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就在并州的衛生運動和生產改革搞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中央的各位大佬當然沒閑著。
漢靈帝不是傻子,在逐漸平定叛亂的同時自然也會招納自己的人才,但他并不會自己出手去招納。
如今的官場,依然是關東士族一家獨大,他們不會允許在朝堂上出現和自己不同方向的勢力。那么招攬人才的任務,自然就落到了一個人頭上——何進。
當知道何進意圖招攬人才之后,李燕綏很開心。
因為他知道,自己可以送走兩個人,并用他們撬動整個東漢的局勢。
如果熟悉三國的人,應該已經能夠猜到都是誰。
沒錯,就是丁原和呂布。
李燕綏很開心的就把丁原和呂布送了出去。
呂布狡詐不斷,有勇無謀,李燕綏自然不可能讓自己的身邊留下這么一個定時炸彈。
在剿滅白波軍的過程中,丁原和呂布麾下的部隊驍勇善戰,屢立戰功,李燕綏正愁怎么把他們悄無聲息地送走或者壓下去。
結果剛打瞌睡就送來枕頭。
所以李燕綏舉薦了丁原和呂布到了何進麾下,很快就成為了何進的左膀右臂。
三贏的局面就此出現。
丁原和呂布滿意于李燕綏的舉薦,何進滿意于兩者的勇武,李燕綏滿意于對于歷史的撥正。
丁原和呂布在東漢末年的混戰中露頭的時間并不長,在歷史長河中可以稱得上是一閃而過。
但就是他們,卻敲動了東漢末年的局勢。
就像呂布,沒了他,涼州軍將不會有第二個人去殺董卓。
而董卓只要還在,他的涼州軍團就有魂魄,就注定會成為李燕綏征戰途中的大敵。
李燕綏不想讓自己的部下死傷慘重,所以,董卓就必須死。
呂布,就是那顆棋子。
在李燕綏看來,呂布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大人物,最多就算是重要的小人物。
可以撬動局勢的小人物。
就這般,時間流轉,到了公元的186年,因為丁原和呂布的效忠,何進實力大漲,非常膨脹,于是想要提前斬殺十常侍,從而把持政權。
但是漢靈帝又不是傻子,他怎么會讓何進得逞呢?
可惜,好巧不巧的是,這個時候的大瘟疫又再度爆發,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命運,漢靈帝因為受到了瘟疫的影響,而且受到了黃巾軍和白波軍的驚嚇,病重而逝。
當然,也有傳言說因為何進找了很多借口,把幾個水平很高的御醫給殺了,間接導致了漢靈帝的病逝,這種說法也僅僅是傳說,還沒有人知道到底是真是假。
在病重前,漢靈帝把蹇碩叫到身邊,讓他扶持劉協上位。
但是劉協不是何皇后的兒子,何皇后當然不同意,于是蹇碩腦子要去刺殺何進來達到目的。
然后,被發現了。
此事一出,朝廷上下大喧,于是何進趁勢逼近,威脅十常侍。
十常侍沒有辦法,最終只能妥協,出賣了蹇碩,何皇后的兒子劉辯即位,外戚集團獲得了勝利。
人心不足蛇吞象,何進殺了一輩子的豬,偏偏不知道自己像頭豬,他不滿足于暫時的勝利,想要去把控朝政,密謀誅殺十常侍。
結果壞事就壞在密謀上。
曹操認為如果貿然誅殺十常侍會導致朝廷混亂,所以建議只殺宦官首領,何進不同意,要把他們全部殺死。
于是袁紹建議動手就要迅速,一出手就要全部擊殺,但何進又不同意,認為必須要等董卓來了才能動手,這樣可以威懾禁軍,讓宦官不敢報仇。
但問題又來了,你等就等吧,你偏偏還要大肆抓捕十常侍的親人。
好嘛,現在傻子都知道何進要對十常侍動手了。
也難怪曹操評價何進為“沐猴而衣冠,弱小而謀強”。
就這個智商的人,還能成為大將軍,作為漢朝的軍事最高指揮官,不得不說,東漢的氣數真的已經沒得差不多了。
十常侍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假傳太后懿旨讓何進進宮,何進進宮之后,被十常侍亂刀誅殺。
可憐謀劃許久,做著把控朝政的殺豬匠,就這么像他殺死的豬那般死去。
袁紹聽說了這件事情,就非常的angry。
接著就率領精兵闖進皇宮中,見到宦官就殺,有一些沒長胡子的小男孩也被誤殺,結果為了躲避追殺,嚇的所有的人都紛紛脫褲子表示自己不是宦官。
張讓背著皇帝劉辯逃跑,結果被追兵追殺,宦官全部死絕,張讓跪下給皇帝磕了幾個頭,說出了一句最真實的話:“臣死后,天下就要大亂了。”
說罷轉身,投江而亡。
洛陽大亂,董卓進京。
也許這就是歷史的慣性吧,入京的董卓正好撿到了跑路的皇帝。
然后就是我們熟悉的——董卓專權時代開始了。
結果董卓上位之后,居然把劉辯給廢了,扶持了劉協上位。
那袁紹又怎么可能答應?
