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平元年,正月二十六日。
虎牢關前的十八路諸侯已經盡數退去,此戰大功臣李儒也在昨晚返回洛陽城。
今日朝堂之上,受封合陽候,官職也越級晉升為尚書令,文官翹楚。
可就在所有人都以為李儒本該春風得意的時候,卻哪想李儒閉門謝客,拒絕了所有同僚的拜訪。
尤其是如王允等人的賀禮。
“這是想與我們撇開關系,跟董卓表忠心??!”
看著那些退回來的謝禮,王允冷怒一聲。
但卻讓人意外的是拒絕了群臣賀禮的李儒,竟然獨獨去拜訪了弘農王。
弘農王的小破院門前,李儒瞧著里面正在勤加修習武藝的弘農王,略作沉思后,沖著里面喊道。
“尚書令李儒,見過弘農王!”
“原來是合陽候?。】煺堊?,請坐!”
看著來人是李儒,朱棣急忙放下手中長劍,邀請對方進來坐坐。
李儒卻是搖搖頭,朱棣看著門口的侍衛,立刻會意。
“合陽候來此,有何貴干?”
“微臣是來感謝弘農王的。”
李儒說著,朝著朱棣躬身拜道。
“哦?不知這謝從何來???”
朱棣疑惑的看著李儒,李儒拜謝完直起身子:
“這一是謝弘農王出的退敵妙計,方才讓李儒撿了個便宜,落了個大功勞?!?p> “此乃合陽候自己的本事,我只是提了一點小建議而已?!?p> 朱棣笑道。
“這二是謝弘農王幫我退了曹孟德?!?p> 李儒這話就讓朱棣有些詫異的。
“我幫你退了曹孟德?”
原來在前線諸侯當中,就屬曹操反董的意志最為堅定,而且他又是整個討董聯盟的軍師。
最后袁紹,孫堅等諸侯一直不退,皆是因為......曹操。
所以,要退群雄,需要先攻破曹孟德。
李儒苦思冥想不得其法,就在才思枯竭時忽然聽到洛陽城月旦評上,弘農王三步寫出的那首《破陣子》,頓時靈機一動,想到了之前,朱棣的那半首詩暗諷諸侯的詩詞。
曹操看后震驚不已,更是有感而發,替朱棣做了下半首。
李儒隨即將下半首以絹呈上。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朱棣看后,內心頗有些慚愧。
這首《篙里行》本就是曹孟德詩作,自己無奈借來罷了。原本剩下半首已經忘了,卻是陰差陽錯又被曹孟德給補全了。
“曹孟德還聽了殿下那首《破陣子》,更是對殿下的才華驚嘆不已??!”
“這知己可就算了!尚父不喜歡他,本王也不能喜歡他!”
朱棣立刻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李儒對此只做一個意味深長的表情,在謝過之后,便沒有多停留。
臨走時,又留下一句話:
“相國早年喪子,其子與司馬防之子司馬郎同歲,兩人頗為相像,故而愛屋及烏,相國對司馬郎也頗為喜愛?!?p> 說完便徑直離開了。
待到朱棣回到屋內,一直暗中聽著門外兩人對話唐妙云當即現身。
“這李儒哪里是來感謝的,分明是來警告殿下的?!?p> “我更愿意把他當做提點。”
朱棣笑道。
誰不知道董卓對曹操恨得尤為要緊,李儒故意當眾與自己談論曹操,顯然也是在讓自己當眾表一個態,表示自己站隊問題。
這話不能亂說,隊不能亂站。
這一點是很明顯的,不用太深究。
只有最后李儒留下的那句話,彎子繞得可就有點多了。
字面意思是董卓很喜歡司馬郎。
而司馬郎之前跟朱棣打過一架,所以是在提醒朱棣不要跟司馬郎的關系太僵。
可是如果只是這一點淺顯的意思,那李儒完全就沒必要說了。
顯然還有別的意思......
直至傍晚,臨近飯點的時候,突然到訪的司馬郎,讓朱棣才想明白一切。
“怎么了?還要再打一架嗎?”
司馬郎不能進院門,只能在門外等候。
在朱棣出來之后,急忙施禮賠罪:
“司馬郎專程來跟弘農王賠罪的!”
