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上次的教訓,莫林最終還是沒有在朝堂上開口。沿江各城池該如何防范北軍之事,還需要再議,眾大臣緩緩退出大殿,莫林跟著太子在大臣們之后,不過在盡將出殿門之時,莫林拉住太子,見各位大臣已遠離大殿,便道:“皇上、太子,微臣認為六皇子之言也無道理。”
“哦?說說看。”皇上的臉色并沒有那么難看,微微變色之后很快又恢復了正常,莫林心想,皇上之所以沒有發飆,八成是看父親的面子。
“皇上,國中已無可調派之兵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就算征兵,短時間內也無法征到足夠的兵丁,再加上新兵還要訓練,但是北兵時刻威脅,怕是一刻也不能耽誤。目下,各個藩王的兵丁眾多,如果能夠用到藩王之兵,既可以解燃眉之急,又可以變相削弱藩王實力,一舉兩得。”莫林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大概與六皇子所說的沒有太大的差別。
“藩王們有兵不假,但是這些兵丁朝廷卻很難征用。即使是朕下旨,恐怕也沒有藩王愿意借兵。”皇上嘆道。
太子也在一旁說道:“早在夷江之危時,朝廷就已經派人去各藩王處,要求各藩王捐出兵將。開始時,也有藩王愿意,但隨后不知為何,這些藩王又反悔不愿意捐出。現下,藩王們更是知道朝廷無兵將再派,更是舍不得手中的兵將了。”
太子說的也是很無奈,這是事實,其實這些藩王們也是南江皇室,也知道如果南江不存,這些藩王們也必然無法存活下去。當年,在武宗的號召下,這些藩王們也是主動舉兵,跟隨武宗一起抗擊北江,也正是如此,才把北江兵趕至夷江之北,有了今天的南江局面。早幾年,藩王們對朝廷還是比較友好的,但是這幾年藩王們對朝廷的態度好像變了一樣,朝廷需要藩王們出錢、出糧、出兵,都跟商量好了似的,都說沒有。
這些事,太子也跟莫林說過。
莫林道:“藩王們也是王臣,也是南江國一部分,沒有南江,哪里來的藩王。相信藩王們都清楚這一點。只不過,藩王們前后態度的不同,依臣之見,絕非藩王們變心生故,必是有人從中作梗。”
太子道:“上月,我派人已去問過幾位藩王,他們雖然答應出兵,但是要求不能由朝廷派將統領。這是朝廷所不能答應的。如若答應,藩王們手中的兵將將會更多,勢必威脅朝廷安危。”
“皇上和太子擔心藩王勢大,但夷江一線的形勢卻不容延遲。”莫林道,“臣以為眼下之計只能從藩王處著手,但是只能借兵,而不能由藩王來統兵。”
太子嘆了口氣,“你說的簡單,藩王們怎么會白白的將手中的兵將交給朝廷。”
莫林低頭思索半晌,“敢問太子,藩王們想要什么?”
“什么?”太子不解莫林之話。
“天下熙來,皆為利往。”莫林道,“藩王們之所以提各種各樣的要求,無非是想著自己的利。如果朝廷能給藩王利,那么藩王是不是也會答應朝廷的要求呢?”
提到藩王們逐利,太子有些氣憤,“這么多的藩王,哪一個不是把自己的利置于朝廷之上?個個貪得無厭。”
氣憤歸氣憤,但是目前畢竟有求于藩王,太子也沒有辦法,“這幾個月前線戰事吃緊,可以藩王們卻也來吃。上個月,還收到弘王的奏請,說自己的封地太小,請求皇上擴大封地。”
“弘王的封地不同藩王中最大的一個嗎?我記得其封地內有郡縣三十多個,這么多還嫌不夠?”莫林吃驚道。
“弘王說兒子眾多,生活開銷大,再加上日日加固邊防,需要很多銀兩,問朝廷要地要錢。”太子說出了弘王所求。
“要錢要糧,朝廷肯定是不能給的,藩王們封地本身就大,這些藩王每年收取的錢糧又有哪幾個會上繳朝廷?臣以為藩王們必定不缺錢糧。”莫林邊說邊思,“藩王成為國中之國,若是不斷的向朝廷要錢要糧要地,或許朝廷就會認為藩王之地已成為法外之地,不斷的向朝廷要這要那,反而會讓朝廷覺得這些藩王們還是朝廷的一員,也更會讓朝廷覺得藩王們都比較弱,不用過于擔心藩王問題。”
“你說的不錯。”皇上發話,“所以,雖然藩王們不斷的要,但是朝廷什么也沒給,這么幾年來,藩王們也沒有停,但并沒有生亂。”
皇上繼續說道:“但是藩王始終是朝廷的一塊心病,大大小小,這么藩王,哪天這些藩王們聯合在一起,恐怕還要強于朝廷,如不想法削弱藩王,朝廷必定反受其害。弘武說讓藩王領兵征戰,那是絕對不行的,否則必令藩王進一步坐大,到時朝廷想要約束藩王,必將更不可能。若不是藩王領兵,這些藩王豈肯把兵將借于朝廷?”
