家培養的閨女,隨意被一個窮小伙給“拱走”。只有過來的父母知道,女孩只為愛情嫁娶,不管對方的任何,也許會是自己女兒一輩子厄運的開始,而她的不幸也是父母最傷悲的日子。所以,在經歷愛情和生活洗禮的長輩,總希望孩子最好能找到門當戶對的一方,彼此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減少摩擦,生活相對安心一些。甚至有些家長覺得,愛情沒什么,只要條件理想,大可退而求其次,讓經濟彌補愛情。因為愛情的保質期太短,更多的還是成家后的“責任”心,親情的時間才是無極限。
要是從這個角度入手,那么就更能理解這些擇班比較瘋狂的家長,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因為孩子遇上一個自己喜歡,又能很好引領他們學習,引導他們做人的理想教師,不容易。小學六年時間,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也會給孩子的未來家庭帶來很大改變,所以哪個家長能輕易放班?若不是無能為力,是不會隨“緣分”使然。
所以,能理解,能接受,能包容這樣的行為。可是,也是感慨頗多。
如何擇班?怎么擇班?沒得擇班的孩子怎么辦?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讓絕大部分孩子都自然分班?教育是為了所有孩子的未來,不是僅僅一部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亮點”,可是能在恰當的時間都閃亮嗎?如何讓擇班的家長會接受大致的安排?
這是教育路上的重任。不是一個人,一個地方能解決的問題,需要更高的引路人,讓教育的路上沒有那么多坑坑洼洼,影響著家長的抉擇,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