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朋友們從事著不同的行業,其中包含經營茶具生意的。有經營陶瓷的,也有經營銀壺茶貝的。突然想了解一下貝有溫州本土特色的陶器,我就抽空收集了有關甌人研陶的一些主要內容略作學習。
甌人研陶(即甌窯制作技藝)是溫州地區(古稱“東甌”)的傳統制陶工藝,具有千年歷史,融合了地域文化、工藝智慧與時代創新。
甌窯始于東漢中晚期,與越窯、婺州窯并稱浙江三大窯系,是中國最早燒制成熟瓷器的窯口之一。其窯址主要分布于甌江兩岸,現存可考遺址200余處,以永嘉坦頭唐代窯址最為完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甌窯之名與溫州簡稱“甌”密切相關,既因東甌國歷史,也因“甌”字本義為盆盂類器皿,體現了其與陶瓷文化的深層聯系。
溫州作為古代“千年商港”,甌窯制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脊虐l現阿拉伯地區出土的瓷片與甌窯風格高度相似,印證了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在傳統制作工藝流程方面:
選用本地瓷土,經篩選、浸泡、攪拌去除雜質,形成細膩陶泥。
反復揉搓排除氣泡,調整泥料干濕度以增強可塑性,避免燒制開裂。
通過轉盤手工拉坯或泥條逐層疊加塑形,器型粗獷厚重,常見酒器、文房用具等。
自然陰干后刮削坯體表面,調整厚薄均勻度,防止底部開裂。
清洗坯體表面后,采用青花繪畫、堆塑、褐彩等技法裝飾,融入溫州傳統紋樣。
以本地礦物調配釉料,采用蕩釉(內壁)、浸釉(外壁)等方法,釉色淡青透亮,部分創新高溫釉(1300℃以上)使釉面瑩潤如玉。
傳統龍窯依山而建,以松柴為燃料,氧化氣氛獨特,釉色效果不可復制,單窯可裝萬件瓷器。
燒制需精準控溫,自然冷卻后檢查開裂、變形,確保成品符合“素雅厚重”的審美標準。
黎剛平研發的高溫縹瓷(1300℃以上),復燒唐五代甌窯工藝,獲多項專利,作品被溫州博物館收藏。他融合景德鎮技藝與古法分析,推動甌窯產業化與文旅融合。
陳光標、婁林峰等通過實驗考古優化燒制工藝,結合現代需求設計茶具、餐具,探索甌窯標準化生產。
在現代創新與文旅融合方面:開發縹瓷、褐彩、剃褐等工藝,作品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如“隱龍”主人杯、宋代葫蘆形制品等。
在研學體驗與工坊建設方面:甌窯小鎮設立陶藝體驗中心,開展拉坯、漆扇DIY等活動,吸引公眾參與;“甌憶文化博物館”展示古今甌窯500余件,成為研學基地。
在節慶活動方面:如“甌窯沐火季”通過點火儀式、手作市集、產業沙龍推廣文化,2024年第二屆活動燒制萬件作品,計劃2025年元旦開窯。
在文化價值與影響方面:甌窯是甌越文明的重要載體,其工藝與紋樣反映了溫州古代商貿繁榮、文人審美及對外交流的歷史,如《江山勝攬圖》描繪的瓷船遠銷場景。
在現代意義上:甌窯復興不僅傳承古法(如72道工序),更通過文旅融合推動鄉村振興。例如,甌窯小鎮整合窯址群,投資1.5億元打造5.8平方公里的文旅綜合體,帶動村民就業與文創消費。
在未來展望上:甌窯發展需平衡傳統與創新。需進一步厘清不同歷史時期的甌窯風格,為創作提供依據。
產業化路徑:上制定釉料、燒制等工藝標準,拓展市場應用(如日用瓷器、藝術收藏)。
在國際傳播上:通過國際展覽(如景德鎮陶瓷博覽會)推廣甌窯,挖掘其與絲綢之路的文化關聯。
甌人研陶是技術、藝術與文化的結晶,從古法燒制到現代創新,展現了溫州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其核心在于以技藝傳承文化根脈,以創新賦予時代生命力。如果誰想體驗制作流程或參觀展品,可以前往甌窯小鎮、甌憶文化博物館或參與“甌窯沐火季”等活動。
每一個地區的本土文化都各貝特色,每一種特色都是一種傳承和創新。多了解一種文化傳承就多一點對生活美學藝術的欣賞,更能提高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