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命案
“代州可有最新戰報?”
早朝。
李衡詢問兵部尚書馮段。
在這一個月內,淮江的戰事已經基本平息,由于沒有戰艦控制江面控制權,齊軍無法渡河進攻淮南,故此只能先休整一段時間,等到艦隊組建完畢,方可對淮南發起攻勢。
本月里,戰況最多的,反而是代州,與楚國交界的西山關,已經四次遭到楚軍襲擾,雙方交戰不止。
“稟報陛下,代州陳子光回報,楚軍在十二日侵擾西山關,被我大齊兵馬擊退,而后便再無犯境之舉。”馮段上奏道。
代州邊境距離關中路途遙遠,戰況訊息萬變,只怕消息傳到凌陽時,前線已經發生變故。
黃文敬部的大軍,此刻剛剛在凌陽整頓完畢,立即北上,出鐵馬關西進代州,接管代州邊境的防守。
代州多日的平靜,讓李衡感到意外。
前幾日,代州的戰報基本是每日三條,不斷傳來前線大小據點被楚軍攻打的消息,甚至還傳出據點被攻占以及收復的戰報。
到了今日,楚軍已無動作。
這個月里,由于代州前線沒有出色指揮官,一直都在等待朝廷指令,導致齊軍長期處于被動,大軍只能固守城池,不敢擅自出動。
朝中已經有大臣建議,先與楚國談判停戰,以免被牽扯太多兵力,無暇顧及南邊戰事。
滿朝文武大臣,意見完全無法統一。
但目前主戰派的聲音,明顯要大于主和派。
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皇上本人,就是一個妥妥的主戰派。
因為李衡明白,妥協是贏不來和平的,以戰止戈,方為上策。
李衡已經多次調動北境的兵馬,前去代州抵御楚軍,目前代州的主力兵力,若加上黃文敬后續趕到的三萬精兵,總兵力可高達八萬。
而部署在淮北的兵力,更是高達十萬。
如此之多的兵力,大多是接受朝廷詔安的起義軍勢力,又或是先前效忠于燕軍的士兵,如今都已經改編成大齊的正規軍,這些軍隊經過訓練,很快便能形成戰斗力。
大齊的征兵制與燕朝或前朝頗為不同,并非強征百姓入伍,而是才用府兵制,兵農合一,各路大軍屯田于邊境州府,在農耕勞作的同時,負責守衛大齊的邊疆。
府兵制首次實行,是在夏州府,當初李衡掌管夏州時,接收了不少來自各地的流民,編入軍隊之后,同時分給士兵田地耕作,合理利用勞動力以及兵源。
慢慢的,府兵制便開始在各州實行,剩下朝廷的守備兵力,可以將主力精銳,大部調遣到前線。
如今前線戰爭地帶,總兵力有二十萬,而凌陽禁軍兵馬,號稱十萬有余,也是大齊軍隊精銳中的精銳。
之所以能在多年戰爭后,仍可以征召如此之多的兵力,得益于朝廷充裕的府庫,以及各地政令的有效實行。
流寇土匪大大減少,甚至趨于滅亡,而勞動力與兵源大大增加。
大齊各地,開始有了盛世復興之狀。
今日朝堂上,大臣所上奏之事,皆為捷報或喜訊,鮮有壞事。
這就讓李衡不僅擔心,這群臣子是否在欺上瞞下,報喜不報憂。
但縱觀文武大臣的內心所思,確確實實是在說真話。
大齊之中興,仿佛就在眼前。
但敵人一人不被消滅,李衡就難以放松警惕。
笙歌燕舞并不是時候,居安思危,忘戰者亡。
“馮段,戰艦建造進度如何?”李衡詢問道。
這是他最為關心的問題。
“回陛下,三日前,已有一艘新戰艦下水,兩個月之后,也將有兩艘巨艦造成,請陛下放心,臣等會多加督促建造事宜……”
“尚好。”
戰艦的建造速度,遠超李衡的預料。
“務必監督各處官員,不可強征百姓,貪污腐敗。”李衡多加吩咐。
“微臣遵命。”
從朝廷派往各地的監督員,隨時向李衡稟報地方官員的一舉一動。
“退朝。”
早朝結束后,李衡并沒有第一時間返回文書房,而是在荊軻等侍衛護送下,前往了燕國新造的皇宮巡視。
聽此處的禁軍衛稟報,昨夜此處發生了一件怪事。
先前屬于陸晟藏書閣的宮殿里,發現了一具尸首。
侍衛清楚認得此人,是魏忠賢一派的文臣,職位是吏部侍郎。
此人先前還是陸晟的舊臣,但善于見風使舵,投靠魏忠賢后,由于并不是作惡多端之人,且能力較為出眾,在魏忠賢的舉薦下,李衡也開始任用此人。
昨夜,他卻死在了這里。
陸晟之前的藏書閣,早已經被大火所焚毀。
拆除工作也已經進行得差不多,只剩下一個空殼子,四處空蕩蕩,并無一物。
而那個吏部侍郎,是被吊死在橫梁上,據宮中仵作斷定,此人在上吊之前便已經氣絕身亡。
如此詭異的謀殺,頓時讓李衡精神緊繃。
更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在死者下面,還放著十余本武功秘籍。
根據魏忠賢回憶,這些書籍,大多是當初陸晟所珍藏,后來藏書閣發生大火,這些秘籍似乎也被焚毀,但如今卻突然重新出現在此處,更加令人感到疑惑。
兇手此行目的,所謂何事?
難道這些秘籍,都是被這吏部侍郎所竊取?
既然如此,那兇手為何不帶走這些秘籍,而是將其留在案發現場。
李衡的心思,已經無瑕顧忌這些,打量四周痕跡后,命人將這些秘籍帶回李衡的文書房,之后慢慢查閱,隨即李衡再度巡視整個現場,頓時感到一股不同尋常的氣息。
如今李衡身為一品修武者,境界早已不同凡人,很快斷定這股氣息并非修武者所流露出的真氣。
是妖氣……
他倏地抬起頭,望向大殿的橫梁處。
空無一物。
李衡沒有再逗留,命人徹查此事,隨后又吩咐宮中侍衛,加緊皇城巡邏,不能放過任何風吹草動。
他環顧四周的侍衛,認真觀察其內心。
身處皇位,李衡的性格也不禁開始多疑起來。
宮中的舊勢力仍然沒有清算完畢,不少人仍懷有異心。
或許那個死去的吏部侍郎,有并非完全的忠臣。
這些辨別忠奸的事務,只能交由給最為了解的魏忠賢。
這個大太監是舊勢力之首,正是因為有他的存在,李衡才能如此順利地控制住那群蠢蠢欲動的奸佞。
此次命案,破有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