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三次打工結束之后再也沒有外出過,時間流逝,父親也到了該成家立業的時候。也許是因為爺爺有一個相對體面工作的原因,幾個大伯們的成家都算是順利。
因為父親與幾位叔伯年齡相差巨大,所以在大伯二伯成家的時候父親還只是一個孩童,農村有兒子成家就與父母分家的習慣,因此大伯二伯分家開始分家產的時候,把原本留給父親的山林土地從爺爺奶奶那里要了過去,說要幫父親耕種,待父親長大后再歸還給父親。那時的父親只是一個兒童,在爺爺奶奶的首肯之下,沒有任何根據,這些土地被交給了大伯二伯。
山林土地是農村人的命根子,沒有土地就沒了生存的希望。父親那一片被代管的土地再也沒能回到父親名下。多年以后父親跟我講起這些往事時,眉目間一片蕭索,重重的嘆著氣說都怪自己年幼。
父親因為讀過書,所以成家之時對自己的另一半也懷有一些期許,希望另一半也和自己一樣讀過書,能有共同語言。所以在別人的介紹下去了山的另一邊見了一位讀過書的女青年。在講述這段過往事,父親不無遺憾的說因為他去的那個早上,那個勤快的女青年正在打掃衛生,所以見面的時候不免有些灰頭土臉,讓他的第一印象不太好,再加上身材有些矮小,因此他沒有看上對方。
后來,父親再次相親就在爺爺的帶領下見到了母親,因為外公曾做過大隊支書,和爺爺打過交道,所以爺爺知道外公家有幾個女兒,帶著父親拎著兩瓶酒就到了外公家。而彼時的媽媽剛從省城打工回來,與父親僅僅見了一面就在兩家大人的撮合下走在了一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大多數農村男女一樣結婚成家。愛情在那個時代似乎是個奢侈品。
在一系列的結婚禮儀過后,母親跟父親成了家。在這之中,母親曾不止一次的抱怨過,當初爺爺給她的有限彩禮錢,其中還有一張假錢,這在當時是難以接受的,但是外公很寬容,說為了避免以后的家庭矛盾,就當作不知道處理了。雖說如此,但是在母親的心中也成了一根刺,時至今日仍無法忘懷。
按照規矩,父母親成家后就該與爺爺奶奶分家,所以結婚沒多久,父親就分了家。因為當時貧窮,父親分家只分到了一間小小的土坯房,出門都是從叔伯家里面出去,生活用品只有幾個碗,一口鍋,一個打玉米的小機器(后被爺爺用一個破盆架換了回去),其他的就是一頭父親母親買回來喂養的豬崽。母親說那時候三伯受不了吵鬧,搬出去在另一邊建了房子,留下來的房子就賣給了我父親,從此以后我家才算是真正擁有了能住人的土房子。但是因為農村的土房子都是兩家人建在一起,一條大梁,但是其中住了三戶人家,所以四伯一家還是從我家進出上下樓,這種情況下很難保證一家人的隱私,時不時的會發生丟東西的情況。這種情況直到我開始上學才逐漸改變。
父親從來沒有跟家人抱怨過不公,只是在拼命的活著,想盡一切辦法讓家人生活過得更好。一直在利用家中有限的資源希望創造更多的財富,以改變家中一貧如洗的現狀,但是,山林土地稀少依然成了最大的制約條件。對于農村人而言,土地的多寡直接影響到收入的多少,父親一個人不到一畝的耕地要養活一家人根本無法做到。
直到今天,我才能感受到父親當時無與倫比的生存壓力,從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到維持一個家庭的生計不僅是物質壓力還有精神壓力。但是哪怕在這種情況下父親也從來沒有與爺爺奶奶發生過爭執,為了家族關系一再退縮忍讓,沒有去爭取過本屬于自己的土地,只是自己一人默默思考怎么利用有限的資源來勤勞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