莫林卻認為可以借兵,“皇上,若是朝廷滿足藩王們的要求,是不是就可以借兵呢?”
“滿足要求?”皇上驚道:“每個藩王的心都大得很,怎么能滿足?再說,滿足這一次,還有下一次,一次比一次變本加厲,到時不把朝廷掏空?”看樣子,皇上是不同意向藩王借兵了。
莫林跪下道:“皇上,臣認為可以適當滿足藩王們的要求,以此要求藩王將部分兵將捐出來。”
皇上強力壓制心中的怒火,還在心平氣和的跟莫林溝通,“依你來看,如何滿足法?”
“臣有一策,既可向藩王借到兵將,又可削弱藩王。”莫林道。
“什么計策?”太子很想知道。
“起來說。”皇上讓莫林起身。
“藩王們都不差錢糧,個個也是兵強馬壯。但是藩王們都差一樣東西,這樣東西皇上不給,他們無論如何都是得不到的。”莫林賣起了關子。
“快說,是什么?”太子催促。
“爵位!”莫林道,“不管藩王是大是小,是強是弱,藩王的王號都是皇上賜的,但是這個王號只有一個,然而藩王們的兒子可不止一個。皇上和太子試想一下,天下有哪一個父親不希望自己的每一個兒子都成人成才?對于藩王們來說,他們更希望每一個兒子都有爵位,都成封王。”
“你是說讓皇上去封藩王的兒子?”太子反問道,“藩王封地已經夠大了,再去封他們的兒子,那不是藩王更多,國家之地尚有幾何?此策斷不可行!”
太子明確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不認可莫林的計策。
莫林笑道:“太子殿下莫要著急。臣之策也想到這些。目前藩王只傳世子,其他兒子并沒有封號,臣想他們必定也想擁有與世子一樣的得到了皇上賜封的王號。臣想封王是可以封的,也可以封土,但是并不是說將這些藩王們的兒子封到新的地方,而是在藩王已有的土地上封王。”
“在藩王已有土地上再封王?”太子問道。
“對!”莫林肯定。
皇上道:“卿可細說!”看來皇上對莫林的計策有些感興趣了。
“是,皇上!”莫林接著說,“藩王們的憂慮無非是自己兒子的未來,但是每個藩王都有好幾個兒子,依朝廷以往的慣例,只有世子能夠得到朝廷賜封,而其他兒子只能平淡老去。皇上和朝廷的憂慮是怕藩王們做大,威脅朝廷,其實憂慮的源頭就是藩王封地太大。既然不能馬上削藩,那只就能慢慢削弱藩王。臣以為可以從藩王的封地著手,先將藩王們的封地慢慢的減小,小了之后,雖然藩王的數量多了,但是每一個藩王的實力卻非常小,根本不會撼動朝廷,更不會成為朝廷的威脅了。朝廷的政令,藩王們也不敢不從。”
“此計雖好,但藩王們會同意嗎?”太子認為藩王不會同意。
“臣想藩王們就算不愿意,但是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來看,看在兒子也能封王,每個兒子都有好前程的份上,相信也不會反對。”莫林對自己的計策很有信心,“如此,藩王每個兒子都有了封地,都封了王,藩王、藩王兒子都會感激皇上的恩德。這是一個他們無法拒絕的‘利’!”
太子轉而向皇上道:“父皇,兒臣認為莫林此計可行。”
皇上沒有直接說同意或不同意,此計還需要多思考,“計是好計,但還需好好籌劃。在此關鍵時刻,出此圣旨,相信藩王們也都會知道是朝廷是什么意思。朕擔心他們會聯合起來反對。”
莫林道:“確有此可能。所以臣認為倉促間不能馬上實行,可思慮周全后再推進,也可以從藩王中選一兩個突破。”
正欲商量此計選擇哪一個藩王之時,突然聽到殿外高喊“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驚的皇上從寶座上瞬間站起,太子也急忙打開殿門,只見一滿身是泥的小將翻身下拜,“稟皇上、太子,北軍襲取了小宜口。”
“什么!”皇上、太子齊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