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衛仲道求娶文姬 楚龍淵奉召入京
上回說道董卓廢立之后,少帝因生不滿而被絞殺。太史慈、王粲二人得知此事便派人快馬回到陳留告知楚玉。
楚玉召集眾臣,道:“如今董卓新入京城,就已經開始倒行逆施。群臣敢怒不敢言,司州百姓定會遭受嚴重的迫害。昔日的皇甫嵩、朱雋二將被董卓撤去將軍之位,閑置在家。皇城兵力尚有二十余萬,在加上董卓帶領的西涼軍隊,計四十萬人。單獨領兵討伐,不可取。只能隱忍一時了。”
田豐道:“主公,豐有一計。”
楚玉道:“元皓且說。”
田豐道:“董卓入京,倒行逆施,人神共憤。可遣機伯為使向平原劉備、遣則注為使向渤海曹操、遣子文為使向長沙孫堅處稟明此事。三家必然會和主公一起討伐董卓。”
郭嘉道:“嘉可替子文前去長沙。”
楚玉道:“奉孝此行,必定不會是單單前去長沙這么簡單吧。”
郭嘉道:“主公知我。我故里潁川有位故交名為荀彧。如今在潁川荀郎那里攻讀。這次出使長沙,嘉愿將其納入主公麾下,為主公效力。”
楚玉道:“我有奉孝輔佐,何愁大業不成。我讓大哥和你同去。”
少帝被殺之后,無人敢觸董卓鋒芒。董卓十分看好蔡邕,蔡邕乃著作漢史的大文豪。因此被董卓欽點為天子太仆,隨駕左右。一時間許多達官貴人爭相與蔡邕交好。蔡邕之女蔡文姬自小與河北衛家訂婚,這件事情被董卓知道,董卓愛慕女色人所共知,但是蔡邕的文筆是他急需的,所以他只能暗道可惜。
一日,蔡府門前張燈結彩,百官爭相道賀。蔡邕更是放下心中一塊大石。自己的女兒終于有了歸宿。這日正是衛仲道求取蔡文姬的黃道吉日。蔡府上下已經做好了準備,只等待衛仲道的到來。
李儒是董卓的心腹大臣,見董卓悶悶不樂,便知曉是蔡文姬遠嫁河北衛家的緣故。李儒叫來一名死士,道:“今日河北衛家衛仲道會來到洛陽娶親,你帶領一百手下將之截殺在洛陽城門前,不得讓他到達蔡府。”死士領命,消失在李儒的視線中。
衛仲道滿心歡喜,因為今天正是他的大喜之日。前往洛陽接親的人數達到一百人。足見衛家在河北的地位。衛仲道剛剛進入洛陽城的時候,死士門從兩邊殺出,只一刀便結果了衛仲道的性命,接親隊伍紛紛外逃。死士一個也沒有放過。全部斬殺之后各自遁去身影。城門前有很多人見到衛仲道的隊伍被斬殺殆盡,心中萬分震驚。各自收拾行攤逃命去了。死士回去向李儒復命。李儒賞給他們每人十兩銀子。
衛仲道的死訊很快邊傳到了蔡邕的耳中,這一噩耗猶如晴天霹靂,蔡邕派人將衛仲道一行前來接親的隊伍的尸首收殮,配以上好的棺木運回河北。蔡文姬未嫁的消息很快便傳到董卓的耳中,董卓心中大喜。
由于勤王沒有見到楚玉的身影,董卓心中大為不滿。李儒道:“兗州楚玉的兵力僅次于岳父。而且兗州初定,他分身乏術。但是勤王乃是忠臣本分。岳父可遣人到陳留宣旨,讓他進宮面圣。若是他來,便表示他對岳父所在的位置是支持的。若是不來,岳父可調遣各地諸侯討伐,屆時兗州便歸岳父所有。”
董卓道:“此事就有勞文優去做。”李儒領命,從獻帝那里得到御旨,令一使者動身前往陳留召見楚玉。
這件事情被蔡邕知曉,蔡邕回府滿目愁容。蔡文姬道:“父親不必憂心。女兒這輩子就在您身邊伺候您。”蔡邕道:“文姬,今仲道已死,為父已經為你物色另外一位郎君。此人乃是原先為父在京師最好的朋友楚成的兒子,名叫楚玉。現如今董卓惡賊竟然對他也動了心思。今天皇帝下詔召見楚玉。要懲治他不來勤王之罪。”