論起來,那天七人當中,唯有司馬郎跟自己是毫無過節的,其余六人父親均是在跟朱棣罵戰當中輸了。而司馬郎的父親司馬防性格謹小慎微,未曾來過這里。所以司馬郎之所以會混進七人當中,想必是因為礙于兄弟情面,被強行拉入伙的。
司馬郎解釋說自己這幾日一直被父親訓斥,但又愛面子不肯過來認錯。直至不久前,朱棣那首《破陣子》一出,全城皆是驚訝。
“我二弟說,殿下能寫出那樣的詩,必然也不是小肚雞腸之人。”
“你二弟?”
朱棣眉毛禁不住一挑:“司馬懿?”
“正是!”
“他好像才十一歲吧?能懂本王的詩?”
“舍弟愚鈍,只能懂一兩層。”
司馬郎再度施禮致歉:“之前意氣用事,多有不對,請弘農王諒解。”
朱棣不由得想起了上午李儒的提醒,便擺擺手:
“本王不是小肚雞腸的人,這事兒過去了?!?p> 說完,轉身回到了院子當中,看見司馬郎還杵在門口。
“你還想留下來蹭飯?。俊?p> 朱棣直接把大門給關上了。
司馬郎見狀無奈的搖搖頭。
因為朱棣全程毫無禮節可言,實在是有些想不通,這樣的人自己的弟弟司馬懿怎么就對他頗為推崇呢?
就因為那首詩?
實在是難解其意啊!
司馬郎隨后轉身離開,朱棣轉身回到房內。
立時驚喜的告訴唐妙云:“原來李儒覺得我這段時間有些招搖了,在提醒我收斂鋒芒?!?p> “哦?”
唐妙云頗為疑惑:“李儒是董卓的近臣,這不等于是在幫助殿下嗎?”
“他可不是在幫我?!?p> 朱棣笑道:“他這是在幫自己。”
“幫自己?”
唐妙云頗為不解。
朱棣連忙解釋道:“這其中的根由想必還是得從士族跟寒門的矛盾說起?。 ?p> 自秦漢以來。
當官的主要途徑便是靠舉薦。
也就是察舉制和推薦制。
而舉薦必然會牽扯出利益。
就拿察舉制州郡名額來說。
每二十萬人歲舉一人。
不滿二十萬兩年一舉。
不滿十萬人三年一舉。
每年的官員名額都是又限制的。
自家嫡親子職的工作崗位都還安排不過來呢!更別說還有表親,遠親等等一大堆人。
哪里還輪得到李儒這般的寒門子弟。
作為后來人的朱棣,不免想起后世的科舉制度,在那樣公開選拔的制度下,依舊有徇私舞弊,更何況如今這個時代,依靠著人與人之間口口舉薦,更是牽扯著各自利益。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朝臣中多是士族出身,而寒門貴子極少。
畢竟沒人愿意肥水流向外人田。
所以像李儒這般寒門出身的子弟想要再上一層樓,除非有大機緣,恐怕這輩子都難出頭。
尤其是在東漢末年這般官場糜亂的環境下。
而董卓的出現,卻給了他一次升天梯的機會。
而他也牢牢抓住了這個機會,一舉翻身成為文官之首。
所謂站得越高,摔得也會越重。
這也是為什么他拒絕跟群臣有來往的原因,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的位置是董卓給的,董卓是他的靠山,只要董卓不倒,自己沒有大錯,自己便能安穩一生。
“那他為何又來提醒殿下呢?”
“因為董卓不會一直不倒,這一點他很清楚。”
朱棣道:“他很清楚自己因為站隊董卓已經得罪了群臣,倘若一日董卓倒臺,自己勢必會被群臣攻擊,所以他要為自己選擇一條后路。”
靠王允那些只會侃侃而談的庸臣。
李儒可沒有那么傻。
這種投資不劃算,而且極有可能會熱臉貼冷屁股,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所以,與其靠庸臣,不如靠庸主。
漢獻帝年幼,行事容易被左右。
而弘農王則不然.....此刻正值人生低谷,他一句善言,便如同雪中送炭。
“李儒可真是一個做買賣的好手??!”
“而且還是穩賺不賠的好手!”
朱棣和唐妙云夫妻兩人忍不住評價道。
不過,回過神,朱棣再度覺得:
“感覺李儒這家伙的話里面還應該有一層意思......到底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