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國之卷:第四十五節 油田建設(三)
枯草茶喝下去,照樣解不了火。元老們每天在工地上轉悠,眼巴巴地看著一個個作業面,指望著哪里能出一個大獎。
這一天,秦西科照例起了個大早,關系完畢鉆出帳篷,正準備到指揮部值班工棚去,督促今天的勘鉆情況。
工棚里的煤油燈還亮著,秦西科關上煤油燈。值班員歪在椅子上睡著了,辦公桌上還散落著數據報表。秦西科看了一眼,沒什么油水。
太陽冉冉升起,又是新的一天,嗯,充滿希望的新一天。
工棚里豎立一張手繪的勘探區地圖,上面密密麻麻的標記著勘探位。為了提高“中獎率”,四個勘區都有鉆井在同時開鉆,只不過機械鉆機在希望最大的A區,其他幾個區全用得是頓鉆。
雖說目前還沒有打出一口日產五十桶以上的井,但是貫穿四個勘探區的石油導流槽和各區的儲油池已經開工了--萬一打出高產油井,如果沒有存儲設施就全浪費了。
他看著圖上標記導流槽和儲油池,這些設施大多還是虛線。也就是說“正在施工”。距離完工不用說還有不少日子。
圖上標準了目前運到的四臺蒸汽機的具體位置,一臺在A區鉆探,一臺待修,一臺在碼頭驅動吊車,一臺在木器加工廠工地。
看到“待修”,秦西科的心情一下變得很差,這幾臺機器卸貨組裝之后還沒運行三四十個小時,又要修了!
他默默查看起目前A區鉆探的各鉆井隊的進展情況。進度倒還不錯,但是沒有振奮人心的報告。
他的牙齦又開始疼了,為了止疼,他從口袋里掏出幾粒炮制過的花椒,壓在腫痛的牙齦上,過了一會他覺得好多了。這時候工棚的門突然被人推開了,陳鵬宇走了進來。
他的臉最近腫了一圈,他不愿意喝“枯草茶”,只說應該加大蔬菜供應。但是本地蔬菜供應困難,且不說本時空的蔬菜生產完全是小農經濟,無法大量供應;光是從麻拉采購的蔬菜經過幾百海里的運輸之后,到詩里亞至少爛了一半。黃璐組織勞工種菜,也是遠水難救近渴,所以他的“上火”問題有增無減。
“進度怎么樣?”陳鵬宇“廢話”了一句。
“沒有大進展。”秦西科也用廢話回復了他,“不過也有個還算是好消息的消息……”
“什么?”
秦西科揚了揚手中的報表:“目前執行勘測的幾個鉆井隊進度都還不錯,大致和計劃表相匹配。按照這個進度,再用半個月我們就能把A區所有的勘探點的井都打過一遍,初步探測測繪結果就可以出來了。”
有了這個報告,再試鉆B\C\D三個區就有了一定的地質勘探依據,不是純粹的碰運氣了。
“有油氣冒頭的跡象么?”
“很遺憾,目前為止還沒有--也許我們鉆得不夠深。”
陳鵬宇接過報表翻閱了一下,露出了高興的神情:“看來幾個鉆井隊已經鍛煉出來。”
“別高興的太早了,他們只是鉆了幾個小孔,井套和管道都還沒有實際使用過。”秦西科笑著說道。“目前也就只能保證他們能順利的打五十米的井,其他事情都還是問號。”
“能機械化打井就是好事。頓鉆的效率太低了,”陳鵬宇說,“B區的三號探井怎么說?”
B勘探區雖然沒有開始試打,但是有人匯報說在劃定的B區的二十個探井位中,有一個編號為B3的有油氣露頭。
B3號是目前所有有油氣冒頭的地點中大家最看好的地方,但是也是最難啃的。油跡是從一塊巨大的石頭下面滲透出來的。但是這塊石頭非常大,足有幾十噸重。幾位元老很看好這個滲出點,陳鵬宇十分樂觀的認為這塊石頭實際上正好壓在一個自噴井上。
秦西科沒那么高的期望,如果能找到一個日產50桶的自流井就謝天謝地了。文萊地區的自流井大多壓力不高,日產量也有限。
“那塊石頭足足有二三十噸,靠人力和我們的拖拉機根本拽不走,得上炸藥直接把它炸開。保守估計能日產一千升還是可以的。”
“一千升也可以了,加上其他幾口能出油的井,日產1.5噸油也勉強湊合了,匯報的時候至少好看一些。”陳鵬宇摸著自己的頭發,“就爆破吧!野風號上的火藥應該足夠了。我和老崔說一聲就是了……”
“有火藥不假,但是我們沒有爆破工人,只是把火藥堆上去大概率是炸不碎的,而且軍艦上的火藥大多是發射藥,榴彈又沒多少,用來爆破怕是不行。”
“靠,還有這個問題!”陳鵬宇知道自己想簡單了,“我們當時怎么沒想到把工程炸藥和爆破工都帶來?搞工程應該需要啊。”
“要是事事都知道,我們不就成了神仙了。先不管B3了,今天努力一把,看看有沒有新的進展。說不定直接就出一口大油井呢!”
