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姜成信、王波和蕭淑沂先后講完,承訊問大家,有沒有必要建立一個專門隸屬于樞密使的情報機構,主要負責收買敵國的重臣和大將。這樣就能知道敵人的戰略部署,一旦開戰了,就能對敵軍的動向了如指掌。
張浦第一個強烈支持皇帝的想法。張浦也在自省,漢唐開戰,清淮軍竟然敢渡過淮水來個圍魏救趙!一是唐國邊寧熟悉淮水對面的武寧軍,二是邊寧自信水軍打步兵不會落于下風。幸好邊寧萬萬沒想到遇到的是漢軍的王牌騎兵。邊寧的情報只是停留在八、九年前,嚴重過時。
張浦接著說道,“我軍禁軍主力渡過淮水后就遇到了唐軍神武軍主力。那時,我錯誤地判斷這是靠的比較近的一支地方節度使部分,沒有多管,只是派了騎兵以牽制。應該當即召回圍困壽州的先鋒,以全部禁軍七萬余人猛攻蘆州,然后向陛下求援,圍追堵截神武軍主力。根本沒有必要再圍壽州了。”
“后面唐軍三路合圍,以解壽州之困時,我犯下第二個錯誤。還是以為蘆州的神武軍最弱,集中部隊強攻蘆州,如此下來一旦唐軍三路達到既定位置,我軍是很危險的,所幸敵軍神武軍指揮官下令神武軍先撤退了。”
張浦說道:“沒有情報,光憑自己的判斷,導致臣在壽州之戰指揮上兩次犯錯。第二次已經是嚴重的誤判了。微臣以為,沒有充足的情報是漢唐之戰中期步履維艱的根本原因,所以完全贊成陛下成立情報部門的想法。”
蕭淑沂說道:“在樞密院建立軍政情報司,由張卿家或王卿家直管怎么樣?”張浦和王守成說娘娘圣明。姜成信和王波卻沒有說話,兩人都看向皇帝。
承訊說道:“淑沂,這樣不妥啊。朕以為,應在農部設立墾田司,設立江淮署,隴西署,塞北署一部和二部。”
皇帝這么一說,張浦就明白了,蕭淑沂和王守成還沒搞懂,心想這怎么突然來了個墾田司。承訊笑笑說,“王大人你給皇后解釋一下吧。”王波就給蕭淑沂解釋,我們成立情報部門就是要獲取敵國的情報,如果成立樞密院的軍政情報司,那不就弄的四鄰皆知了嗎?這個部門倒是成了別人的第一大情報了。陛下成立墾田司,意思是鼓勵開墾邊疆農田,江淮署主要應該是針對江南(唐)和吳越國的,隴西署是針對蜀國和定難軍以及河西諸國的。
蕭淑沂聽完大笑,心想,難怪太傅和監察使沒有贊成而等皇帝裁決,這三人真是深謀遠慮啊。姜成信又補充了一下,開墾邊疆農田也是個很好的事情,各署都秘密分為一部和二部,一部是正常負責鼓勵開墾農田,仍然歸農部管理由農部尚書負責;二部則負責情報工作,直接聽命于樞密使。蕭淑沂忍住笑,心想剛才說深謀遠慮,最老奸巨猾的還要算是太傅了。
承訊說道,“那就這么定了。明日朕找蘇禹和王章商議建立農部墾田司事宜。正如太傅所言,這也是個好事情,張卿家和王卿家你們兩人物色人選,準備往墾田司二部安插人手。”
