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政府的辦公重心搬到新蒲,新蒲自然也就跟著熱鬧了起來。而以前的人民路及附近自然也就式微了下去。比起中華路和丁字口,人民路其實都還好,因為有廣珠商圈的輻射,氣氛并不算差到哪去。可憐的還是中華路和丁字口,那種摩肩擦踵的逛街人潮,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消失了。街上稀稀疏疏的人影,幼兒園的小朋友也是數的過來。人流量很大部分分到了新蒲和廣珠商圈,也還有一部分,流向了東欣彩虹城至保利未來城市。播州區的南白街道就不計入分析,一直以來,都是比較獨立的商圈,因為離遵義市區確實還是有點遠,而且,在他還沒撤縣建區時,就已經形成好多年的商業生態。
現在的狀況是“處處是中心,處處冷冷清清!”
這并不是遵義的特征,我所去過的城市,基本都是這樣的。
為何會這樣呢?政府追求GDP的腳步,肯定是不能停止的。這是國策,不能動搖,不然,到2050年怎么能達到中等發達水平呢?
到今年年底,我們全部脫貧了,這樣舉世無雙的偉大成就,很大程度靠的就是就業,就業崗位從哪里來?不斷的提高城鎮化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城鎮化率的提高,肯定就要城市擴容,不斷的擴容,商業中心便隨之處處形成了。
這樣的結果,當然會很大程度上削弱老商業中心的份額,搶走他們的人流量、搶走他們的GDP。競爭是時刻存在的,那就要靠政府怎么去科學規劃了,不過,實際上,結果是令人遺憾的。
都只想著做商業中心,而沒誰真正愿意腳踏實地做生產中心、研發中心、物流中心、休閑中心、教育中心。優質的資源大家拼命搶,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爭的最兇。爭過來之后,圍繞著這些優質資源的,必定是商業中心。辛苦的、不怎么能直接見GDP的事情,大家都不太愿意接納了。
可這樣真的能可持續發展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