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國之卷:第四十六節 油田建設(四)
第二天,他們一起到B3這個最有希望的點位進行現場勘探,看看有沒有可能先把這里給打成油井。
到現場之后他們才意識到B3的難度有多大,這塊巨大的花崗巖大部分埋在地下,只露出一小部分。但是從露出的石頭邊緣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滲透到地面的油跡。
在發現這里有石油滲出之后,秦西科指揮工人在石頭周圍挖掘了一條探溝,得到了兩個信息:
一是石頭的體積非常大,以他們的工程力量要把石塊挖掉有極大的難度。二是這個位置的有一定的儲量:一晝夜從探溝滲出的石油大概有200升。如果能正式打井下去,保守估計也能日產2~3噸。
本著“蚊子肉也是肉”的精神,工人們在附近挖掘了一個臨時的儲油池。不大的池子里面已經沉積了半米深的油。秦西科拿起一根木棍去攪動了一下,感覺油質很輕,有很強的刺鼻氣味。他取了一點作為樣品。
顯然,指望野風號上的火藥炸開這石頭顯然是不現實的,這口油井只能等著下一波補給船給他們帶來爆破隊和炸藥了。
“要是有天然氣這動靜可大了……”陳鵬宇說。
“威力倍增--不過就算有天然氣對我們來說也一點用也沒有,我們沒有能力儲氣,安全起見只能直接燒掉。”
“再看看其他有可能的坑吧。”
他們依次看了幾個有油氣露頭跡象的勘探井,A11號坑只鉆了十米左右就出現了油砂,然后再往下鉆了五六米就消失了;A16號坑也是鉆探不深就出現了石油的痕跡,但是很快就蹤跡全無。盡管一口氣鉆進到了五十米,還是一無所得,只能放棄。
A4號坑鉆探了大約二十米多就有混合著石油的水從沙子里面噗噗的冒出來。當時群情振奮。然而油水混合物并沒有持續很久,繼而冒出的大多是水了。秦西科專門跑來看了一下,發現水里面的確含有油,不過石油在水里面呈現黑絲狀,明顯只是地下水沖過含油層的結果。這個坑也接著廢了。
不過,他們也不是一無所獲,有一個探坑鉆探到了穩定的油層。第一次獲得了晝夜1000升以上產量的油井。這使得勘探隊大為振奮。當晚,崔云紅下令給全工程隊的所有人員每人發一塊錢。相關工作人員另有獎勵。
幾天之內,勘探隊完成了測繪井的鉆探和測量工作。秦西科指揮大家著將電阻具下入井里,記錄固定點的橫向電阻率曲線,再將記錄結果與井筒深度進行圖形標繪,最終形成地層的測井曲線。
根據前期勘察和挖掘情況,秦西科向崔云紅提出:由于正式鉆探工作投入大,風險高,技術要求強,建議在正式對各井開始鉆探采油前展開評估會議,形成記錄之后記入相關檔案。
崔云紅明白他的心思,當天晚上,便工程指揮部里面召開了第一次鉆探評估會議。
這個會議其實就是秦西科向全體元老匯報勘探情況,大家“集體決策”具體開采哪幾個勘探位。
通過的前期試驗性鉆井勘探,他們已經對AB兩個區地下50米以內的地質構造、地下水分布和油氣可能存儲區域有了初步的了解。大致掌握了油層的分布情況。
再結合前期地面的整理和工程建設的狀況,秦西科在圖上標記了七個正式的鉆井點。接著他解釋了每個點的具體情況。然后闡述了建議:在這個七個勘探井的基礎上繼續鉆探,同時完成配套的導流渠、儲油池。最后他給出了這七個鉆井的預計回報:
“預計是有兩到三個鉆井可以達到商業化產油標準,日產油量可能達到一千桶,個別鉆井也許會達到日產一萬桶。”
“真要日產一萬桶,我們的油放在哪里?現在根本就沒有一萬桶儲量的油池。”黃璐問道。
“油井是可以關閉的,這個不是問題。”崔云紅說,
“那就干唄,還專門開個會干啥?”吳廷偉覺得會開得莫名其妙。
“名不正言不順。”陳鵬宇說,“大家對這個方案有什么其他意見或者問題嗎?”
