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再現大唐榮耀

第六十四章 將相和喜劇開端 伐遼之戰看得失

再現大唐榮耀 周周樂不停 4568 2021-02-06 20:00:00

  漢唐江淮之戰后,李璟把帝王、國號打沒了,把富庶的江淮之地打沒了。唐國第一大州是金陵,第二大州就是江淮的江都府,現在連吃鹽都要向漢國買。這個什么江南國主李璟也不想干了,提出來退位讓賢給齊王李景遂。李景遂堅決不肯接受,不僅如此,還請辭皇太弟,表示希望搬出東宮,希望還位于皇長子吳王李弘冀。同時表示,如果皇帝陛下要傳位于皇長子李弘冀,他沒有意見。

  李璟去帝號國號,只是對漢國而言,他要上書給漢國皇帝就得寫“臣江南國主李璟”……在江南國,皇帝的其余制度一切照舊,臣子們依然稱李璟為皇帝,稱國家依然是大唐。

  這么一來,馮延巳、魏岑等人都慌了。皇帝喜愛擅長詩詞歌賦之人,他們才會得以被重用;齊王文武兼備,也是個儒雅風流之人,估計還能善待他們;吳王尚武之人,成日里就和蕭儼、林仁肇這些人接觸,一旦當了皇帝,他們肯定沒有好果子吃。

  馮延巳、馮延魯、魏岑等人哭號,意思是皇帝陛下心系國家和百姓,臣子們一定會全力輔佐,力勸皇帝不能退位。這些人又跑去游說皇后鐘氏,皇后是個淡雅樸素之人,可是對皇后之位還是絕對在乎的。鐘氏心想,相公哎你不干了,當個太上皇,我算是什么呢?以前弟媳婦、兒媳婦要看我臉色,你這一讓位我不還要看別人臉色嗎!尤其是讓位給景遂,我們這家子還得從皇宮搬出去啊?這會兒正忙活著籌辦六皇子的封王納妃,陛下皇帝不當了,六皇子還封什么王嘛!

  鐘氏又把這事說給女兒李芳儀聽,李芳儀平時向著大哥,可是幾千年的中華文化還是影響著她。她也覺得父皇身體健康,無論傳位皇叔還是大哥都沒這個必要,好好地傳什么位呢?母女倆就去安慰李璟,昔日滅閩滅楚,陛下何等意氣風發,現在雖然輸了一場,可大唐還在呢,應該勵精圖治,咱們以后再把江淮打回來嘛!李璟一看老婆、女兒、重臣都苦勸自己,原來大家對我還是很認可的,算了吧,皇帝之位還是繼續干吧。

  吳王李弘冀從潤州回來之后,威望日益提升。張晟等人上書,請求皇帝允許吳王參政,大理寺卿蕭儼更是寫了一份近萬字的奏折,總之一句話,漢人歷史上除非兄弟相殘或者宦官干政,就沒有這種正常情況下還立什么皇太弟的,父傳子才是正理,請求改立吳王為皇太子。

  有意思的是這份奏折先到負責一切軍政事務的齊王李景遂手里,李景遂看到此奏折很高興,就去找皇帝李璟,意思是皇兄你看,我這也是名不正言不順啊,您還是同意我的請辭吧。沒想到李璟大怒,大罵蕭儼挑撥皇家的兄弟感情、妄議朝政,要把蕭儼撤職查辦,李景遂苦勸方免。

  蕭儼請求皇帝免去齊王的皇太弟,皇帝氣得要罷免蕭儼,是齊王說情才使得蕭儼沒有受到處罰。這說明唐國這邊的政治還是挺開明的,蕭儼明知道這份奏折要先到齊王手里,但是他依然敢上書,無非兩個原因,一是他一心為國不怕被免職、不怕死,二是他相信齊王是個君子不會讓他死。

  李景遂現在是真心想還位給侄子。原來他還有點猶豫,不是猶豫皇太弟干不干,而是東宮應該讓給誰。李景遂覺得侄子脾氣不好、沉不住氣,缺乏做君王的冷靜;在這個亂世之中,三弟李景達身經百戰,才是適合繼承大哥皇位的最佳人選。而且,父皇在世的時候,李景遂也有所耳聞,父皇曾想改立三弟景達當皇太子,他相信父皇的眼光。

  自從漢唐之戰后,李景遂看出來了三弟李景達不行。父皇勵精圖治、大唐國力強盛,以前都是以強打弱,景達仗打的看起來還行。這次遇到強敵漢國,三弟景達的自私與無能一下子全暴露出來了。而侄子弘冀面對數倍敵軍,與將士們同生共死,能打硬仗的血性和堅毅一下展示出來。因此,李景遂不再猶豫。

