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各位書友的書評,雖然也有點心理準備,但還是沒想到各位兄弟對這一段議和的事情反映這么激烈,事實上做為一本YY小說,主人公上來就毀天滅地也不是沒什么可能的,但是要求有個過程,而且這個過程還要求盡量的合情合理,否則就不能叫書了。
下面我們大家探討一下晚明時期,明朝是否有完全把后金這個地方政權消滅的實力。首先討論內政方面,打仗是要花錢的,可以說國庫的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戰爭的結局,而在歷史上的晚明時期,萬歷朝打的朝鮮戰爭,先后用掉上千萬兩白銀,其他如寧夏、川貴等平亂,雖是小敲小打,也動輒百萬兩。至萬歷后期,遼東之戰越打越大,從此以后,變成了一個無底洞,越填越深,至崇禎朝時,已不知填進去了多少。還有官員貪污,顧炎武就這樣說:“士大夫之無恥,謂之國恥。”便可以猜想一下當時官場的黑暗面,還有一位當時的戶科給事中韓一良一針見血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皇上要求文官不愛錢,但現在的世局,何處不是用錢之地?何官不是愛錢之人?皇人亦知文官不得不愛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文官本來就是以錢晉官,做官之后自然要把本錢撈回來!” 還有一首詩:“督撫連車載,京堂上斗量。好官昏夜考,美缺袖中商。”這兩個方面已經決定了晚明時期的內政基本狀況是不可能好的。最后還有很重要的便是西北地區農民大起義,當時的陜北一帶,本就地瘠民窮,交通不便,到了崇禎年間,更是年年旱災。如崇禎元年春夏,陜北滴雨未下,莊稼全被枯死。到了崇禎二年,旱情更加嚴重,延安、慶陽一帶,便是災情最重的地方。馬懋才是陜北安塞縣人,天啟五年進士,備員行人。他先后到過關外、貴州、湖廣等地執行過公務,對各地慘狀比較了解。但他認為,各地情形,“未有極苦極慘如所見臣鄉之災異者!”其實際情形遠遠超出有些大臣所描述的那種“父棄子,夫鬻其妻”、“掘草根以為食、采白石以充饑”之程度。因而引起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當然還有很多方面,這里就不一一詳列,所以以袁崇煥之才,他的平遼三略也是一、用遼人守遼土;二、屯田,以遼土養軍隊;三、以守為主,等待機會再出擊,這樣的以守為主的戰略。
當然,在本書YY大前提下,主角回到明朝,因為有了幾百年的歷史積累,對當時狀況有所了解,使得歷史走向沒有變得那么不可收拾,但是凡事要實事求是,那么大一個破攤子,怎么可能一下子把漏洞全補好呢?原本歷史上,崇禎皇帝對西北災情只用了10萬兩銀子來救災,而在本書中主人公動用的是百倍千倍的數量;原本歷史上,崇禎皇帝對拖欠士兵工資等需要用錢的地方采取的對策是“加征加派”,不惜把稅征到百姓重孫子輩,而在本書中,主人公采取的辦法是掏干凈內庫和開源節流,還免去了重災區的稅。這些決定了現在主人公手里是沒有多少銀子來建立更強大軍隊去一口氣滅掉滿族當時這個正處于上升期的政權的!要想不讓國家發生動蕩,抽出精力來發展國內,當時明朝只有談和,這和什么喪權辱國、民族大義無關。反過來說,滿方的長處,主要只是“明朝本身的腐敗”,以及清軍戰斗力強勁和統帥部高明的軍事才能。明朝這邊,只要有一二大將穩穩鎮守寧遠前線,清方的長處就發揮不出了。持久的纏斗下去,滿清勢必難以支持。滿方從來沒有期望真能征服明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祖宗,長期來做明朝所封的邊疆小官。努爾哈赤幼時住在明朝大將李成梁家里,類似童仆奴隸。所以他們對于明朝有先天性的敬畏,自卑感很深。可以這么總結“明朝是自己覆滅的,并非給滿清所打垮。”
