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百官入朝
關中四州的戰事平定后,齊軍半數已經駐軍邊界,與藩王軍相距不過五十里。
李衡的詔令已經發布五日,依舊沒有得到越王李瓚的回復。
藩王之間,各懷異心。
為了關中穩定,李衡不得不防。
李瓚好不容易將戰線推進到關外,卻不料被李衡搶先一步收復凌陽。
無論如何,李衡都是大齊的正統皇帝。
但李瓚有一個可以推翻李衡的理由。
當年李衡之所以能夠成為大齊皇帝,就是陸晟一手將其捧上高位。陸晟乃大齊奸佞,既然陸晟已亡,那李衡這個皇帝是否算是正統?
當年陸晟位高權重獨攬朝堂,扶持了李衡這個“傀儡皇帝”,沒想到今日所謂的傀儡,竟能夠率軍攻入凌陽。
當初李衡逃出凌陽城時,身旁不過荊軻一人,找到夏州黃文敬后,才得到第一支屬于自己的部眾。
身處淮江的李瓚,怎么也不可能想到,阻擋他入關中的人,恰恰那個不起眼的傀儡皇帝。
如今陸晟已死,燕國滅亡,大齊十九州表面上重歸一統,實則暗流涌動,各地仍有不少流寇作亂,想要建立太平盛世,任重而道遠。
不管越王李瓚是和是戰,李衡都已經做好準備。
收復凌陽后,李衡做的第二件事,便是籠絡民心。
待各項事務處理完畢后,李衡立即詔令天下,開倉放糧,安撫百姓。
關中雖富庶,但經不住陸晟多番壓制,百姓們飽受摧殘。
亂世當中,百姓的物質需求是極為簡單的,只為求溫飽。
齊軍收復關中時,對百姓秋毫無犯,已經籠絡了民心,如今圣上頒布詔令,開倉賑災,如此一來,定武皇帝在百姓心目中,如同神明一般。
不僅是百姓,齊軍將士,也對李衡五體投地。
早在攻打凌陽時,李衡便身先士卒,永遠沖在士兵們的最前方,即便是身上多處負傷,依舊毫不退卻。
皇上李衡的護體神功,士兵們看得一清二楚,特別是在千秋宮時,明明長劍已經刺進他的身體,但李衡卻是能夠安然無事。
“大齊定武皇帝乃天命之子,不滅之軀,大齊之正統。”
“定武年,天下太平。”
如此宣傳口號,開始從凌陽傳遍到關中各地。
而在關北,除了夏州與合州外,大齊皇帝的威名并沒有廣傳。
在大齊境內,舊貴族的勢力從來沒有被根除。
如今朝中的臣子,也大多是門閥子弟,甚至包括從夏州來的臣子班底。
接下來,只有提拔一大批寒門子弟,才能維持大齊在中央與地方的統治。
經歷數月的慘烈戰事,北方六州豪族勢力已經大洗牌,大部分權力能夠掌控在大齊皇帝手中。
但是越往南走,大齊對地方的控制就越弱。
比如幽州南邊的冀州,先前投靠陸晟大燕,但數月的戰事中,都沒有加入與齊軍的對抗。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農民軍進入冀州,讓冀州軍根本無暇增援關中。
齊軍收復凌陽的第十日。
李衡終于有時間親自處理眾多事務
闊別數日,李衡再度上朝。
此刻朝堂上,新組建的官員班底,分成了兩派。
一派是隨李衡從夏州一路收復凌陽,且完全忠誠于李衡的文武官員。
而另一派,就是魏忠賢所代表的燕國舊官僚,其中也包括關中門閥士族。
李衡身穿黃袍,緩緩走上皇位。
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身為皇帝為百官所跪拜。
“吾皇萬歲!”
群臣跪地。
“平身。”
李衡的聲音不高,卻透露出幾分威嚴。
群臣皆低著頭,畢恭畢敬。
大齊光復不久,無論是中央與地方,都有非常多的政務需要處理。
幾天過后,大臣向李衡稟報如今齊國狀況。
政局上,大齊已經慢慢恢復穩定。
關中是整個大齊的根基,只要保住關中不亂,天下便可慢慢平定。
“藩王軍已經往后撤離三十余里,似乎有停戰意愿,但仍未向凌陽投來朝見信。”
傳來朝見信,就足以證明李瓚不想謀反。
但李瓚的有心拖延,不免讓人產生懷疑。
即便是藩王軍撤兵,退出前線對峙,也在暗示藩王暫且不與朝廷發生戰事。
只要青州以及淮江北部的各州府,沒有重回朝廷控制,雙方仍是劍拔弩張。
軍事上,目前大齊已經逃離困境。
中原已無戰事。
北面合州以及夏州,如往常一般要防備巴澤部落的南下侵擾。
即便合州經歷了數月的戰事,但作為北境糧倉,仍然有不錯的收成,齊軍就是依靠合州的存糧,成功一路南下收復關中。
北面沒有太大的威脅,更大的隱患除了越王外,還有大齊西面的楚國。
早在十日前,便有邊境士兵稟報,小部隊楚軍進入齊國境內,但沒有發動進攻,不知有何目的。
除此之外,雙方數月里,也發生了幾次小規模的交戰,但大多沒有血戰到底,都是雙方各退一步。
西楚早已經沒有當年的侵略架勢,歸其原因,無非就是因為楚國也同樣陷入內亂之中。
楚國如今的狀況,甚至比一個月前的大齊更為糟糕。
目前能夠威脅大齊統治根基的,或許就是西楚以及越王李瓚。
軍事上尚且穩定,而大齊在經濟上,基本陷入崩盤。
戰爭導致壯丁減少,賦稅也隨之消減。
大齊的貴族門閥,是不需要向朝廷交稅的,故此國家的賦稅,無疑是落在了百姓頭上
朝廷的稅收財政,仍需要魏忠賢及其親信處理。
先前魏忠賢之所以能被陸晟信任,就是因為魏忠賢的搞錢能力太強。
在其頒布的法令下,增收了部分商業稅等等,又適度增長了農稅,也就是說稅收增多了,但百姓數量減少了,只能緩解一時之急。
魏忠賢的治理下,也不怎么敢對大齊的貴族階層動手。
增加的苛捐雜稅,全部落在了普通底層百姓頭上。
即便如此,在燕國腐敗的朝廷下,國庫依舊所剩無幾。
這一條方法,對于剛穩定下來的大齊而言,完全不適用。
更多的賦稅,只會導致更多的農民起義。
此刻在李衡的腦海中,突然閃過許多熟知的歷史片段。
不得民心的朝廷,早晚會滅亡。
李衡果斷下令,減少各類賦稅,將大齊鹽礦鐵礦鑄幣全部收歸朝廷所有,接下來,是時候好好利用那一千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