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三百五十天
仁哲瞇著眼小憩,思緒回到兩個月前,仁哲在比武房住下,第二天起床,沈把門就找到仁哲,告訴他坐房與千戶已經在院子里等著。
仁哲跟隨來到院子,看見兩人正在熱身,一人開口詢問仁哲是否決定報名挑戰,仁哲說:是。那人也不多說上前就是一拳,雖然出乎意料,但畢竟拳速不快,仁哲認為以后大家可能還要同事,如果現在讓人家難堪,以后不好相處,說是遲那是快,仁哲假意慌張,后腿躲避,幾個來回才穩住陣腳,慢慢占據上風。
說得慢其實也不大一會兒,已是平局結束,另一人看到如此,覺得拳腳過關,說不比拳腳比力氣,他抱起塊墻邊石墩,仁哲有樣學樣,抱起石墩,這才發現不對,這石墩明顯比一般石頭重。
果然看到仁哲如此輕松的抱起石墩,三人眼中都是驚訝,仁哲也就又抱起第二大的石墩,三人這下都覺得仁哲天生神力,可以過關。
之后仁哲就提出接父母姐姐到城里生活,三人沒急答應,而是由沈把門帶仁哲跑一趟去找負責人,負責也是一位千戶,得知仁哲表現,笑而不語,用水在桌上寫下,入住西城十一棟,十衛與你同行如何?
仁哲知道這是給安排好房子,然后還安排十個城衛保護家人的意思,雖然覺得沒必要但人家的好意怎么好拒絕,于是連聲道謝。百戶眼睛一亮,說他文武雙全,難得。
叫來當班,帶著仁哲去看西城八棟的房,仁哲不喜歡這樣的人,不太舒服,但索性以后估計也不會有太多交集,所以也沒在意,再謝一次就跟著當班去看屋子。
感覺加一些生活用品就能入住,空間不小,一主兩副三間屋子,主屋墻角有一扇小門,只容一人通過,門內是石墻的儲藏室,如果裝滿估計夠仁哲一家吃個大半年。
仁哲十分滿意,之后就在屋子里休息,寬敞確實就讓人覺得舒服,天氣熱些但微風涼爽,不知不覺就閉眼輕睡。
隱約中回到了華夏,回到家鄉,哪里山清水秀,寧靜安詳,休息的仁哲躺在院子里,曬著太陽,說不出的安詳。
忽然有人高聲喊到,仁百戶在不在?讓仁哲無奈醒來,不得不感慨,原來一直抱怨的,曾經無數次抱怨想要逃離的生活,在這里就是難得的幸福生活,也許生活在這里絕大多數的人連做白日夢都想象不到那樣的日子,仁哲也沒想到會懷念它。
仁百戶在嗎的問話聲更近,可見有人已經走進院來,原來是沈把門,看到仁哲立馬報喜到上頭安排仁哲加入勇者會,接家人入城后到南十四棟報道,身后是負責保護家人的十個人。
仁哲只得再次表示感謝,然后有勞隨行的十人出發,也不耽擱,一路出城回村而去,也不知道是不是記憶力變好了,如此長的山路仁哲只走一遍還記得回去的路,一路沒有一次錯路,再加上跟隨十人也是身強體壯行動敏捷,只用三十天就回到村里。
村里有人見仁哲帶人回來,也是看稀奇,全村人都出來圍觀,仁哲只得求助母親,母親也是心領神會立馬解圍,說什么兒子帶朋友回來快去家里坐,大家讓一讓云云,才順利回到木屋,可是屋子太小,四人就已經顯得擁擠,十人當然無法進屋,好在都是獵人出生,荒郊野嶺都能生活,只是在屋門口點上篝火,也比野外休息好些。
夜里,仁哲與父母姐姐把情況一說,姐姐沒有心上人,玩心也重,想去城里,在一對兒女勸說下,考慮能有更好生活的父母,一點不舍一點不安也被強行按下,一致同意去城里生活。
之后兩馬一車拖上家當滿滿一車,還有十人幫忙攜帶,只有母女兩輕裝簡行,一行十四人去往城市居住。
時隔三十七天,再到西街八棟時間尚早,十人已回北街復命,家中缺少的東西由母女記下,去街上買,姐姐簡直可以用歡呼雀躍來形容,拉著母親飛一般出門采購去。
父子相處簡單直接,正房父母住,偏房仁哲住和姐姐分開睡,房間分好,把獸皮被褥放到各自的房間,剩下就是搬肉到儲藏室,仁哲一身怪力到是沒有感覺,看到父親滿頭大汗不經勸他休息,仁哲自己就能搬完,父親再也保持不了威嚴喜笑顏開,路上馬丟了也是駝了一路確實累了,拍拍仁哲肩膀就靠柱子曬起夕陽來,仁哲也感覺心情大好,干活有勁。
沒一會兒把肉掛整齊,把鹽放入石缸蓋好,來到屋門口,看到父親唱著不著調的山歌,無所事事,仁哲笑瞇瞇遞上一壺野果酒,父親打開看看,眼里流露些許驚訝,仿佛在問哪來的,然后似乎自己找到答案,就沒開口再問,而是小酌一口,美滋滋的瞇瞇眼回味一下。
父親享受過后,想到不對,開口說到,以后不要浪費,這么貴的野果酒也不能頂餓。
仁哲不得不勸說父親,以后一年一百金,喝壺野果酒也不礙事,父親想想也是,就不再理會仁哲小口慢飲起來。
仁哲也自顧自拿出小半壺野果酒享受起來,沒多大會兒,母女兩嬉笑聲已經傳回,兩人緊隨其后進門,也沒多買,就幾個大小不一的土碗。這東西沒法帶,半路上就會碰壞,母親一直抱怨土碗太貴,女兒在一邊說著沒見過的新事物,沒兩句就把話題帶偏了,看母親嘴上抱怨,笑意不減就知道還是對城市比較滿意,這下仁哲可以安心。
第二天,母女拉著父親要去全城看看,父親推脫不過只得跟去,仁哲就打算去南十四棟報道。
走到南街,就見這里行人不多,穿著整齊,偶爾路過一人還抱著書卷,與北街成鮮明對比,來到門前,大門敞開,當然這里白天家家戶戶大門敞開,如果有一家不開門,街坊鄰居就會敲門詢問情況。
這里也沒敲門的禮貌行為,仁哲也就入鄉隨俗的直接走進院內,空無一人,看向正屋,有一老人正在掃地。仁哲放棄了直接詢問,先和老人一起打掃衛生,屋子不算大,也空曠,沒一會兒打掃完畢,老人先開口問仁哲是來報道的嗎?說還有一會兒人就來了,讓仁哲坐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