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刪帖背后
2010-11-23 08:57:00 作者: 來源:大眾網--齊魯晚報
□企業、網站、公關三個主體,在網絡時代里已相互依存,處在生態鏈的不同階層。
□網絡公關如果一直這樣亂下去,早晚有一天會導致公眾對網絡產生信任危機,那時整個互聯網行業就將面臨危機。
截至今年6月,中國網民的數量已達4.2億,覆蓋了中國總人口的近1/3。其中,3.3億網民通過網絡閱讀新聞,3.2億網民利用搜索引擎獲取信息,2.31億人在使用博客。在全國范圍內,有279萬個網站時刻為此吐納著信息流。
在這個號稱整個社會都可以“搬”到網上的時代,網絡與現實是如此膠著不分。對任何企業而言,網絡輿情的一點點風吹草動,都可能讓它們的商譽在消費者心中大起大落。
在此背景之下,專為各家企業處理網絡輿情的機構———“網絡公關”應運而生,并迅速擴張。據中國國際公關協會副秘書長陳向陽稱,2008年度網絡公關的年產值高達8.8億元,目前更成為公共關系服務中增長最快的領域。
然而,與此同時,網絡公關正在變成“花錢刪帖”、“以帖訛錢”的代名詞。究竟是什么讓網絡公關變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甚至越變越黑?
“被消失”的新華社稿
“這部分人膽子也太大了,已經越過了底線。”
2009年8月11日,新華網上登出了一篇題為《珠海:“中國空調能效標志第一案”被法院受理》的新聞報道,報道隨后被中國網、人民網等多家網站轉載。然而,幾天后,該文作者———新華社記者蔡國兆在搜索自己的文章時意外地發現,這篇文章在大多數網站銷聲匿跡了。
“除了新華網和一些小網站外,在中國網等大網站上,我的文章就只剩下一個題目。要么點不開,就是點開了,里面也沒內容。”蔡國兆很困惑。“新華社在撤稿子方面是很嚴格的。如果報道本身出了錯,新華網自己會撤掉,并且會通知作者。”他說,“但是,我沒有接到任何通知,新華網上也保留著那篇報道,怎么其他網站說撤就撤了?”這一按正常程序“不可能出現的情況”,如今出現在蔡國兆身上,令他倍感蹊蹺,“我估計是有人找了關系。”
記者隨后聯系了曾撤掉這篇報道的中國網,對方的答復更加出人意料。據中國網稱,2009年8月13日,該網站曾經接到過一份蓋有“新華社”公章的傳真函,函中要求中國網刪除其轉載的蔡國兆的報道。據這位負責人透露,接到此函文的網站“不止一家”。于是,應“新華社”的要求,多數接函網站將蔡國兆的報道“及時清除”。
記者就此致電新華社秘書處核實。經查實,2009年新華社沒有針對有關“空調”的報道發出過任何函件;并且,傳真上所蓋的“公章”樣式,與真實的新華社公章不符。新華社秘書處肯定地表示,那份“花落多家”的“新華社”傳真函“無疑是偽造的”。
“誰的膽子那么大,敢偽造新華社的函件?”在資深網絡公關策劃劉軍(化名)看來,幕后的造假者一望便知。
相關閱讀
您對其他相關新聞感興趣,請在這里搜索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