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心理分析的部分到此基本結束,接下來將是有關夢境的分析。
這二者有何共同和區別?或許都會有一絲疑惑。
就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夢的解析》,初一看似乎是兩種獨立的理論,如果聯系在一起看,也不易明朗地找到共通點。
但只要善于發現,也不難理解:這二者是顯意識和潛意識的關系。“夢是通往潛意識的通道”,“把潛意識的病因帶到意識中,癥狀就會消失”。
當然,心理分析也能分析出潛意識的因素,但夢境比分析更接近潛意識。
就像一個人在現實中遇到尷尬、恥辱、傷心、憤怒、恐懼、焦慮……事,可能會在心中糾結困擾、難以自拔。所以人們常說的:時間是痛苦最好的解藥。
如果用分析的方法,可以把這些負面情緒漸弱消化;但如果領悟力不夠,難免會有一個較長地痛苦過程。
但如果像做夢一樣,消化的過程就會快很多。
所以,有一類人,每當做完不好的夢,反而有一種得意感。因為他覺得自己醒來后能馬上遺忘那些不好的夢境,對他造成不了任何壞影響。就像前面所述的例子中:一個男孩遇到打擊時,習慣用被子蒙住頭,猛然掀開后想像重新開始。
還有較為普遍的多數人,當遭遇人生中難以承受的重大打擊時,不禁發出感慨:“如果這只是一場夢該多好??!”
甚至還可能會想像睡一覺起來,真的是一場夢。
那些人們常說的心態好、心理陽光健康、積極樂觀的人群,之所以不會被負面情緒長久糾纏,也只是因為潛意識和意識轉換得比較快而已。通俗來說就是遺忘得較快。這種遺忘就是前面章節所述的“被壓抑的,往往是滿足的。”
一種理所當然、本能、真實的快樂,往往會被成功壓抑,導致表面意識的遺忘,也不會在潛意識中繼續躁動。
比如還未完全啟蒙的兒時樂趣,到成年后大多會遺忘,只保留一種無形而外放的快樂和開朗。只有那種經過教化、有條件的快樂,才容易留存在記憶中。
那么如果是痛苦呢?是否也可以適用這種心理機制?從心理哲學上說,痛苦和快樂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所以也應該適用于這一壓抑機制。
就“就被壓抑的,往往是滿足的。”這個機制而言,這是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學中所提出的一個概念。
從某個角度看,這句話有翻譯錯誤的嫌疑。因為按照常規的理解,人們在生活中之所以壓抑某種情緒或沖動,恰恰是因為沒有滿足。但從另一角度而言,正好也說得通。因為此壓抑非彼壓抑。精神分析中的壓抑,是指把生活中的情感和意愿壓抑到潛意識中,讓自己感覺不到。這并沒有病態的貶義,而是一種成功的自我保護機制。
真正的疾患,在介于壓抑和現實滿足之間的中間狀態。那是一種潛意識與意識沖突的高頻狀態。
這種潛意識沖突常在夢中反映出來。所以心理疾患者或者退行滿足型人格的人,在做完一個不好的夢,清醒后反而會有一種得意和滿足感;外向開朗的人做完不好的夢,相反會很陰郁。因為這種夢境與現實的切換,恰恰是潛意識與意識整合機制的反向表達。也就是“把潛意識的病因帶到意識中,癥狀就會消失?!边@個心理規律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