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避坑
寒風瑟瑟,李樹在科學院外等馬國成,他對于研討會講了什么很好奇。
馬國成在江南省興許還算一號重型工業裝備界的人物,可來到燕京之后,他就是邊緣人物。按照馬國成說的,第一天研討會,他只能坐在研討會最后一派,提出的問題也被一帶而過。
聽到這個,李樹感覺心里很不爽,明明師傅參與了很多重型裝備的研發,資歷已經足夠坐在前排,為何要讓他去角落?
論資排輩雖有其合理性,不過也要看實際貢獻值,不能總是這么區分對待人,如此刻板的模式,只能埋沒人才。
李樹鳴不平被馬國成打斷,馬國成說道:“你也別嘴貧啦,人家是院士和海歸,懂得前言動態,我什么都不是,也沒什么資源,能來這個地方聽聽高手找,已經心滿意足了。”
馬國成隨即開始解釋目前國內重型工業裝備已經有百花齊放的先兆,在院士和愛國海歸的努力下,短短數年間,已經有很多關鍵技術被公關。
除了萬噸級龍門橋,還有大型盾構機現在已經取得突破,未來將不會再看西方人的臉色了。
據說現在的海底布設橋結構的技術已經開始研發,一些都顯得生機勃勃。
馬國成還很坦然的說,學術領域爭名奪利,那就是短見,和自己過不去,要真有水平,你不用叫囂,國家也會把你推出來,叫囂者通常沒什么本事。
聽到這個李樹感到欣慰,也慶幸當初自己沒有繼續選擇走容易取得突破的重型裝備研發之路。
“你是對的,重型裝備領域,根本不缺你我這一號任務,百花齊放的情況下,你很難出頭,你走虛無縹緲的尖端工業領域,或許是對的。”馬國成這時候才釋懷。
“師傅你說的也對,學術領域爭名奪利,那和奸商有什么區別?”
師徒二人在聊天中,回到京通苑,馬國成說他想和李樹談談他和和馬瑤結婚的事情。
問到這個,李樹感覺緊張起來,老丈人發話,必須要有個妥善的答復才行。
場面就好像面試一樣,李樹坐在馬國成對面。
“你們什么時候結婚?”
“小瑤來燕京我們就結婚。”
“之前他沒告訴我你辭職的事情,蒙在鼓里,現在你當了商人,我擔心你有錢了之后會變心。”
“絕對不會的,師傅。”
“要是你敢,我打斷你的腿。”馬國成莫名的生氣道。
要是李樹告訴馬國成,現在他已經說服馬瑤來自己的振藍公司任職,估計馬國成又要大發雷霆了。
他耗盡人脈給馬瑤在燕京找到的研究院工作,被他一出電話就告吹,估計馬國成會認為自己女兒被人拐走了。
李樹認為這個事情可以暫不告訴馬國成,等合適的時機再說。
其實人家馬國成對李樹真沒什么過多的期望,無論是財物上的還是身份地位上的,他只希望李樹對馬瑤好,簡簡單單過日子即可,并不期待兩人能“龍飛鳳舞”。
和馬國成聊婚姻的時候,李樹在心中仿佛確認一個事實:我真的要結婚了?
在前世,他的婚姻就好像兒戲一樣,結了離,離了又結,真的好像過家家一樣。
現在突然變得莊重和嚴肅起來,李樹感覺恐慌,他害怕自己會變成花心大蘿卜,讓馬瑤和馬國成失望。
……
第二天,李樹沒去公司,而是親自帶著給挖掘機工件去了小松公司,交第一單必須重視。
來到興華小松合資廠,李樹看到已經建造完成的現代化工廠,頗感欣慰。
可在一瞬間,李樹開始有些憂愁了。
自從有了黑科技系統之后,多愁善感成為日常。
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的合資廠,極大的促進了國內的經濟發展和工業發展。
這也帶來一個問題,依賴合資和進口,本土品牌的發展也會受限。
更嚴重的問題在于,引入外資之后,會壓縮自主品牌和工業的發展精力,加上用心的買辦一肚子壞水,形成“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依賴思想,最終讓很多已經差距小的領域大大落后。
光刻機就是一個例子,在最巔峰的時候,國內光刻機研發和國際最先進水平差距只有5年的差距。
不過后來由于外資的引入,這些先進項目,最終被拉下馬,光刻機廠成為副食品廠,是讓人憤慨的悲劇。
這樣的例子還很多,而且已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
要想改變這個,還需要很多布局和驚天動地的事情要做,只能慢慢尋找機會。
李樹和手下進入廠區,看到幾個帶著白色安全帽的日本人正在對著廠區指指點點一副很認真的模樣,而一旁的華夏員工則畢恭畢敬的聽著。
整個廠區的管理很完善,雖是重型裝備生產區,不過很干凈,工人們的各種安全帽和保護措施很到位,和國內其他類似企業不太規范的管理形成了鮮明對比。
不得不說,小日子在企業管理上,的確有一套,目前華夏還有許多要學習的地方,這個事情不能妄自尊大,只能虛心學習,別無他法。
也不知道小松公司的日方管理層是不是已經詳細了解過李樹的樣貌,李樹剛一出現,就有一群人圍了上來。
這群日本人對李樹一個人點頭哈腰,讓在場的所有人很驚訝。
為首的是竹內聯山,合資廠日方總經理,他和李樹說了半天廢話,讓李樹很不耐煩,李樹見縫插針的找到機會告訴竹內聯山:“第一批六十套工件已經運到,請你們驗貨。”
“不用驗貨,你們的神奇表現,讓我們有理由相信產品肯定絕對過關。”竹內聯山一臉笑靨的說道。
李樹一愣,他沒想到竹內臉上竟然這么好說話。
“那不行,驗貨后再收貨是必須的,再說了,這不是神奇表現,這就是本地企業的正常表現。”李樹用流利的日語道。
當竹內聯山提出只要抽檢的時候,被李樹拒絕了,這是第一批量不大的貨,他要求全檢,等著未來量大之后再抽檢。
周圍聽不懂日語的本地人以為兩人正在禮貌的交流,只是一個勁的陪笑,殊不知他們之間的唇槍舌戰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