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長于山里,卻出生在水邊,這個“水”就是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沅江。出生與成長的地方都是沅江上游的鄉鎮,因為幼時就去到山里,對這條江沒有特別多或者詳細的記憶,卻對于在修公路前乘船的印象比較清晰。
我成長所在的鄉鎮是沅河,沿江而上是托口,也就是我出生的地方,沿江而下是江市,有兩位姑姑嫁到此處。我初中畢業那年鎮上出來的公路才開始修,因此在這之前要想去這兩個鎮走親戚或者辦事除了靠兩條腿走幾十里路就只有乘船這一項交通方式可選擇。
船,都是木船,在船尾有柴油機驅動,便比以往純粹靠人力的木船方便、快速、安全。每條船都有兩個船工,或為父子,或為兄弟,他們的家也都是位于江邊或者附近,因為從小就比其他人熟悉水性,并且大多船工都是上一輩傳承下來的。
船尾掌控柴油機的是主力,船航行的方向、速度都在他的掌握中,容不得一絲一毫的馬虎。我喜歡坐在靠近船頭的位置,因為與船尾越近,被柴油機發動的轟轟聲干擾的就越厲害,整個人都會覺得不甚舒服。當然也有人喜歡坐在挨著柴油機的地方,這些人中有跟船工熟識的就會借此大伙兒聊聊天,很好奇他們的聽力咋這么好,很好奇他們的耳朵竟然能承受如此嘈雜的環境。
船頭是尖尖的,在從船艙處出來一點點,面積就開始縮小,往著尖狀成型。這一段是露天的,在弧形的船底上再搭一層木板,至于為何如此設計沒有探究過,只是每次都能看到在這一段上面擺放有乘船人的東西,一筐筐、一桶桶整齊排列。船頭有錨,在靠岸停止行進時用。錨被一根很粗的繩子系住,在船靠近預停靠點時由負責船頭的船工手握長桿伸向水里或者岸上來調整船的方向,當到達預定地點,船工便跳下船頭,雙手拉錨,找個穩固的位置放下錨,船才算是停好了,船上的乘客也才可以下船。
在船準備離岸時,先是船頭的船工撐長桿將船慢慢調轉方向,船尾的船工在穿的方向定好后再手搖柴油機起動手柄;在船要靠岸停靠前,船尾的船工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及周圍的環境將柴油機運行的速度放緩,船頭的船工也回到船頭手握長桿觀察周圍環境,在柴油機發動的聲音停止時,船基本已經在靠著船頭船工操控長桿而徐徐靠近岸邊。
無論是乘船往上或往下走,沿路都是山水好風光,有高山,有峭壁,有灘涂,有小島,有人家……除了看這些,我最喜歡的就是趴在船艙將簾子拉起看載著船的江水:挨著船身的水被激起一層層浪,最里的一層表面竟有點顯白色,再仔細一看又是透明色,映著一路的山、一路的樹,讓怕水的我竟也不再害怕。因為喜歡看船外的風光,對船內人們交談的情形就甚少知曉,交談的內容也不過是東家長李家短,也有在幾句話后發現對方或者同船的某人竟是自家親戚(多半為遠親),不管在這之前是否相識,既然上了同一條船就沒有不熟的了。
這些年,公路已經修好,再有托口水電站的建成惠及各項配套工程,乘車出行已是普遍現象,且有路線可供選擇,在江上很少再能看到航行的木船(除了沒架橋仍需船渡的地方),就是往日在趕集日熱鬧非常的碼頭也日漸安靜。每次回去看到以前石砌的碼頭已換成水泥臺階,卻看不到幾艘船,看不到幾多人沿階而下、登船,心里會升起一絲陌生感。基礎建設愈發完善,可是記憶里的樂事卻越走越遠,如果有機會,真想再好好體驗一番兒時乘船走親戚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