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古專業(yè)沒有獨立建系之前,屬于歷史系。
在大眾的眼里,考古專業(yè)跟歷史學專業(yè)沒啥區(qū)別,都是北大歷史系。
至少,在何大叔的眼中,蘇亦就是學歷史的。
甚至這個時候,民眾的概念中,考古跟盜墓是不對等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考古學是研究什么的。
蘇亦也不覺得此刻在對方面前解釋考古學跟普通歷史學之間的區(qū)別有何作用。
實際上,也不需要他去刻意強調(diào)什么。
當車內(nèi)的眾人聽到他是北大的學生,爭論的聲音就開始變小了。
尤其是第一個吐槽的新會交通的青年,也有些心虛地望向蘇亦。
可見,七八十年代,北大在全國各地的影響力有多大。
好吧,不管是何時,北大的影響力都是巨大的,從成立之初,就名震全國。
蘇亦也沒有指責對方什么,而是說,“新寧鐵路確實是建于清光緒年間,是由新寧旅美華僑陳宜禧主持建造,1909年通車。當時,它是中國第二條商辦鐵路,而,第一條則是潮汕鐵路,反正,第一第二條商辦鐵路都在咱們廣東,這點就可以說明咱們廣東人當年是真有強。實際上,新寧鐵路開創(chuàng)了國內(nèi)很多個先例,比如,他是全國最長的僑辦民營鐵路,資金來源都是陳宜禧向美國、加拿大等海外華僑募捐的,之所以,是去美國等地方,主要跟陳宜禧的個人經(jīng)歷有關系,他早籌建新寧鐵路之前,就已經(jīng)在美國從事鐵路事業(yè)長達四十年。他是1904年回國籌建新寧鐵路的,從這點來說,新寧鐵路確實建于清政府。但大家都知道,1911年爆發(fā)了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迫使宣統(tǒng)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清朝自此滅亡。”
結果,他說到這里,就有人感慨,“其實,你不說,我們還真不知道大清是1912年滅亡的。”
蘇亦說,“也正常,不研究歷史,不記得具體時間,也情有可原,但辛亥革命沒忘記就可以,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后,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tǒng),1912年元月民國正式建立。所以,從這個時間點來說,新寧鐵路的也屬于民國的鐵路,但,新寧鐵路之所以建成,并不是民國政府的功勞。因為,它是由民間力量在清政府時期推動的,其中海外華人華僑占據(jù)極大的功勞,當時,時任兩廣總督岑春煊并不同意建立新寧鐵路,直到美國華人向時任清廷駐美大使求援,層層打通關系,直到后面慈禧太后親自批復才得以建造。”
結果,他剛說完,就有人憤慨,“在咱們廣東境內(nèi)建鐵路,這不是好事嗎,憑啥要駐美大使來推動啊?而且,那個時候,美國怎么會有那么多中國人?”
這個時候,何大叔說話了,“鐵路的建成,肯定觸碰到各方面的利益,陸運水運,都會有極大的影響,首當其沖的,就是原先新寧到新會兩地的交通要道,既得利益者,肯定不樂意鐵路的建立。這種事情,屢見不鮮,沒有什么不可能的。”
年輕人憤憤不平,“短見,目光短淺,難怪大清要滅亡。”
這個時候,何大叔才說,“至于為什么美國會有那么多人,就讓北大的高材生給你們解釋吧。”
沒法子,蘇亦只好給他們說,美國華工的故事。
聽到這些在晚晴時期被販賣到美國的華工,車內(nèi)的年輕人再次憤怒起來,咒罵道,“該死的美帝國主義,這些萬惡的資本家最該死。”
從某種程度來說,在美國的華人勞工,比黑奴還慘,只是受限于時代教育的關系,很年輕人并不知道這段歷史。
如今聽到蘇亦提及,眾人幾乎是怒火填胸。
即概括華工的悲慘命運,又指責清政府的無能。