也有兄弟提出皇太極等人都是狼子野心的人,不可能會甘心情愿的臣服明朝,這里我從金庸的“袁崇煥評傳”中抄下一部分,因為他金大俠比我研究得透徹,可以說明更多的問題——
“差不多在每個戰役之后,清方總是建議談和。因為他們對于目前的成就早就喜出望外,本來是做夢也想不到的,只求明方正式承認他們所占的土地,讓他們能永久保有,就已心滿意足了。但明朝從來置之不理,認為對方根本沒有談和的資格。明朝的態度是這樣:“你們是朝廷的部屬,只能服從命令,怎么能要求談判和平?”這種死要面子的心理,使得明朝始終沒有能爭取到一段喘息的時間來整頓軍備、鞏固防御。袁崇煥充分了解到爭取暫時和平的必要。努爾哈赤的逝世正是一個好機會。這時剛好有一個五臺山的喇嘛李喇嘛來到寧遠。滿洲人信佛教,尊崇喇嘛,袁崇煥就請李喇嘛作居間的使者,派了兩名都司和隨從等三十三人,于天啟六年十月去沈陽吊祭努爾哈赤之喪,作初步的和平試探。但他知道朝廷絕不喜歡提“議和”兩字,所以報告朝廷時,只說是派人去窺探虛實,以決定對之征討呢,還是招安⑦。這種夸大的說法,目的自在滿足皇帝和大臣的虛榮心。
明清雙方統帥都熟知《三國演義》中的故事,袁崇煥這出“柴桑口臥龍吊喪”,皇太極如何會不省得?他將計就計,于十一月派了兩名使者,與李喇嘛一起來到寧遠,致書袁崇煥,表示了和平的意向。其中說:“你停息干戈,派李喇嘛來吊喪,并賀新君登位。你既以禮來,我也當以禮往,所以派官來道謝。至于和議一事,我父親上次來寧遠時,曾有文書給明朝朝廷,請你轉呈,但迄今沒有答復。你的君主如果答應前書,愿意和平,應當以誠信為先。”
書信中將金國(當時滿清的正式國號是“金”,后來才改為“大清”。⑧)與中國平頭并列。袁崇煥深刻了解朝廷自高自大,對于文書的體例十分看重,如將來信轉呈,必定要碰大釘子,同時見到信中語氣也不大客氣,便告知使者說,此信格式不合,礙難入奏,將原信交給使者退回。皇太極改寫了信封上的格式,袁崇煥認為仍然不對,又再退回。皇太極第三次改寫,自處于較低地位,袁崇煥才收了信。但明朝仍是一貫的不答。
第二年正月(在金國是天聰元年),皇太極再遣前使,致書袁崇煥求和,信中說:“兩國所以構兵,在于以前明朝派到遼東的官員認為中國皇帝是在天上,自高自大,欺壓弱小部族,我們忍無可忍,才起兵反抗。”下面照例列舉七大恨,然后提議講和。講和要送禮,要求最初締結和約時中國送給金國金十萬兩,銀百萬兩、緞百萬匹、布千萬匹。締約后兩國每年交換禮物,金國送禮:東珠十顆,貂皮千張、人參千斤。中國送禮:金一萬兩、銀十萬兩、緞十萬匹、布三十萬匹。兩國締結和約后,就對天發誓,永遠信守。
所提的要求是經濟性的,可見當時滿清深感財政困難,對布匹的需要尤其殷切。
大概袁崇煥要奏報朝廷,等候批復,所以隔了兩個月金國使者才回去,隨同明方使者,帶去袁崇煥及李喇嘛的書信各一;猜想朝廷對金方的要求全部拒絕,所以袁崇煥無法作出任何讓步,他的回信內容雄辯,文采煥發,說道:過去的糾紛,都是因雙方邊境小民口舌爭競而起,這些人都已受到了應得的懲罰,再要追究是非,也已無法到陰世地府去細查,只盼雙方都忘記了吧。你十年苦戰,既然為的只是這七件事,現在你的仇敵葉赫等等都早給你滅了。為了你們用兵,遼河兩岸死者豈止十人?仳離改嫁的哪里只有老女一人?遼沈界內人民的性命都不能自保,還說甚么財物?你的仇怨早都雪了,早已志得意滿。只不過這些極慘極痛之事,我們明朝難以忍受罷了。今后若要修好,那么請問:你如何退出已占去的城池地方?如何送還俘虜去的男女百姓?只有盼你仁明慈惠、敬天愛人而作出決定了。你所要求的財物,以中國物資的豐富,本來不會小氣,只是過去沒有成例,多取也不合天意,還是請你重行斟酌罷。和談正在進行,你為甚么又對朝鮮用兵?我們文武官屬不免懷疑你言不由衷了。希望你撤兵,以證明你的盛德。
