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租、調、稅外,每遇出征,南梁還要臨時加征。
史書載曰:“王公以下各上國租及田谷,以助軍資。”
名義上是百官與民自愿捐獻,實則卻是強行攤派。
千余年后的明朝末年,不也于正賦之外,加征三餉么。
故凡征伐,必靡費甚巨。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蕭紹瑜理解此論,并非限于軍事,實關經濟民生。
財政崩潰,民不聊生,縱有百萬大軍,亦難逃國之敗亡。
蔣先生金圓券改革的初衷,不也是緣于財政崩潰么?
所以,穩定繁榮的經濟是軍事實力的保障,是戰爭潛力之所在。
富庶如南梁,亦要如此,可想北魏賦稅之重。
同理可知,北魏亦不可久戰,久戰之下,其國內必亂。
蕭紹瑜的心中,已然對此番國戰走勢有了判斷。
收攏降兵、打掃戰場后,三支梁軍將領匯聚一堂。
“本王奉陛下之命,配合陸領軍擊魏偏師,實客也。
故帥位,當屬陸領軍。”
蕭紹瑜侃侃而談,拒就帥位。
論爵位之尊貴,他顯赫于諸將。
依門第論,他乃皇子。
他便是就坐帥位,亦是順理成章,諸將不敢有異。
可是,他非但婉辭帥位,還甘居柳世權之下。
以官職論,他暫代濟陰太守。
柳世權乃北徐刺史,妥妥的頂頭上司,讓之合乎官場規矩。
然而蕭紹瑜畢竟爵封郡王,尊貴冠于諸將。
在南梁,凡皇子出征,必為主帥,也是不爭的事實。
故他之謙遜禮讓,頗得諸將好感。
“陛下諸皇子,能如是者,惟九殿下一人爾!”
諸將多贊于心。
同時,諸將不會將蕭紹瑜的謙遜,看作軟弱。
此役,他屢敗魏軍,見諸邸報,諸將皆聞之。
今又斬將奪旗,諸將皆睹之。
見陸瀚洲亦不就帥位,柳世權從旁解圍道:
“陸領軍,你奉陛下之命統西路軍,帥位實非你莫屬。
九殿下高風亮節,一番美意,切莫辜負之。”
他理解陸瀚洲的顧慮,亦贊賞蕭紹瑜的胸襟氣度。
默默對比著,尚在潛邸的梁帝與此時的蕭紹瑜。
他的心中,如是想著:
“九殿下,太像當年的陛下了,也許此乃大梁之幸。”
同時,他與陸瀚洲同為梁帝股肱。
一人居朝掌梁宮宿衛,京城兵權。
一人鎮邊州,控精銳邊軍。
且同屬孤臣,自是惺惺相惜,立場相同。
隨后,柳世權安坐左首,位尊于居右的蕭紹瑜。
陸瀚洲遂打消顧慮,就坐帥位。
他聲音沉穩,問道:
“九殿下、柳刺史,我軍下一步行動,二位有何高見?”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出于禮尚往來的考量,陸瀚洲明明可以自斷,卻主動征詢二人。
“父皇錦囊寫得分明:勝后合軍東援,共擊元沐。”
蕭紹瑜想著。
他相信,梁帝必已傳同旨予陸瀚洲。
據此,他自然窺破陸瀚洲還禮之意。
遂淡淡一笑,表態道:
“全憑陸領軍決斷。”
在柳世權看來,陸瀚洲實為統一軍令,以免三支梁軍各自為戰。
畢竟若無蕭紹瑜的表態,他不可能號令其軍。
蕭紹瑜既已亮明態度,柳世權遂表態道:
“下官附議。”
柳世權乃假節刺史,無梁帝明詔,陸瀚洲同樣不能號令其軍。
故他之表態,與蕭紹瑜異曲同工。
陸瀚洲確是得梁帝秘旨,深知戰局微妙,片刻耽誤不得。
見軍令已然統一,他當即分兵派將,東援梁帝。
“柳刺史,請你率本部人馬為大軍先鋒,即刻拔營東進。”
“下官領命。”
“九殿下,請貴部隨本將中軍行動,稍后拔營。”
“便依陸領軍。”
于秘旨中,梁帝嚴令陸瀚洲:
“務保九郎周全!”
決戰元沐,不同于破襲偏師。
元沐麾下多鮮卑勇將悍卒,戰力遠勝于偏師,戰之必苦。
當初,蕭紹瑜困于睢陵,梁帝鞭長莫及。
然于即將到來的決戰,梁帝必須確保蕭紹瑜萬無一失。
透過秘旨,陸瀚洲已知梁帝對蕭紹瑜寄予厚望。
皇帝對皇子的厚望,代表著什么?
故陸瀚洲將其留在身邊,以西路軍主力相護。
蕭紹瑜并不知梁帝秘旨。
他領陸瀚洲之令,一因有言在先,不可食言于眾。
其二,他是有意藏鋒。
此役,他已然出盡風頭,揚名梁軍,簡在帝心。
憑功,梁帝賞賜實職,擴張勢力之謀便可達成。
若不知收斂,鋒芒再盛,必招諸王之忌,便過猶不及了。
他欲適可而止,徐徐圖之。
實際情況,甚于他之預想,太子已然忌憚于他了。
徐溫就事論事提及蕭紹瑜,太子當即勃然大怒,可知忌憚之深。
也許,這也是太子加緊篡位的一個原因吧。
豫章、晉安二王,何以與之相抗多年?
皆因梁帝暗中扶植之故。
縱使太子不懂,劉皇后必看破并教之。
豫章、晉安二王,是對抗太子的明星皇子,卻非全部。
實際上,梁帝對諸皇子皆有扶植,多寡不同而已。
以前的蕭紹瑜,是惟一的例外。
他不任實務,亦無臨時差事,毫無政績可言。
梁帝便是想扶植于他,也沒有借口,何況還有十年前之故事呢。
現在,形勢卻是大有不同了。
京中遍傳,“謝宣懷欲弒君”之謠言。
若太子篡位不成,可以預見梁帝必罷謝宣懷。
主和派領袖遭罷黜,十年前戰和之爭形成的禁忌,便有松動之可能。
當此之時,蕭紹瑜恰建殊勛,梁帝大概率會扶植于他。
故太子篡位成功,必除蕭紹瑜,畢竟梁軍中范氏的影響力還在。
濟陰校尉周盛對蕭紹瑜的擁護,便是明證。
濟陰校尉欒云、鐘山的跳幫,則是佐證。
總之,憑借范氏殘余的影響力,蕭紹瑜尚能贏得部分軍中將領的擁護。
于太子而言,這是威脅。
濟陰士族、佐官對蕭紹瑜的支持,則是蕭紹瑜自身能力所致。
這同樣是威脅,甚至是更大的威脅。
須知南梁的統治,便是建立在士族擁護之上。
蕭紹瑜展現出來的能力,已有染指皇權之兆。
太子豈能不惶恐?
若太子篡位不成,僥幸得保儲位,他必打壓蕭紹瑜。
梁帝在位,除之不能。
然而打壓,卻不受限。
諸王與太子的爭斗,不就是打壓與被打壓么?
顯然,梁帝允許爭斗、打壓等政治手段的存在。
《梁書·武帝紀》載曰:
帝謙遜讓帥。高祖嚴旨中領軍陸公瀚洲,保帝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