  金秋十月,皇帝決定給六子李從嘉舉行封王納妃典禮,司徒周宗的長女周娥皇,今年十九歲得蒙青睞,成為了陳王妃。

  周娥皇能入選陳王妃這事還得從兩年前說起。當時,皇后為皇帝準備壽辰宴席,周宗的老婆找鐘皇后,說自己女兒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尤其擅彈琵琶,懇請在宴席上彈奏一曲琵琶為皇帝祝壽。皇后沒有多想也就同意了。誰料周娥皇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容,與一首優美的琵琶曲達到了人琴合一的境界,皇帝深為贊嘆。曾經擦拭樂器,連父皇來了良久都沒有察覺的李璟,仿佛找到了人生的知己。三十七歲的李璟久久凝視著十七歲的娥皇,要不是李璟一直鐘愛原配,又看到身旁一臉怒氣的皇后,說不定當即能給周娥皇封個妃子。

  此事之后,鐘皇后對周宗非常不滿,認為他和他老婆兩人居心不良。這哪是給皇帝祝壽的啊,這分明就是跟我來爭寵的。漢唐之戰導致六皇子的封王之禮一拖再拖,今年終于舉行了,鐘皇后拿出備選的陳王妃名錄給皇帝看,皇帝看完就直接問,怎么沒有周宗長女?鐘皇后以周宗長女年歲比六皇兒大、十九歲年齡偏大等理由說周宗長女不行,結果李璟發火了,非周宗長女周娥皇不可。鐘皇后一聽皇帝這么一說,雖然一直記恨周氏,但是轉而心想,兩年沒見,周家閨女的人和名字皇帝都記得清清楚楚的,罷了當兒媳婦也好,不然成天惦記著。

  六皇子封王納妃的宴會上儀式還沒開始,齊王李景遂和吳王李弘冀都來了,李景遂熱情地跟李弘冀打招呼,李弘冀倒是顯得有些冷淡,隨便跟皇叔客套了兩句就轉身離開。一旁的公主李芳儀過來問大哥,“怎么沒跟皇叔好好談談?”李弘冀對妹妹說,“我跟他有什么好談的。”

  李芳儀就批評大哥,要他好好用腦子想一想,軍國大事父皇什么都聽皇叔的,要不是皇叔同意你去潤州,你去得了嗎。是不是有人請求父皇允許大哥議政,大哥被父皇罵了?你不要以為都是皇叔在難為你,你那些心腹一個也進不了御書房,皇叔要是為難你,那些奏折父皇一份也看不到。

  皇叔到父皇那里告你狀有什么意義,前些日子父皇都已經決心傳位給皇叔了,是皇叔沒有接受,好像是說你才是皇位名正言順的繼承人。都什么時候了,燭光燈影的大唐都城對面,漢軍戰馬已然在嘶鳴,你們還在這里斗。李弘冀趕忙問妹妹,果真如此?李芳儀表示,千真萬確。

  心高氣傲的李弘冀大吼一聲“拿壇酒來!”眾人皆看向皇長子。太監趕忙拿來一壇酒,李弘冀拿著酒壇子,走到李景遂面前將酒放在地上,單膝跪地說道:“侄兒弘冀年輕不懂事故,承蒙皇叔寬宏大量,不與計較,今日方知皇叔的胸襟。弘冀誠心認錯,還望皇叔原諒。”說完將一壇酒一飲而盡。

  李景遂看著侄兒,心想我沒有看錯人,當著這么多大臣、甚至太監和宮女的面認錯,弘冀有血性。李景遂扶起李弘冀,說道,“景遂輔佐兄長、侄子,我們一家人兄弟、叔侄同心共御強敵。”

  常夢錫過來說,“好啊!昔日趙國有將相和,今日我大唐也有將相和,何懼上門女婿之子,哈哈哈!”常夢錫這句話一邊夸贊李景遂和李弘冀,同時輕描淡寫的六個字“上門女婿之子”把劉知遠和劉承訊狠狠地羞辱了一番,顯示了他對中原漢國的仇恨。

  除了日常處理政務,承訊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感覺打唐國取江淮之地這么費勁,感覺比打遼國難度還大呢?雖然取得了江淮之地,但是承訊的自信心受到了打擊。承訊、蕭淑沂、太傅、左右樞密使、王波召開議事會議,承訊把心中的困惑提出來,讓五位智囊幫著分析分析,要想一統天下,后面還有江南大片土地要攻打呢,這樣打下去怕是不行的。

  姜成信先發言。漢遼之戰開端在漢國打,蕭中書提供了準確的情報,使得陛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遼軍開戰之前我們就已經做好了完整的戰略部署。首戰遼軍猛攻雄州,高行周大人因為準備充分,有效阻擊了遼軍。雖然最終雄州失守,但遼軍只拿下一個空城。然后他們遇到的就是堅壁清野,拿下空城滑州,我軍已經將糧草全部運送到汴京。

  這就迫使耶律阮軍糧非常緊缺,急于與我軍決戰。待到遼軍圍困鄴城,其實那時候遼國后方已經反了。我沒有搞清楚的是陛下已經請和了,為什么耶律阮執意要戰,他難道堅信攻下汴京一個月足夠了?

