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轉機
一聲號令下,八萬大軍兵分三路前進,向著西面關塞而來。
在龍康城前往西山關的道路上,有不少楚軍設置的哨所以及伏擊點。
當初這些齊軍用于對付楚軍的招式,被楚軍全盤效仿。
但兩者的效果截然不同。
早在之前,齊軍對于楚軍的伏擊,對其后勤補給造成不小的打擊。
而楚軍所埋伏的地點,不少已經被齊軍派遣的斥候探明,在大軍出發之前,率先派遣小股部隊,對這些楚軍的據點進行打擊。
而且在齊軍中,不少是代州軍舊部,對于代州各處的地形據點十分熟悉,能夠帶領軍中士兵繞道而行,出現在楚軍伏擊隊的身后。
在掃清西面的威脅后,大軍已然抵達西山關不遠處。
黃文敬命令部眾就地扎營休整,為了防止楚軍發起夜襲,黃文敬特意安排了許多支先頭百人部隊,駐扎在距離西山關僅僅五里開外的據點,隨時監視著楚軍的動向。
一夜的休整過后,三路大軍并沒有遭到意外。
西山關之戰,一觸即發。
率先發動進攻的,是陳子光親自率領的左翼先鋒部,攻擊兩萬八千九百多將士,對眼前的西山關,發起第一波進攻。
西山關處于圖連山谷之間,關塞只有兩道城門,城內駐扎著楚軍八萬多守軍。
陳子光部開始猛攻西門,遭到楚軍的猛烈反撲。
作為防御楚國前線要塞,西山關的穩固,難以第一時間攻入。
先鋒部隊艱難地前進,但難以登上西山關要塞城樓。
當陳子光部廝殺正酣時,由黃文敬率領的中軍,以及側翼大軍,加入了對西山關的圍攻。
城內楚軍的防守壓力頓時增加,分兵防御東西兩門。
準備充分的齊軍,此時面對堅守關塞的楚軍,沒有絲毫畏懼可言。
可西山關終究是要塞重鎮,齊軍在猛攻一日后,仍然沒能攻入城中,只好暫且撤兵。
黃文敬已經做好打持久圍城戰的打算,派遣伏擊部隊,安排在楚國通往西山關的必經之路,以防楚國援軍出現在齊軍側翼。
到了第二日,天還沒亮,齊軍便再度發起猛攻。
這場攻堅戰,成了雙方消耗兵力的拉鋸戰。
齊軍一度殺上城樓,但很快遭到楚軍的反推,作為攻城一方的齊軍,第二日的傷亡已經達到九千之多。
即便傷亡不小,黃文敬依舊覺得能夠在七日之內攻破西山關。
第三日,占據果然發生了變化,在齊軍將士的勇武之下,西山關城門被攻破,齊軍涌入西山關,迅速占領城門,后續部隊進城,與城內楚軍展開劇烈的白刃戰。
兩軍戰力同等,但在攻入城門后,齊軍的士氣顯然更加高漲,更何況是收復舊地的戰役,士兵們內心的信念更加堅定。
黃文敬親率中軍殺入西山關,隨即直接帶兵沖向西門,將城西守軍斬殺,打開西城門,各部齊軍涌入西山關,開始對要塞內的楚軍進行殲滅戰。
戰場態勢開始出現一邊倒,楚軍一敗再敗,完全無力招架。
黃文敬身上多處負傷,依舊勇往直前,絲毫沒有退縮可言,在其鼓舞之下,齊軍控制住了整個西山關城樓,而且將楚軍數萬殘部包圍在了內部。
這一支楚軍,仿佛成了籠中困獸,隨時對包圍而來的齊軍展開反撲。
為了減少傷亡,黃文敬特意命令,打開一個讓楚軍逃跑的口子,不可將敵軍逼得太緊,以免敵軍狗急跳墻。
當逃生通道出現,楚軍便一股腦地往外突圍。
楚軍主將霍振率領殘部突圍,成功從西山關逃出,一路潰退回楚國境內。
主帥都跑了,城中剩余的楚軍更別談有什么戰斗力,投降的投降,潰逃的潰逃。
因為此戰是為了收復西山關,對于潰逃的楚軍,黃文敬命令不可追擊,以防遭到反擊。
經過三天的舍命廝殺,傷亡將近五萬人,齊軍終于艱難收復西山關,重新掌握了代州之地,完全穩住了西線戰場。
當齊軍的主力駐守在西山關后,整個西線戰場也開始出現轉機。
此時朝堂之中,更有大臣進言,趁著這勢頭,一舉收復曾經割讓給楚國的舊地。
但李衡如今的戰略重點,始終放在淮南方向。
而南線戰事的轉機,也隨之來臨。
根據前線細作稟報,位于淮江南岸的趙軍,有不少部隊已經開始返回趙國境內。
由于趙軍派遣了不少兵力到淮江沿線,故此國內的防御力量較為空虛,幾乎所有兵力都部署在西北兩面,以拱衛靠近邊境的京畿地帶。
但如今趙國境內發生了一場叛亂,以至于趙軍不得不將前線一些部隊撤回,調遣回國平叛。
黃巢為首的農民軍,在趙國江東道集結了數萬部眾,發動了起義。
江東道位于齊國江州以南,是當初趙國進攻齊國的必經之路,當初兩國戰爭,趙國奪取了齊國數座城池,并入江東道。
當初黃巢率領部眾,從江州一路南下,躲到了趙國之地,幾乎被逼上絕路,只能是占山為王,落草為寇。
如今時機已到,揭竿而起,在趙國拉攏了三萬多流離失所的底層農民,發起了對趙國朝廷的起義。
趙國的繁華與富庶,與底層百姓毫無關系。
由于農商并重的政策,趙國的農業發展始終被商業所壓制,土地兼并極其嚴重,失去田地的農民只能進入城市,加入工商業之中。
那些無法被大城市所吸納的底層百姓,也只能淪為流民,食不果腹。
沒有田地沒有基本收入的流民,只能加入到農民起義軍的隊伍之中,反抗趙國的統治。
黃巢所帶來的統治綱領,恰恰是這群底層百姓的心聲。
他們想要天下大同,共分田地,不再顛沛流離。
義軍剛宣布起事,便攻陷三座城池,在趙國江東道掀起一場起義風暴。
位于趙國東南的丘陵山地里,也有數股起義軍勢力,此刻紛紛打起推翻朝廷的大旗。
趙國陷入叛亂危機,而北方的大齊,則平穩的發展著。
與此同時,位于幽州的船塢,又有兩艘戰艦下水。
早在當初渡燕水進攻幽州府的時候,李衡便命令人加緊建造戰艦,打造一支水師力量。
如今已經過去大半年,大齊的水師力量,開始慢慢追趕南國。
屬于大齊的轉機,似乎終于要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