會議很快就結束了,與會元老在結論文件上簽字,同意對七個鉆井進行鉆探,計劃鉆井深度為100米,可根據具體情況增加到150米。
會議剛結束不久,臨時氣象站的氣象員便發出了大雨警報。在詩里亞這個地方,每天都有的大雨是不會發警告的,至少是每小時20mm以上的持續性大降雨才會有發出警告。
下午十六時,石油基地氣象臺觀測到了第一滴雨落了下來。接著稀稀落落的小雨點變成了瓢潑大雨。不到幾分鐘時間,天上就像是破了洞一樣開始往下倒水,仿佛給大地掛上了一道水簾。別說繼續工作,連在露天行走都編成了不可能的事。工地上所有的坑洞和低洼地全都灌滿了水。
降雨一直持續到午夜才變小。整個礦區成了一片汪洋,營地的設施也有多處毀壞,陳鵬宇只好通知全體停工。
兩天之后,降雨才完全停止。這場大雨幾乎把他們前面的工作全部毀于一旦。勘探隊只得先把泡水的蒸汽機全部修復起來,重新點火之后開始排水。
陳鵬宇帶著搶險隊進入礦區清理道路和作業點,整修機器設備。眾元老繞著礦區轉了一圈,看了一下礦區的損失情況。最后決定:將勘探項目區的施工面積縮小一半,集中人力物力清理積水;恢復地面設施之后,所有機械鉆井力量對選定的七個作業點進行集中鉆探。
所有元老人在鉆井開始人輪流在礦區值班24小時以便及時處置突發事件,督促工程開展。這次鉆井和前面的勘探性鉆探不一樣,要使用到15厘米直徑的套筒。設備要求和人員要求都要高的多。
機械廠還做不出這么大直徑的耐壓無縫管,所以套筒參考了舊時空延長油田的經驗。當時延長油田的礦務部門沒有套管,使用的是繳獲的日本大口徑火炮的身管。機械廠如法炮制,按照火炮身管的制造工藝,先用熟鐵鑄造出身管,經過錘鍛之后進行中心鉆孔,制造出“炮筒”來。
第二天一早,各鉆井組進入作業面,同時指揮部通知木材廠和機械維修站也進入24小時待班狀態。指揮部搬到了主通道旁搭建的工棚內。這次作業將七個鉆井分別為一到七號井。當天下午3點,鉆探正式開始。由于蒸汽機只有四臺,兩臺用來驅動鉆機,兩臺用來驅動泥漿泵,所以同時開工的只有一號井和二號井。
秦西科組織了一個巡邏應急小組,在各個作業點里面巡視,將任何不順利的鉆探情況及時上報指揮部。
鉆探開始的時候一切正常,各處進展順利,但是到了第二天上午,有鉆探工來報告:二號井遇到了緊急情況。
“什么?壓力太大?鉆不動。你說清楚一點。”一個應急小組成員跑來給秦西科報告。
然而工人的匯報模糊不清,秦西科聽了一下,覺得情況有些緊急,便派人去把崔云紅也找來。幾個人一起到了二號鉆井平臺上。
原來鉆井鉆探到四十米時進入了氣層。有著巨大壓力的天然氣在鉆桿里頂著泥漿柱往上涌,整個作業面成了泥塘。泥漿泵不能停止所以也不能加接鉆桿。整整兩個小時,鉆井不但沒有往前鉆1厘米,反而由于涌出的泥漿導致鉆頭后退了半米多。
“上回壓閥!”秦西科立即要求在鉆頭前加上回壓閥,“趕緊的!不然就白干了!”
機械工業口原本并沒有生產過這種設備,但是作為常見的油井設備,秦西科專門和展無涯溝通,專門組織生產了一部分。這東西主要結構就是兩個圓片,大圓片中間開一個5厘米圓孔,小圓片的直徑大于大圓片的孔。兩個圓片用鉸鏈組合起來,安在最下面一個鉆桿接頭上。泥漿從上而下流向井底時,小圓片向下打開通道;停泵時,小圓片蓋住大圓片的孔,井底的泥漿不至于被井底壓力頂著上涌。由于采用了回壓閥,二號鉆井平臺順利地鉆穿了氣層。在以后的六個小時里鉆進了九米。
出現天然氣層證明他們距離油層已經很近了--這是個一個令人振奮的信號。
鉆探開始后第三天,二號鉆井平臺已經突破了一百米的計劃鉆探深度。陳鵬宇在凌晨5點鐘到鉆井平臺來巡察的時候,發覺泥漿泵運轉得輕松了,轉盤轉動也變得靈活起來,他知道很快就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了。
果然,到了上午九點,鉆井工報告:泥漿槽里開始出現原油,漸漸地反油量愈來愈大。工人按照事先的培訓清理出來引流槽將原油引入測量池中。中午時分,陳鵬宇派人給在生活區值班的秦西科,讓他和崔云紅一起到鉆井平臺來商量下一步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