這個時候,蘇亦才說,“所以啊,我們應該感謝能夠生活在這個時候,雖然建國以后,也經(jīng)過一些挫折,但,總體來說是好的,底層民眾的命運不至于流離失所,慘死他國異鄉(xiāng),悲慘不已。而,新寧鐵路的建立,也是晚清時期,民眾覺醒的一種體現(xiàn),所以,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國民一直在覺醒,在用自己的力量向這個時代抗爭,而我們的國家只會越來越好,不會越來越壞。”
說到這里,蘇亦就說,“咱們新會地區(qū),現(xiàn)在雖然沒有鐵路,但公路卻不少,而且,水路也極為發(fā)達。不過不得不承認,咱們新會的交通確實不太便利。”
說到這里,何大叔也感慨,“實話實說,新寧鐵路的存在,確實極大的便利了咱們到廣州的交通。”
說到這里,何大叔陷入了回憶。
“當年,我祖父在外面做生意,沒有時間回家鄉(xiāng),只有奶奶在家里。有時奶奶會帶我去廣州玩,一般就會先搭乘新寧鐵路的火車從臺山坐到北街站下車,再坐船去廣州。所以,對此,印象尤為深刻。而且,新寧鐵路,當時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船載火車渡江。”
“船載火車渡江?不能吧?”有人問。
這點,蘇亦來答,“能的,大作家巴金先生就在自己的文章里面提及過這一場景。”
巴金在散文《機器的詩》里描繪了新寧鐵路首創(chuàng)輪船載火車渡江的奇觀。
文中寫道:“到了潭江,火車停下來。車輪沒有動,外面的景物卻開始慢慢地移動了。這不是什么奇跡。這是新寧鐵路上的一段最美麗的工程。這里沒有橋,火車駛上了輪船,就停留在船上,讓輪船載著它慢慢地渡過江去。”
“當時,新寧鐵路采用的是輪渡載運列車過江的形式。陳宜禧特意向香港定制一艘長達105.57米的輪船,船上鋪設三條軌道,每次能載一列五節(jié)長的列車。新寧鐵路是中國第一條使用‘輪渡火車’的鐵路。”
所以,前世,蘇亦跟同學去海南島旅游的時候,乘坐火車渡海,就有輪渡裝載火車渡海,當時,他的同學的就震驚不已。
當時,自己的海南同學,還自豪的炫耀,這就是他們海南人民的智慧。
當時,蘇亦就笑了,然后給他們說了新寧鐵路的故事。
蘇亦記得很清楚,自己海南同學的臉色精彩的要命。
直到這個時候,才有人問出,“為什么叫新寧鐵路,而不叫臺山鐵路啊?”
蘇亦幫忙解釋,“新寧也就是現(xiàn)在臺山的舊稱,之所以改名,那是因為民國三年,也就是1914年的時候,BJ政府因湖南、四川、廣西等省都有新寧,為避免混淆,下令改名為臺山縣。”
聽到這里,眾人不糾結新寧鐵路的事情了,反而,有些義憤填膺,“憑啥是咱們改名啊,咱們新寧叫得好好的,非要改成臺山,這不是欺負人嗎?”
蘇亦說,“改名確實有爭議,因為新寧于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建縣,直到改名之前都叫新寧。”
“還是咱們新會好,不需要該名字。”
“誰敢改咱們新會的地名啊?東莞的拳頭新會的筆,咱們新會那么多讀書人,連個地名都保不住,還當什么讀書人。”
“也對,民國的時候,梁任公還是擁有不小的影響力的。”
好吧,對于梁任公在民國時期的影響力,蘇亦就不跟他們討論了。
梁啟超先生早年在政界確實相當活躍,然而,晚年只能投身學術研究,這期間,經(jīng)歷的什么,熟知他生平的人都知道。
然而,非要說北洋政府不敢改新會的地名跟梁啟超先生有關系,好像也說得過去,畢竟,在國內(nèi),除了廣東新會,應該沒有第二個重名了。
同樣,新會的牛人還是有一些的。
讀書人多,這也是新會人的底氣。
比如眼前的自己。
因為這一刻,提到讀書人,大家都下意識望向了蘇亦。
這個時候,蘇亦才后知后覺,自己似乎也成為新會讀書人在這個時代一個典型的代表了。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18-05-26/5b083e94eca71.jpg)
莫韃
感謝【八荒古劍】、【戈頓鐘云】、【YJL支持我喜歡的書】、【書友20181229155142147】四位大佬的打賞。這幾天更新短小無力。不敢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