過了一會,崔云紅等人也來了,雖說吳廷偉昨晚值了夜班,照例應該上午補一覺,但是每天早晨的“早餐碰頭會”他們都是要參加的。
伙房給他們送來了早餐,說是“元老特供”,其實也沒什么好吃的。早餐照例是生滾魚片粥,上面放了幾片菜葉--這就是元老的特殊待遇了。
主食是壓縮餅干--不是草地干糧,是正兒八經的壓縮餅干。雖然畢竟硬,但是口味還過得去,配合著粥正好下肚。
大家邊吃邊討論著目前的開發進度。
“現在除了鉆井勘探以外,其他工程進度都不夠,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設施建設都落后于計劃表。工人太少,生病的人太多--瘧疾只是我們要面對的一個問題,還有其他疾病的困擾。目前營地出現了不明原因的腹瀉、發熱,還有猝死現象……原本我們一周才會出現一一兩例死亡報告,現在上升到每天都有。”
“大夫怎么說呢?”
“推測大多是細菌感染造成的--這里也沒有檢測條件。而且我們的食物供應也不夠。工人只能吃飽飯,但是營養不夠。肉類、蔬菜補給不足。在熱帶地區干重體力活消耗太大,營養不良加上細菌感染,一個腹瀉就足以致命了……”
“唉,蔬菜我們可以自己種,難不成還得自己養豬喂羊?”黃璐兩手一攤。
“搞不好真得這么干。”崔云紅說,他轉向陳鵬宇,“你們來之前,不是和農業口談過設立農場的事情么?你們擬一個電報,讓老吳盡快落實這事,把技術員、種畜和農資送來。”
“這樣是不是有點貿然擴大基建規模的傾向……”
“擴大也不虧,詩里亞有足夠的石油資源,我們搞個后勤基地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好事嘛。”
“好,我一會就發電報。要是他吞吞吐吐,我就親自回臨高去一趟!”
交流下來,土建上的問題著實不少,主引流渠原計劃是一周,現在挖了半個月都沒完工。勘探區的幾個配套儲油池的土建至今沒有全部完成。
鐵牛二型雖然是工程利器,但是間隔性的清灰和加水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因為用得不是煤炭而是鋸木廠的邊角料,熱值不夠,動力輸出也就打了折扣。
“讓野風把船上的煤炭卸下來給拖拉機用。”崔云紅說,“野風還有幾十噸的存煤,暫時對付一下是沒問題的。后續讓讓運煤船補給--對了,要多運一些動力煤來,蒸汽機老吃雜糧可不行――你糊弄它,它也糊弄你。”
吃完早餐,全天的工作安排也出來了。餐后,元老們各自去工作。陳鵬宇今天的工作是繼續督促兩個土建工程:引流渠和蓄油池。
元老院的工業體系是支撐不起儲油罐的,甚至在詩里亞用磚塊水泥建造土油罐都有些吃力。所以他們采用的是儲油池這種最原始的設計。
儲油池形狀為圓形,面積十平方米,深度兩米。一個儲油池大致可以儲存六千升石油。
儲油池雖說在技術條件上最簡單,也相對安全,但是油池并不是只在地上挖一個坑就行了,石油是流體會滲透的。抗戰期間延長油田的儲油池使用的是“鋪設邊區大量出產的石板,用石灰膠泥勾縫”。
元老院在詩里亞即沒有石板也沒有石灰膠泥。使用的是磚頭砌墻壁和池底,用水泥涂抹的模式。目前水泥和磚塊是三亞千里迢迢運來的,以T800的運量來說,要運來足夠鋪設所有導流渠和儲油池的建筑材料力有未逮,所以吳廷偉申請了相關的設備,準備在這里修建一個簡易磚瓦廠,這樣就只需要從三亞運輸水泥來了。
引流渠的工程更復雜一些,因為牽扯到防雨的問題。相比之油池有限的面積,引流渠的長度長,面積大,需要更多的防雨遮蔽器材。在這個每天都要下大雨的地方,如果沒有防雨措施,不論油池還是導流渠很快就會被雨水淹沒。別說儲油了,光是排水就要費很大的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