李喇嘛的信中說:袁巡撫是活佛出世,對于是非道理,心下十分分明,這樣的好人是不容易遇到的,愿汗與各王子一切都放開了吧,佛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皇太極回信給袁崇煥說:過去的怨仇,當然是算了,否則又何必議和修好?你們的土地人民歸我之后,都已安定,這是天意,如果重行歸還,那既違反天意,又對不起人民。金國所以要出兵朝鮮,完全是由于朝鮮不對,現在已講和了。說到“言不由衷”,為甚么你一面說要修好,一面又派哨卒來我方偵察,收納我方逃亡,部隊逼近我邊界,修筑城堡?其實是你才“言不由衷”,我國將帥對你也大有懷疑。至于所要求的“初和之禮”,金銀等可以減半,緞布只要原來要求的半成。我方也以東珠、人參、狐皮、貂皮等物還贈,表示雙方完全公平。既和之后,雙方互贈仍如前議。如果同意,希望辦得越快越好。
關于來往書信的格式,皇太極提議:“天”字最高,明朝皇帝低“天”一字,金國汗低明朝皇帝一字,明朝諸臣低金國汗一字。
他答復李喇嘛的信中,抱怨明朝皇帝對他的書信從來不加理睬;又說:你勸我“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話很對,但為甚么只勸我而不去勸明朝皇帝?如果雙方都回頭修好,豈不甚善?后來皇太極又致書袁崇煥,抗議他修筑塔山、大凌河、錦州等城的防御工事,認為是缺乏和平誠意,并提議劃定疆界。平心而論,明朝朝廷瞧不起金國,于對方來信一概不答,只由地方官和對方通信,金國也難免氣憤。金國的經濟要求,雖說是雙方互贈,實質上當然是金方大占便宜。金方答應贈送的東珠、人參、貂皮等物,大概最多只能抵過綢緞布匹的價值,明方付出的每年一萬兩黃金、十萬兩銀子,等于是無償贈與。那時一兩黃金約等于十兩銀子(明初等于四兩,后來金貴銀賤),明朝每年以二十萬兩銀子買得一年和平,代價低廉之至。熊廷弼守遼之時,單是他一軍每個月的餉銀就需十多萬兩銀子。如果有了十年和平,大加整編軍隊,再出兵挑戰,主動與被動的形勢就轉過來了。
皇太極對于緞布的要求一下子就減少了百分之九十五,而且又建議以適當禮物還報,希望和議盡快辦理,可見對于締結和平的確具有極大誠意。他自知人口與兵力有限,經不起長期的消耗戰⑨。此后每發生一次戰爭,便提一次和平要求。”
可以看出,哪怕是皇太極、多爾袞等天大本事的人,要想吞下明朝這個身邊的超級大國,他們也是沒有抱多大的幻想的。綜上所述,兄弟們在書評中紛紛說應該一鼓作氣的滅掉滿族,那是做不到,也沒必要的。再說了,就算拋開以上因素不談,徹底YY,滅了滿族后,東北地區也不可能立刻就繁榮昌盛,其中還需要大面積的移民、開發等等,而且還立刻要面對眾多、關系復雜的蒙古部落,那么戰爭就長了,恐怕寫個百來章也寫不完啊(苦笑)。
當然,以上只是我一家之言,書中的世界地圖啊、皇太極游北京啊什么的只不過是增加書的趣味,一時想到就寫了,當時我想反正YY書就不可能和歷史完全相符,至于是不是敗筆我就還不知道了。另外就是更新的事情,過年期間可能會停一段時間,當然免不了的走東家上西家,沒辦法,每年的規矩。過完年后我一定盡快更新,各位放心。歡迎喜歡這本小說的兄弟多多指點,我這里多多......謝了!!:)順便說一聲,大家過年都愉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