劉辯屬于外戚集團的棋子,作為外戚集團的一員,袁紹當然更青睞于劉辯上位。
當然,如果他自己登基,他也不會介意。
所以董卓董胖胖的行為自然引起了袁紹的不滿,袁紹更是高呼:“吾之劍,亦不利乎?”
但是袁紹這個人口氣不小,膽子不大,連夜逃出了洛陽,而董卓為了不給自己招黑,甚至還封了袁紹為渤海太守。
但是渤海太守袁先生顯然不愿意給董卓董胖胖面子,拿起碗吃飯,撂下碗罵娘,對于董卓愈發不滿。
袁紹的不滿是有原因的。
長期以來,一直都是關東士族把持朝政,瘋狂打壓關西士族,讓關西士族抬不起頭來。
但董卓出身貧寒不說,還是關西士族的人,因為他和匈奴人與羌人的關系非常好,因此受到了關東士族的鄙視和看不起。
但是這一回董卓卻來了一首翻身農奴把歌唱,成為了國家名義上的最高領導者,連帶著關西士族都揚眉吐氣,讓關東士族只能大眼瞪小眼。
最核心的利益都被剝奪,袁紹自然不可能因為董卓放過自己還封了自己為渤海太守就對董卓感恩戴德。
看到了嗎,這就是所謂士族士大夫的嘴臉,妥妥的偽君子。
所以哪怕他們的禮儀學習的再規整,他們的能力再優秀,統治者們一旦有機會,還是不愿意使用世家子弟為官,因為他們考慮的立場永遠是自己的家族,在他們的眼里沒有什么所謂國家,也沒有什么所謂民族。
有的,只是籌碼,利益的籌碼。
只要有足夠的利益,他們可以衣冠南渡,自然也可以臣服于異族。
所以,這也是李燕綏為什么一上來就狠治太原王家的原因。
因為你再怎么調節矛盾,達到平衡,去忍讓,用所謂的仁義和寬厚去對待他們,他們也不會感激你。
相反,當你打壓他們,想要維護自身的哪怕合理的利益的時候,他們就會立刻忘記原來對他們的好處,直接化身為一匹餓狼,狠狠地沖上去將你撕成碎片。
這就是當時的天下局勢,朝堂上各懷鬼胎,相互算計,民間起義轟轟烈烈,此起彼伏。
大瘟疫趁機橫行,整個中原大亂。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如今的東漢亦是如此,那么天下人將如何?
李燕綏已經在用行動給出自己的答案。
對大家族,李燕綏連廢話都懶得有,直接出手限制,但同時又維持一種平衡,溫水煮青蛙,讓世家不至于因為過激的舉動而聯合。
其余的舉動,本質上是在鑄就一種權威。
經過李燕綏的舉動,農民會念李燕綏的好,因為是李燕綏給了他們種子和土地,商人會念李燕綏的好,因為李燕綏提高了他們的地位,給了他們更大的市場,手工業者也會感謝李燕綏,因為李燕綏給了他們更好的生活。
也許一個人,幾個人,甚至幾百幾千人的認可不算什么,但當不同職業、不同想法的人都有這個念頭的時候,他們就會不知不覺間形成一種秩序——一種對李燕綏建立的秩序的認可。
秩序轉化成大勢,將在李燕綏的手中如浪濤一般掃蕩中原。
局勢,似乎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傾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