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指導”孩子寫作文
對于兒子的作業,我都是一絲不茍地檢查。即便他說已經認真做好了,只要是家庭作業,我依然不會放松。但是有一項作業,我幾乎不指導,那就是他的作文。
從一年級的寫句子開始,我都不聞不問。在我的想法中,作文需要專業的老師指導,更加能引出學生的寫作潛力。自己,沒有寫作專業素養,也沒有自信能引導孩子寫作。就這樣,他的作文幾乎都是學校里的老師教他,我就是幫他看看,有沒有錯別字,有時候,這樣的事也不會幫他做。
可能是他的課外書看得比較多,一二三年級的作文也沒有太多要求,總覺得他還是可以,老師也會時不時表揚他。更讓他自我感覺比較好的,還是四年級第一個學期的期末測試,語文竟然是滿分,成了為數不多的幾個孩子。
其實,我反而緊張,這樣的成績,結果只有“退步”的可能,要守住不容易。
隨著新學期的開始,我也感覺到了四年級的作文已經需要有些“深度”,不能只是“平平淡淡”,“行云流水”一般。
這個周末,孩子又有一篇作文,寫“游……”,估計是最近學習了課文,有關游記一類,特別是那篇有關金華雙龍洞的課文。在背誦時,兒子還要求我們帶他去玩一下,讓他感覺一下是不是作者寫的那樣好玩,優美。我說當然可以,但是你要自己先完成作業,特別是作文,注意寫好。
第一次,他寫了一個多小時,拿給我看,他的題目是寫“游牛頭山”。可是文中幾乎就是怎么去了那里,簡直是看不出他游的是什么景區還是山脈,所謂的“流水線”,既沒有重點,也沒有詳略之分,字數是湊出來的。我感覺這樣的作文總不能過關,要求他重新寫,注意詳略分明,重點突出,描寫要詳細。我的概括,籠統地指導,讓他更是一頭霧水。無奈,他也只能繼續重寫。
因為不理解,也不是很懂,他的第二次出爐作文,我還是難以接受,寫的內容,依然不夠有層次,我再次否定,他大哭,感覺很委屈。我讓他哭了一會兒,決定和他好好談談:“你看,你們的課文,那篇有關金華雙龍洞的游記,讓讀者能清楚的感覺到作者介紹外洞,內洞的不同景物,詳細寫了兩個景點的特色,是不是讓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不是讓讀者在看完之后很想去那里一游的沖動?”他點點頭,這個能有同感。
“所以,再來看看你的選擇,你寫牛頭山,還是一座新的,未開發的山脈,你覺得如何描述,才會有葉圣陶爺爺寫的作文那樣的效果?寫一篇游記,瀏覽順序有很多種,你可以選擇從山腳,山中,山頂,在不同的地方再選擇詳略結合,最好能帶上自己的情感,這樣才會引起讀者的欲望。然后,你要先確定,具體描述哪一方面,是讓愛攀登的讀者在讀完你的作文后很想去嘗試一下驚險的挑戰,還是讓愛游山玩水的讀者,讀完后,很想去一覽那里獨有的景色?還是能寫出更多吸引讀者的方方面面?”不知道他能否理解,也不知道自己的表達能不能有作用。他帶著不是很樂意的感覺,進行第三次寫作。
大約花了半個小時,又完成了。令人驚喜,作文有了很大的進步,也在他自己的摸索中,注意詳略,瀏覽順序,還引用了名人名言抒發當時的情感。
當他的老師批改后,給他評語時,他很興奮,因為表揚他的作文不錯,評語也很能激發他繼續好好寫作。
這是我在作文這塊,第二次插手。我的不自信,可能會讓他的寫作要緩慢一些。但是,我如果一點都不去引導,估計他的自我摸索會更長久一些。
也許,說是指導寫作文,更恰當的還是和他一起討論如何去寫作文,這樣的過程,有火花,有溝通,能在探討中理解寫作的一些基本技巧,也是很好的交流。
若是有一定閱讀的基礎,孩子的理解能力遠比我們認為的要好。所以,在這塊領域,我決定陪他一起探索,為了他,也為了自己。
42.有“缺”不丑
每個人,如果都是完美,那么,世間就不存在美了。孩子也一樣,如果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模型:積極上進,成績優異,請問他們之間的差別是什么?
作為多重身份的自己,經常被眼見的一些事實擾亂了心智,失去理智,甚至產生了短暫性的“瘋子”行為。
昨天晚上,當他把測試的語文卷子拿出來訂正錯題時,很是戰戰兢兢,他知道媽媽要發狂了。是的,我沒有辦法控制。因為他在前一次的試卷上已經出現了一模一樣的低級錯誤,題目要求不看,就動手做,結果是整大題都扣分,還有漏題失分。當時,我想作為“慈母”處理,只和他說要仔細審題,不要失去一些能控制的分數。他表示會認真答題,態度會端正。然而,就在緊接著的下一次,他又出現一模一樣的審題失分,讓我非常失望。
“你想和我怎么解釋?”我指著失分的題目問他。
“我沒有看題就做了,時間也很緊張。”他低著頭回答。
“你覺得這樣的回答能作為解釋嗎?”我很生氣,“上次不是出現了這個問題,你把同樣的問題出現了第二次,這是能力問題嗎?”不再等他回答,我拿來一個衣架,在他屁股上打了五六下,他痛得大哭,用手摸著屁股,眼淚嘩嘩流著。
“痛嗎?”我真想抽他十多下,看著怎么也解不了氣。
“痛,痛!”他一邊摸一邊哭著回答我。
“你覺得我痛嗎?”我瞪著眼睛繼續問他。我知道自己有些失去了理智,只因為無法接受他這樣的低級錯誤犯了又犯。
“我不知道!”他有些無辜地告訴我。
“是啊,你怎么會知道,我的心里很痛,因為你的不用心學習,你懂嗎?”再問,估計第二場“火”又要燒著了。
看著他很痛的樣子,忍不住又去看看他的情況。一條,兩條,好多條的淤青痕跡,令我心酸,更是心塞。
“知道痛了,就好好記住,學習不是幫父母,要知道是為了你自己。現在大家都是處在學習條件非常優越的狀態中,每次挑戰,不是比誰聰明,更多時候是考驗你們的仔細,認真,之后才是能力。而你,在仔細審題這關就被淘汰了,你還有什么能力和別人競賽?你能理解我說的嗎?”稍作靜心,我又和他談道理,希望能讓他對測試有所理解,更希望他能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
“嗯,我知道了。”他不再流淚,看似能懂我說的。
其實,我知道,他肯定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如果一次挨揍就能完全改變,那就容易了,也就不會有曾經的那些挨揍,更不會有之后的挨訓。
回憶與他相處的學習時間,我是一個很不稱職的媽媽,脾氣很奇怪,對人家的孩子尚且耐心十足,對自己的孩子,卻是分分鐘起火。多少次了呀,忍不住就是出手揍他。他調皮,但是也懂事,可是我的眼里總是看不到“完美”的他,只有不停出現的種種“缺陷”。
學著放大他的“優點”,我靜心時,總是會這樣告訴自己。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個完美的角色,我可能依然會瘋狂,因為“完美”會令人后怕,它會讓你沒有機會接觸“缺陷”,只有存在與毀滅。
歉意總是滿滿,愧疚也是深深。驀然回首,自己還是最愛有“缺”的孩子,他依然帥氣十足,獨一無二。
我知道,他不再無憂無慮,他也不能無憂無慮,因為他在長大,他有義務,更有一點點的責任。作為父母,只有引導他健康的成長,才是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