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殿的來歷有些傳奇,據說是前朝桓宗皇帝為討張貴妃歡心特意建造的宮室。桓宗皇帝在張貴妃之前已有皇后,無奈桓宗看不上出身高門大戶的皇后,反而寵信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宮女,將她一意提拔到了貴妃的位置。按照桓宗自己的意思,當然是想把皇后的位置也給了張貴妃,不過皇后的父親乃是當朝鎮國公,兄長亦是一方諸侯,勢力龐大,輕易廢不得。張貴妃雖出身不好,沒有接受過禮儀的熏陶,但也并非是大奸大惡之人,見桓宗為難反而勸其不要輕言廢立,皇后乃是一國之母,無過豈能加罪?桓宗對其言聽計從,雖極少踏入椒房殿,但亦不曾廢黜皇后的位置。
一入宮門深似海,這話并非妄言。時日久了,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宮里慢慢流傳出了一些輕賤張貴妃的話語,桓宗偶然得知后自是勃然大怒,不僅杖斃了嚼舌頭的宮女,還連坐了當時的少府監,此事在當時可謂是震動朝野。百官本就對桓宗獨寵賤籍出身的張氏不滿,桓宗卻還因為宮女說張氏的閑話連坐了少府監在內的十余名朝廷命官,就像是捅了馬蜂窩一般,一干老臣日夜為此事進諫,惹得桓宗大怒的同時,也使得張貴妃聽到了消息。本就身懷有孕的張氏,在勸諫桓宗的路上小產,所幸孩子保住了,只是張貴妃與這小皇子都受到了影響,桓宗對此深感內疚,所以他修建了仁安殿,規格比照皇后的椒房殿,目的一是為了告訴天下人他對張氏母子的看重,二也是希望此舉可以為他們沖喜。可想而知,這種想法十分不靠譜。
仁安殿修成后,桓宗皇帝鄭重其事地舉行了祭天儀式,甚至稟告了太廟里的太祖太宗,可他如此隆重的結果卻是導致小皇子當晚便發起了高燒,未及三日便永遠辭世。張貴妃悲痛之下,更是將這仁安殿視為不祥之兆,根本不愿意搬進去住,桓宗一番心血打了水漂。
因為這奇特的來歷,即使是晏平帝這么花心的人,在當初的貴妃程雪琪得勢的時候也沒敢把這座宮殿賜給她,反而選擇了長春宮作為他們的歡好之地。
在遷太后入主這里的時候,李晙曾下血本命人將這里里里外外地都重新收拾了一遍,這昔日可與椒房殿比肩的仁安殿終于在數百年后發揮起了它應有的作用。李晙看著仁安殿的牌匾神情莫測。
容威見他駐足良久,不禁提醒道:“陛下,該進去了。”
李晙緊皺著眉頭,不知想到了什么,神情很是不悅的樣子。容威見李晙遲遲不愿動身,亦不敢多勸,只得安靜地等待著。
許久之后,李晙方才嘆了口氣,抬腳往門內走去。
大殿內,太后陸坭早已得到了消息,正襟危坐等待著這個兒子的發難。她心里十分清楚,這次的事情絕對是踩到李晙的底線了,從李晙拋下眾人不顧危險地獨自回京足以說明他對魏皛皛母子的看重。太后嘆了口氣,說實話她也不愿意與自己的兒子為難,只是不知為何,明明她的心里也是牽掛著李晙的,但每次她在李晙的事情上卻總是要與他為難,甚至是逼死他。
李晙在仁安殿外停滯不前的消息傳到陸坭的耳中,不知為何她卻松了一口氣,甚至希望李晙能夠就此打道回府,可惜她自己也清楚這不過是在癡心妄想。這么多年雖然她始終因為各種原因刻意忽略李晙,然而知子莫如母,身為母親的她更了解李晙的為人與底線。
斗倒了晏平帝之后,陸坭本以為一切都會苦盡甘來,她終于有機會彌補自己這三十年來對李晙的忽視,卻沒想到被李皌發現了心思。李皌從小在她跟前長大,那個時候晏平帝正是盛寵她的時候,時時來椒房殿看望他們母子,也經常教導李皌一些道理,正是晏平帝的這些教養讓尚且還不能夠分辨善惡好壞的李皌徹底走上了一條歪路,一條注定要手足相殘的歪路。陸坭知道晏平帝教育的不妥,卻沒有辦法當面反駁,而且小孩子學壞是最輕松也是最快的,當陸坭下定決心要去糾正李皌的時候已經太晚了。那個時候的李皌已經知道了自己的一切都源于縉云國這個最高主宰者,而他想要做到與晏平帝一樣就必須要有所取舍,不幸的是他選擇了皇位,放棄了與其他兄弟的手足之情。