承訊興致盎然,安排重臣們吃了午飯,稍事休息片刻之后,接著談。后面主要是從渡過江水與唐開戰的情況來看,我軍戰船數量、水軍數量不足,唐軍往往采取以江河為屏障以拒我軍騎兵的策略。
王守成說道,“以前是我們憑借黃河和高大城池以拒遼軍,陛下安排武備司積極改進城防器械,在漢遼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后來打到塞北,大量發展騎兵,使得我軍在平原和丘陵地帶與蜀軍、唐軍作戰優勢非常明顯。現在大漢國力強盛,南方諸國是沒有膽量攻打大漢的,就成了我軍要攻城。”
“攻蜀之戰,攻取西秦四州,阮將軍是圍城打援,攻漢中禁軍和懷德軍兩路夾擊才艱難攻下;攻唐之戰,壽州久攻不克,還是圍城打援。這兩戰只要涉及攻城,都顯示了我軍攻城能力不強。唯有董平學了一招以水灌城得海州,又佯裝灌城嚇出建武軍。怕是敵將也在研究我們,圍城打援已經被我軍使用多次,后面很難在奏效,所謂兵家虛實結合方能有效,建議武備司加大攻城器械的研究和改進。”
王守成這么一說,承訊突然想起來了,張浦還兼任兵部侍郎呢。承訊覺得兵部尚書柳永嘉一介書生能力不夠,派張浦去當兵部侍郎給柳永嘉當師傅。承訊問張浦,“你那徒弟教的怎么樣啦?下次我再考考他,要是不合格你和柳永嘉一起受罰啊。”張浦苦笑,他也把這事給忘了,趕忙說,“這不一直在江淮打仗嗎,立即繼續教柳永嘉。”然后也不待皇帝要求就自行請旨,主抓武備司攻城器械的研究和改進。承訊笑了,既然你愿者上鉤,就成全你吧。
最后,談到新建的桐城水軍,歷史不會重來,但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與魏武帝曹操頗有些相似,用蔡瑁和張允兩個荊州降將來訓練水軍。承訊也是在用兩名壽州投降的唐軍將領朱見和呂國勝,來幫助高懷德建立和訓練水軍。
張浦的建議是在淮水大量打造水師戰船,這樣可以避免江南國提早察覺。同時,在江水北岸打造少量船只以迷惑江南國,讓敵人產生一種大漢攻伐重點還沒放在江南的錯覺。承訊問張浦,“如果這樣的話,將來戰船從淮水開到江水會很麻煩啊!”張浦趕忙向皇帝匯報,這個不礙事,淮水和江水相連的大運河稱為邗(音同韓)溝。原來的唐國對于大運河的維護和疏通一直做的比較好,水路暢通。幾個人商量來商量去,認為當時把水軍定在桐城有些匆忙,按照王守成的建議,將水軍的駐軍總部改到蘆州更加合理。蘆州緊貼面積廣大的巢湖,在巢湖訓練水軍具有天然的優勢。
一天的重要會議結束,送走了重臣,只剩下承訊和蕭淑沂。蕭淑沂說道,“原來陛下當初沒有準備打幽云十六州啊?”