  蕭淑沂、王波和王守成都在認真聽著皇帝的封神之戰。那時候蕭淑沂在幽州,王波還是遼軍在圍鄴城,王守成奉命擔任武寧軍節度使封鎖唐國。

  蕭淑沂插嘴問了一句:“大戰前,陛下向耶律阮求和了啊?”

  承訊苦笑說道:“不僅求和了,而且也學石敬瑭愿意當‘兒皇帝’,希望大遼皇帝能夠罷兵北還。”然后,承訊還自我解嘲地說了句:“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啊。”

  蕭淑沂分析道:“有兩種可能,一是耶律阮堅信軍隊六七十萬能夠快速拿下汴京,二是陛下的求和信被拒絕后,耶律阮才知道后方反了。”

  姜成信繼續說,“如果我們知道耶律喜隱已經反了,就沒有必要冒險在黃河北岸與數倍的遼軍決戰。沿黃河和汴京高城進行防守可能會更穩妥。當然從結局來看,決戰更好。其實陛下在兩年前就已經開始準備了。我聽張浦說,陛下剛從鄴城回來就開始研究遼國鐵騎兵的情況。只是郭威大人無能為力,陛下仍然堅持不懈。派阮家三兄弟四處找黑油、陛下又廣納工匠研究火藥,開戰前夕張浦又去廣收車馬和燃料。”

  “那么從這些看來,我們攻伐唐國顯示是準備不足的。既沒有訓練水軍,也沒有大規模打造戰船,更沒有好好地了解江水的水位情況、唐軍的布防情況,只是對淮水進行了簡單的調查,然后派張浦去了趟金陵,沿途算是看了看。”

  話題說到這里,蕭淑沂非常感興趣,一定要詳細聽聽漢軍是怎么大破遼國鐵騎兵的,張浦就把事情的詳細經過說了。蕭淑沂和王波心想,耶律阮輸的不冤啊,皇帝早早就針對遼軍的布陣做了萬全的應對。大破鐵騎兵,幽云漢人軍隊臨陣倒戈之后,漢軍就乘勝追擊。

  王波說道,“下面就是我出場了。我奉命圍攻鄴城南門,耶律阮的命令是圍而不攻,不讓鄴城的守軍救援汴京。后來我們聽說遼軍敗了,心想大遼敗了怎么回來連一點動靜都沒有呢,洪瑸就說了一句話,數萬人過鄴城南門,地也得抖一抖啊,我心想壞了,慘敗。”

  “正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呢,接到耶律阮的圣旨讓牙將以上軍官全部到北門中軍大帳聽令。洪瑸還想去呢。我就想啊,現在大軍都慘敗了,肯定應該是要收攏部隊回撤啊。即便要議事也就把幾個主將叫去不就行了嗎,竟然要牙將以上都得去!就想壞了,耶律阮要殺我們了,于是我們臨陣倒戈,開始為我主陛下效力。”

  “為什么會猜測出耶律阮要殺我們呢?還有一點原因。在雄州時,契丹貴族弄了個什么晝夜攻城計劃,漢人將士根本不當人。雖然攻下了雄州,漢人將領都心有余悸,非常不滿。所以我就猜測,可能是前面戰敗,漢人將士不少都投降了,耶律阮已經不信任我們了,只是沒想到是全部陣前倒戈。”

  承訊想到了,伐遼打到幽州之后一下子收降了十幾萬士兵,還是考慮到民生、把不少年紀稍大的、兄弟多人在部隊的安置一部分回去,剩下八萬來人。這次伐唐呢,一共才有一萬降兵,就是壽州開城投降了。照王波說的還有幾千被阮虎殺了,全算上也不到兩萬。

  蕭淑沂閃亮登場了,她說自己在追隨皇帝陛下之前,就有“上知炎黃四千年歷史、下知契丹五百萬地理”的才女之稱。原來經常跟哥哥討論時局,哥哥主張漢遼和睦,而我主張入主中原;沒想到乾坤挪移,自己變成了大漢子民,哥哥依然主張兩族和睦,而我主張大漢收復塞北。當然我和哥哥殊途同歸。但是后來我才發現,打誰都沒有那么自信,唯有打契丹我最擅長。我對契丹太了解了,無論是戰術、策略,連城池在哪里我都知道,我不知道的我哥知道。

  是啊,敵人在蕭淑沂和蕭干面前幾乎沒有秘密,敗局已定的情況下,一個個蕭姓貴族聯絡兄妹想投靠大漢,最后連耶律青州都投靠了。漢遼戰爭勝利的關鍵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戰前準備充分,二是敵軍內部矛盾導致漢人將士臨陣倒戈、投降歸順,三是皇后蕭淑沂和中書令蕭干對契丹非常了解。

  之前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沒有想到分析戰爭的過程,借著此次漢唐之戰,正好人也齊了,君臣在一起議論一下。大唐皇帝李世民說的好,“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既然要以史為鑒,自己走過的歷程更要分析和總結。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