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現代言情

世間清晨皆微涼

知識無上限

世間清晨皆微涼 愚子若鄰 1826 2021-02-16 17:30:00

  夢驪說:“算了算了,我還是到山上養雞鴨吧,現在城里人都要吃土味,我動用社交軟件,說不定能發大財。同志,給你——我的大腿,請珍惜!”

  覃修笑問:“你有養殖知識嗎?你知道怎么規避禽類傳染病嗎?如果出現幼崽死亡,你怎么判斷它的死因?你知道怎么考察山上的環境,如何定論是否適合養殖嗎?”

  夢驪做手勢叫道:“停!我就這么一說,你來勁了!我爸養豬是好手,我請他當副手,總行吧?”覃修笑著說:“咱爸技術,我還能不信啊!”夢驪笑著白他一眼。

  “但是你得干一行,愛一行。”覃修說。

  夢驪知道他話有影射,淡淡地說:“我只干過一行,你怎么知道我是那種干一行厭一行的人?”

  “我沒那么說,只是想表達一個意思,你做什么我都支持,只要你真的愿意認真實踐。”

  夢驪懶得跟他再討論這種事,覺得他和宥嫣都是老師,都喜歡說教。她想到一則舊聞:廈門大學醫學院劉祖國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登上美國《中國再生醫學》,說的就是實施豬角膜向人類的異種移植。“要是有一天你瞎了,你愿意接受豬的眼角膜嗎?”覃修說:“如果有必要,有何不行?只要能讓我恢復。”

  夢驪說:“你不覺得惡心?豬身上的誒!接受不了。”覃修說:“哪里惡心了?角膜帶著豬臊氣了?等你受夠了看不到的日子,就不惡心了,巴不得早點手術呢!”

  中國的眼角膜庫存太少,諸多等待光明的盲人在黑暗的世界里,哪里還挑角膜是人的還是二師兄的?

  他接過夢驪的手機,認真看了新聞,點點頭,說真是喜大普奔的消息!科學家們經過無數次失敗的手術,才把豬當成理想的貢獻者。豬角膜和人角膜的參數接近,豬感染的病毒又很少能通過角膜傳播給人類,再加上人工基因修飾,能做到異種移植是意料之中的。

  再有,哈佛博士楊璐涵設計了“基因剪刀”,通過CRISPR/Cas9技術,把豬基因里的內源逆轉錄病毒基因剪切失活,為異種移植繼續鋪就陽關大道。她和導師成立了基因編輯公司eGenesis,為患者提供抑制細胞、組織或器官,緩解器官短缺問題。

  值得欣喜的是,仿生工程的發展讓人體還能仰賴沒有生命的物體支撐生命。《先進材料》披露了一個研究發現,芬蘭科學家阿瑞·普瑞瑪基開發出新型人工虹膜,用一種液晶狀橡膠材料制成,能夠自動感光,希冀幫助有眼疾的人看清世界。一些科技公司正在開發微芯片作為人工視網膜,將其植入人眼里,讓失明的患者重見光明。

  相信將來有更多的納米科技產品代替人體器官,幫助人類疏通堵塞的血管,及時察覺癌癥細胞的動向,潛伏在皮膚表層阻擋紫外線,以防止由日曬引起的皮膚癌等等。

  不知不覺,聊到了半夜。

  夢驪很享受和他聊得投入的感覺,或許就今夜而言,他擅長這一領域,談得更多,而她更多的是受教。說不定哪天兩人聊到她熟知的領域后,侃侃而談的是她,而滿臉認真受教的是他呢!

  覃修也覺過癮,和伴侶一道聊感興趣的話題,比過去為了日常瑣碎爭吵不休,要幸福幾百倍。不知道這種狀態會不會延續到婚后,會不會被柴米油鹽攪得七零八碎,最后兩人在家不是說孩子的事情就是談家務活的分配問題。

  她慶幸畢業后沒有放棄繼續求知的習慣。目的性不用那么強,暫時不能成功也無需灰心喪氣,很多事都是在瞬間冒出來的,只要時刻準備著,或許能挖掘出偶然性結果。

  德國的布蘭德一心想煉出黃金,居然想到蒸餾人的尿液,當然,這不可能獲取黃金,不然如今的黃金不會那么值錢了。不過,他卻意外地發現了他稱為“冷光”的物質,后人稱之為白磷。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如果布蘭德沒有實踐,沒有對失敗的結果進行思考,他就可能失去新的發現。

  她更加堅定“知識無上限”的理念,人需要不斷地擴容知識庫,因為知識是在不斷更新的,守舊主義很容易掉入落后的陷阱里!

  中國人對四大發明已經了然于心,不假思索便能隨口答道:“火藥、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據信創造這一說法的人,是傳教士李約瑟。他在培根·弗朗斯西提出的“三大發明”的基礎上,添加了造紙術——培根并不認為幾大發明出自中國,確立這種出處的人是李約瑟。

  然而,雖然教科書肯定了它,但這并非世人公認的定論,持反對意見者振振有詞,舉出實例來說明以上四個名詞過于籠統,比如火藥有黑火藥和黃火藥,前者確系中國首創,經由阿拉伯國家傳到歐洲;后者系歐洲常用的炸藥,源于燃料用品苦味酸,19世紀法國將其用于軍事。

  不過很明顯,早在13世紀,中國人就已經使用了黑火藥制成的火器,遠遠早于歐洲的黃火藥,因此,火藥的發明獎依然得頒給中國智慧的先輩們。

  2008年,《奇跡天工——中國古代發明創造文物展》展于中國科技館新館,此次的“四大發明”顛覆傳統,變成:絲綢、青銅、造紙印刷和瓷器。

  你看,歷史在發展,認知也在變化。

  講到指南針的歷史,不能繞過司南。

  王振鐸根據資料試圖利用天然磁石復制司南,其在學術界獲得了贊詞。然而,尷尬的是,當郭沫若欲將這種司南作為訪蘇的禮物時,中國科學院卻無法制出能夠自動指南的司南,最后還是借助電磁線圈才實現這一功能。

  不能夠被復制的儀器,是否真實存在過值得商榷,或許是古代有更為高超的技術并且不幸流失,或許只是一種傳說罷了,具體何種原因,需要我們更多地考證。

  還是那句話,知識無上限,無論是平凡如我,還是偉大如他們,都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更新知識庫。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