承訊回答,“朕和耶律阮兩個剛即位的皇帝,宛如街邊流浪漢,操刀來搏命,何苦來哉?!流浪漢是身無分文,朕和他可都是家財萬貫啊!當初他要是認了朕這個‘兒皇帝’,他回他的幽州、上京,朕呆在汴京。”
口氣略顯無奈的承訊續道,“可是耶律阮非不肯啊!黃河岸邊,朕只是希望能夠把耶律阮打退,就算謝天謝地了!實在沒有想到幽云漢人全軍臨陣倒戈,戰斗直至凌晨整頓下來發現沒有什么大的損失。朕的家底子都全上了,戰斗勝利之后第一件事情不是乘勝追擊,而是讓李洪信帶兵回汴京加強防備。”
蕭淑沂提出來,歸德軍、懷德軍這些部隊為什么不調回來協防汴京?承訊笑笑,“大漢初立,這么些地方軍都是剛剛歸降的,要是讓他們知道遼國大軍來伐,不指望這些軍隊能為朕拼命,就想著別學張彥澤這個王八蛋把汴京給端了就是好事了。”承訊到現在都對張彥澤恨之入骨,不是因為他臨陣倒戈端了后晉的東都(汴京),而是石延琪說他殺了侍女香蘭。
“追趕遼軍的路上到鄴城,朕和太傅、張浦也不敢確定遼軍還剩下多少,會不會打埋伏,所以也是小心翼翼地追。其實一直在趙州之戰前,我們都只是想收復失地。趙州之戰,耶律阮被打得就剩下百十騎,一半是因為我們覺得遼軍所剩不多了,一半是朕強烈的復仇決心(慕容雪戰死沙場)。耶律阮不找朕,朕也要找他拼命了,才率領大軍收復了幽云十六州。后面你是知道的,朕只知道幽云十六州,原來并非如此。”
承訊幽默的說,“朕要是天神,直接降下八十萬道閃電,把敵人全劈死,哪用這么費力啊!”兩人邊走邊感慨,果真是時勢造就英雄,英雄只不過是在浩瀚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足跡。
大漢皇帝感慨之前的無奈,大唐的吳王正在感受無奈。吳王李弘冀在皇叔李景遂的幫助下終于獲得了進入御書房議政的權利。可是,他很快發現只不過是人進了御書房,聽父皇、皇叔和重臣議事,自己就是一個候補只能在那里聽,別的什么事情也決定不了。
江淮之戰從海州、楚州和泰州相繼失守之后,漢國切斷了唐國的鹽路,鹽價一路上漲。待到停戰之后更是價格猛漲,百姓吃鹽都成了困難事。原來,唐國是把鹽高價賣給南楚,來壓榨南楚,現在自身吃鹽都困難了,財稅收入大減,還要準備正月給漢國納貢。怎么辦呢?皇帝在御書房商議解決問題的辦法。齊王李景遂、大學生常夢錫也想不出什么好的辦法,馮延巳就提出來加稅,增加稅收先把納貢湊齊再說。常夢錫這次居然沒有來諷刺馮延巳,別無他法啊!
李弘冀終于忍不住了,就問,“國庫這點錢都拿不出來嗎?”答案是確實拿不出。伐閩伐楚之戰,加上數次與吳越開戰,再加上這次唐漢之戰,已經把大唐的國庫耗空了。李弘冀又問,“金陵國倉不是還有一百多萬石糧食的嗎?”常夢錫苦笑。江淮先是大旱又是大澇,陣亡這么多將士總要撫恤,拿什么來撫恤呢,沒有錢就只好發糧食了。剩下了糧食雖然是夠的,但是現在漢國和吳越那邊都在壓低糧價抬升鹽價,這樣換出去不劃算啊,這不就等于賣刀給別人來殺自己嗎。
李弘冀當即就火了,這不是沒被漢國滅了,也會被逼死嗎?于是他提出來,率軍渡江把泰州打回來。當然沒有人同意,這樣太魯莽了。李弘冀見無人支持,就說,“漢國不打,給我一支三萬人的部隊,從常州往東打,把吳越的北角(蘇州、上海)打下來,這樣就可以不用再被兩國脅迫了。”這一說,李景遂有點動心了,漢國不敢惹,吳越咱們不怕啊,而且弘冀剛大敗吳越軍,心理上有優勢。
魏岑立即說道,“此事不可!吳越與漢國結盟,萬一吳越向漢國求救怎么辦?此前漢軍攻大唐,吳越遲遲不肯發兵,現在如果大唐先打吳越,吳越只好拼力抵抗,漢國就有出兵借口,又迫使吳越全力而戰,大唐會非常被動。”
