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粲在祜丘村小學已經教了一段時間。這真正開始教學后,李粲才是體會到這教學任務是有多么的繁重。
李粲一個大學生,去教小學生的課程,自然是得心應手。就是語數外三科一起教,也不算特別累。
可是鄉村教學最大的難點在于,一個村的娃娃并不是同一年出生的,而且上課的老師也不多,這最終就導致不同年級的學生要擠在一間教室里上課。
老師上課的時候就要根據不同的年級,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畢竟總不能讓剛學看圖說話的低年級學生,去寫一篇三四百字的記敘文;也不可能讓已經學會未知數列方程的高年級學生,再去去學低年級學生的“1+1=2”。
這樣的教學方式稱為復式教學,算是鄉村教學的一個特點。而這也是導致教學任務繁重的主要原因。
因為這樣下來,你一個老師在一間教室內教幾個年級的學生,你要準備幾份不同的教案,然后你剛教完低年級,轉過頭就要去教高年級,中間還不能有太長的間隔。
畢竟一節課的時間就那么長,你總不能只教低年級,不教高年級。那這樣還不如讓高年級今天不來上學,等哪天要教高年級,再讓高年級過來上課。
如果是這樣的話,不說教學任務能不能完成,這屋里的大人都去下田干活了,就放心娃娃一個人在屋里?
這村里的學校不只要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職責,還要承擔一定的安全責任。這也是采用復式教學的一個原因,總不能在教高年級學生的同時,對低年級學生不進行適當約束,讓他們肆意嬉戲打鬧。
“復式教學”,李粲之前在大學里上課的時候,聽過這一種教學方式。現在親身經歷了一番,也是真實體會到這種教學方式的辛苦。
不過李粲倒是沒有被這“辛苦”這座大山壓倒,因為他在這段教學的日子里,發現了一種直擊人心的東西。
李粲發現的這個直擊人心的東西,應該稱之為“感動”。
李粲正式開始教學的第一周,食堂里送來了一只雞,食堂里的人讓李粲過來,決定一下怎么吃。李粲過來后,一開始自然是對食堂里的大姐,大娘們連聲感謝。
不過這些大姐,大娘們,并沒有冒領這份感謝,而是把真正送雞的人,告訴了李粲。原來是那天在田邊遇到的劉大爺。
李粲回想起與劉大爺的見面。那天的劉大爺,戴著一個斗笠,遮擋住太陽的光線,可周身的皮膚依舊是被曬得黝黑,臉上是花白的胡須。……
李粲從回憶中退了出來,對著食堂里的大姐,大娘們說道:“就麻煩各位大姐,大娘幫我把這只雞做成雞湯,到時候,大家都來喝。”
這些人聽了李粲的話,笑了一下,自然也就是答應了下來,而李粲也是告辭離開。一會兒又要上課了。
除了村民的熱情帶來的感動以外,學生們給予李粲的感動,也是不少。
每次李粲上課的時候,教室里的學生都很認真地在聽講。
因為是復式教學,所以李粲是這個年級講一會兒,然后再給另一個年級講一會兒。
還沒有輪到的學生,在李粲給其他年級上課的時候,并沒有交頭接耳,影響課堂紀律。而是低下頭,認真地預習,復習,或是做作業。
而輪到他們上課的時候,也是目不轉睛,十分認真地聽著李粲上課。
這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天;而是每一個人,每一天。
臺下每一天望過來的,那渴望知識的眼神,這怎么不讓李粲感動呢?
正是因為這些村民和學生們帶來的感動,讓李粲對于繁重的教學工作,不僅沒有感覺到辛苦,反而甘之如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