李皌并未體會陸坭對李晙的感情,這么多年來他早已將李晙當做是自己競爭皇位的對手,而未央宮政變的時候他功虧一簣就是因為李晙,他怎么可能接受李晙取代那本該屬于他的位置?而作為李晙與他共同的母親,太后的支持至少對李皌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所以當李皌發現太后語氣漸松,甚至話里話外想讓他跟李晙和平共處的時候,李皌的心里是多么恐懼。在他看來,李晙不僅要搶走本該屬于他的皇位,還要搶走只屬于他一個人的母親,這怎么能忍?李皌以強硬的態度逼陸坭在他們兄弟中間選一個,如果陸坭不選,李皌便默認她是放棄了自己,那么李皌以后便永遠不會見她,而且即便失去陸坭的支持,李皌仍舊要與李晙為敵,仍舊要與李晙爭奪帝位,哪怕是以性命為代價。李皌說的決絕,陸坭知曉李皌性格,知道他為人偏激,若是陸坭選擇李晙,他勢必要做出一些瘋狂的事情來,這不是陸坭想要看到的,所以她心軟了,面對自己從小養到大的孩子,她終究是心軟了。也許從她選擇拋棄李晙的那一刻開始,便已經弄丟了李晙,再也找不回來了。
李晙終究還是來到了大殿,他是來興師問罪的,陸坭心里無比清楚,早已有所準備的她此時心情還算平靜。
陸坭作為太后、李晙的母親,她是不用向李晙行禮的,但是她身邊的內侍宮人卻必須要向李晙行大禮參見。
“拜見陛下……”
“行了,都下去吧。”
那些宮人們不敢違抗李晙的命令,紛紛離開,同時李晙也示意自己這邊的宮人都退出去,他要跟太后單獨說話,這也是顧及著母子的體面,不能叫旁人看了笑話。
趕走了宮人,李晙方才看向太后,淡淡地問道:“母后就這么恨我嗎?”
若是平常時候,李晙一定會先向太后請安而不是一出口便是質問的語氣。太后心里自是清楚李晙態度轉變的原因,她無言以對,終究是她虧欠了這個兒子。
“您從小就對我不理不睬,兒臣曾經問過皇爺爺,是不是因為兒臣沒有母親所以父親才會疏遠我?兄弟們也不愿意跟我玩。皇爺爺告訴我,母親有她的苦衷,有她的不得已,他說這世上怎么會有不疼愛自己孩子的母親呢?他讓我體諒你,讓我給你時間,他說終會有一日你會放下所有包袱,愿意認回我這個兒子。可是這么多年了,一次又一次,皇爺爺的話我還能相信嗎?或許這個世界上就是有不愛自己孩子的娘親,而我不幸的是父母都不愛我,他們視我為仇,日日夜夜恨不得將我扒皮拆骨,我做錯了什么?憑什么我要被你們這么對待?”
李晙眼眶微紅,卻還是硬生生地將自己的眼淚逼了回去,因為在他面前的不是那個可以讓他撒嬌展示柔弱的母親,他們之間的關系比之陌生人還要拘束。
一貫冷靜自持的太后,平生第一次在李晙面前紅了眼眶,證明她并非是無心之人,她怎么會不愛自己的孩子呢?只是她確實為難。如果可以的話,現在的她甚至可以把命都換給李晙,可她不能再拋棄自己的孩子了,她不能連李皌也對不起,那樣她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她會崩潰,她會懷疑自己過去所做的一切。
“您知道嗎?晏平十八年太子在十一弟的挑撥下對我動手,關在晉王府見不得光的那一年中,我每時每刻都在承受著不能動不能言的痛苦,那個時候我是多么渴望你能來看我,哪怕只是出于面子,向天下人展示您作為一國之母的慈悲,呵,直到最后的最后您都沒有出現。我不是一個沒有心的人,太子的嘲諷,那些宮人的輕賤,一個字一個字的我都記在心上,從不敢忘。皇爺爺說:成大事者必有大氣魄,這些過往我都可以憋在心里任它們被遺忘,可您卻連您的外孫都容不下嗎?”
“我沒有讓高士和對滎兒動手,你相信我……”
之前李晙困于折仙之毒的時候,陸坭也沒有這么絕望過,這一次她感覺自己真的要失去這個兒子了。
李晙搖了搖頭,說道:“現在說這些還有什么意思?你的心里終究是沒有我的位置,也沒有我家人的位置。”
李晙說這句話的時候便是已經將太后排除在了自己的家人之外,陸坭強忍許久的眼淚終是落了下來,她還是失去了這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