馮延巳此時還不想得罪吳王,趕忙來打圓場,意思是出征打仗勞民傷財,現在不也正為錢犯愁嗎,一切從長計議,從長計議。話說的好聽,其實還是贊成魏岑,不宜出兵。
打吳越也不行,李弘冀還是有辦法。他提出,“快到父皇四十大壽了,邀請清遠軍節度使留從效來金陵,直接扣了,大唐直接收復泉州,拿下泉州和漳州就可以解決鹽的問題。如果留從效不來,父皇給我三萬軍隊,再把建州的永安軍和贛州百勝軍統歸我指揮,我去把泉州和漳州給攻下來。”
這樣一說,馮延魯跳出來說,“吳王好辦法!攻打泉州和漳州,在東南取出海口。而且留從效就兩州之地,就算他向吳越求救,有吳王神威,吳越未必敢出兵相救。”一見弟弟跳出來叫好,馮延巳就跟風,說好辦法;樞密使魏岑、李徵古都同意。
這些人為什么同意呢?他們手里沒有一個兵,白送的人情誰都會。大家都同意了,現在的關鍵是,吳王要的三萬軍隊從哪里來。這時候,燕王李景達不同意了,他是正真控制軍權的人。李景達給出的理由是,百里江防都要由神武軍負責;江州的奉化軍在江淮之戰打殘了正在募兵訓練,神武軍還要幫奉化軍協防。武昌軍已經回到鄂州,而且從那邊傳回來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武平軍節度使劉言被殺了,新的武平軍節度使為了向漢國表示忠誠,已經不允許南楚和大唐生意往來了。這種情況下南楚也要防,武昌、安化軍也不能調。總之,別說三萬軍隊,五千也沒有多的。
李璟非常驚訝,問道,“劉言被殺了?”李景達回復,正準備稟告此事。武昌軍傳報,武平軍節度使劉言被武安軍節度使王進逵等人誅殺,武平軍已經被王進逵掌控。王進逵急于向漢國表示忠誠,立即切斷了南楚與大唐的一切往來。聽完三弟匯報南楚軍情,李璟就覺得,現在四鄰敵人眾多,東面吳越、西面南楚都幫著北面漢國圍困大唐。南面的兩個國家,一個南漢關系也一般,唯有東南一隅之地的留從效對大唐稱臣,就別去打他了,去封圣旨讓他幫助解決缺鹽的問題吧。
李弘冀悶悶不樂回到王府,李芳儀已在府中等候多時了。妹妹是來問大哥第一次進御書房的感覺的。
李弘冀說道,“感覺沒想象的那么好,想做點事情阻力重重。”
李芳儀問:“二叔為難你了?”
李弘冀告訴妹妹,“自從那日一拜之后,已經不再怨恨二叔了。現在我更加明白了,二叔也很無奈。”李芳儀鼓勵大哥萬事開頭難,現在總算議政了,后面會越來越好的。
李弘冀問妹妹,“怎么你最近這么關心朝政啊?六弟前些日子還跟我提到《霓裳羽衣曲》,我正在努力幫他找,找來了你要不要也看看?”
李芳儀對大哥說,“妹妹以前想學馮宰相整理《花間集》,幫著父皇整理詩詞歌賦也做個什么集,現在不想弄了。大哥你也別幫著六哥找什么《霓裳羽衣曲》了,大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沉迷歌舞還親自譜曲,那么強大的大唐比我們的大唐強不知道多少倍,都從此一蹶不振。這種亡國之音失傳也罷。我現在就想學學武,可惜吃不了那個苦,仁姝姐姐帶我拉了半個時辰的弓,我就快累死了。”
李弘冀勸說妹妹,“你現在這樣挺好。幫大哥做個宮中耳目,國家要是輪到公主都要上戰場了,那不亡也差不多了。”
李芳儀不滿地說,“大哥你不能說的好聽點嗎?宮中有事及時通知你,什么宮中耳目啊,怪難聽的。”
李弘冀趕忙賠禮,說:“那妹妹就做大哥的頭號心腹謀士。”
李芳儀笑了,“我聽張晟講漢國皇帝的頭號心腹,掌管皇宮近衛的就是一名公主(此信息也過時),大哥說的心腹謀士我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