蔡文姬道:“父親,早間聽聞楚家和冀州甄家已經定了婚事。”
蔡邕道:“是啊。你飛瓊伯父自小看見你就非常喜歡。曾經向我提親,可當時衛家已經上門求娶。我自然不能再答應他。但是你飛瓊伯父說過,日后若是我蔡家有難處,可盡管找他。所以我才想起把你托付給楚玉。”
蔡文姬道:“此番楚玉前來不知兇吉,父親,你可要保住他的性命。”
蔡邕道:“為父自當盡力就是。仲道已死,我們和衛家的婚事就此作罷。你也不必感傷。楚玉如此年輕便成為兗州牧,可見其才。”
蔡文姬并不答話,只是讓蔡邕多注意身體。她自己則回到房中,思量楚玉前往京都的事情。
五日后,使者來到陳留表明來意,楚玉接旨,當日宴請使者。田豐道:“現如今兗州已定,主公此去不知兇吉,須三思而行。”
楚玉道:“我若去,則吉。吉在我奉旨而來,董卓必然不會害我。我若不去,則兇。兇在我不奉召,如若叛賊。則兗州將會進入戰亂。而且群雄共同討伐。”
趙風道:“主公所言在理。但是主公此去仍要小心。畢竟主公前去可是治罪。并不是獎賞。”
楚玉道:“子文放心。此次我帶云長、文則、伯寧一道前去。云長、伯寧領龍驤軍三萬于城外,文則帶領兩萬軍士隨我進京。董卓必然不敢動我。再加上京師蔡邕、王允與我父親舊時交好,可為依據。此行無憂矣。”
翌日,楚玉帶領關羽、于禁、滿寵三人并五萬龍驤軍跟隨使者向洛陽而去。楚玉前來京都的事情被太史慈、王粲二人知曉。太史慈道:“仲宣,主公此次來到京師,不知吉兇。”王粲道:“子義,聽聞主公帶領云長、文則五萬龍驤軍,并伯寧一道前來,想來主公心中已有思量。此次前來準無兇險。我等現在不宜現身與主公相見。還是等待主公命令吧。”太史慈道:“只好如此。我二人前來京師無人知曉。這才讓主公蒙受不白之冤。”王粲道:“此言差矣。主公既然采取粲的謀略,定然會料到會有這么一天。我等在此地乃是主公的秘密武器,猶如一把尖刀插在洛陽城上。”太史慈聽王粲如此解釋,心中郁結解開,不再言語。
又過五日,楚玉、于禁和使者一并來到洛陽。城門士兵阻擋龍驤軍進程,被使者喝退。于禁則帶領兩萬龍驤軍駐扎在城西北,正是漢少帝的陵墓所在方向。楚玉則隨使者進宮面圣。漢獻帝看到楚玉,猶如看到救星一般,以王侯之禮相待楚玉。這讓董卓大為不滿。李儒見董卓不悅,道:“陛下,楚玉乃是罪臣,不可以如此優待。若如此,天下群雄定然會對陛下失去忠心。”楚玉見李儒,一綹山羊胡須,面色發白,對獻帝道:“啟奏陛下,臣未能勤王是真,請陛下治罪。”獻帝道:“朕知曉將軍未能勤王之因。兗州黃巾初定,需要穩定民心。且外州非有召不得入京師。朕怎會怪罪將軍。”董卓聽到此處,咳嗽了一聲。將獻帝和群臣嚇得不輕。只聽董卓道:“陛下所言甚是。楚玉將軍對兗州百姓如此寬待,理當得到獎賞。啟奏陛下,老夫認為當厚賞楚玉將軍。”楚玉心中鄙視董卓,心中自有思量:“若不是皇帝如此說,想必今日定然會受到董賊的要挾。現如今危機已解,出宮之外仍然需要小心暗箭。”
漢獻帝當即表彰楚玉治理兗州功勞,賞賜楚玉蟒袍玉帶,楚玉拜謝。漢獻帝大喜,眾位大臣紛紛為楚玉道賀。退朝之后,董卓面色不悅先行離開。楚玉則走在最后,被蔡邕叫住,道:“賢侄,可隨老夫去府上一敘。”楚玉應允,二人向蔡府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