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一千一百天
仁哲也麻爪了,想得挺美,要他自己安排自己操作,他還真沒做過,好在現在也不著急,首先先要確定鍛煉的效果,其次要試試孩子鍛煉的結果,畢竟記憶里的常態放在這里可不一定管用。
放下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先整理一下鳳柳花的情報,準確的說是仁鳳兒的信息。
仁鳳兒知道鳳柳花的工作后,又來了興趣,訓練教官隊的任務主要給俞嘉做,自己就去和鳳柳花一起監督孤兒院的事物。
事實比仁哲想的嚴重,幾乎在與河馬族鱷魚族爭斗中死亡的都是壯勞力,幾乎家家有妻子兒女,現在孤兒院男女比例一比二,共十個孤兒院,分別在西邊城南邊城的鹽場礦河旁。
孩子人數六百三十三人,每個營地分配得還算平均,最多的孩子人數一百多,最少得四十多人,普遍五十多人。
仁鳳兒給他們編號,從孩子多到少,分別是一號院一直到十號院,一號院在西邊城鹽場,哪里規模最大,用工最多,孩子自然安排得最多。
其實說孤兒不合適,能來院里的大多數母親還在,只有少部分才是失去雙親的。
聽鸚鵡甲說過一件關于孩子與老人生活的事,事當時可慘了,老人為孩子著想騙孩子去孤兒院,孩子也聰明懂事,就是不上當,爺爺拿著獵刀在后面追趕,孩子在前面跑,爺爺停下,孩子就停下,最后爺爺實在沒辦法,把刀架在自己脖子上才把孩子逼走。
當時聽著鸚鵡甲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講訴,鸚鵡怎么遇到,怎么發生的事,仁哲只能安慰自己好歹救下孩子,好歹孩子還有希望。
現在南邊城的鹽場礦河工人其實還能再招人,只是為了留點空間讓有需要的人能找到并有所幫助。
閑暇時仁哲都會反省,是不是不應該主動出擊,現在那么多孩子沒父親,他有沒有責任?
仁鳳兒還統計出全職靠工作生活的女人有一千二百九十八人,這里仁鳳兒還了解到一個情況,原來就工作養活自己的女人中,一些開始上年紀離開。
仁鳳兒問仁哲有沒有辦法,仁哲那就只好天天抓心撓肝的想辦法,頭發都抓下不少終于想到個辦法,熬油!
那么多野獸有些肥膩部分被浪費,吃又吃不了,低價收購熬油剛剛好,又不廢力,這個世界人的力氣也大,老人就能勝任。
果樹雖然培養出來了,但最少要兩年才能有果子,照顧果樹,老人還是沒問題的,于是仁哲自己掏腰包準備建作坊等。
鸚鵡甲都覺得仁哲太善良,于是讓它妻子一起為仁哲工作,仁哲卻覺得可能是因為它們又生一對兒女,分配的果子不夠了,于是就想到工作換果子。反正現在鸚鵡族的幼兒都有人類專門幫忙撫養。
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有十幾個附近的老人來到這里,仁哲也做好大鐵鍋,教他們熬油,雖然質量不高,損耗不小,好在成本低,仁哲粗略計算,一口大鍋能養三個老人,這些東西的銷量當然還要戚喻柏幫忙宣傳。
缺乏美食的人們對這個東西的接受程度,可比香腸高不少,煎肉,炒肉,炒菜已經開始在城市流行,雖然油價其實較高,但普通家庭也能少量使用。
于是仁哲只能讓父母,仁鳳兒,鳳柳花都幫忙在各個礦河旁建作坊,他自己單獨到處跑,和肉商進貨,主要是肥油脂肪,還有動物要分種類,要新鮮。
這件事情得到全部人的支持,衛隊幫忙聚集老人,勇者幫忙于各個市場的村子的獵人協商,一是送老人去煉油廠或者市場,城市的店鋪工作。
二是低價收購新鮮野獸的油脂部分,三是幫忙在市場沒安排店鋪,四是教導一些油炸肉,炒肉,炒菜的技巧。
可以說在全民的支持下,僅僅兩個月,油作坊的建立,生產,買賣都已步入正軌,仁哲加鳳柳花加香腸的收入都全部投入到這些作坊店鋪中,當然還有一個運輸隊。
自己組織運輸隊也是沒辦法,肉店收獵戶的獵物,然后賣肉,肉干。獸皮衣店也是從獵人或肉店收皮革,筋再向家庭婦女收點細繩子做衣服褲子。現有所有產業都是在城內或者市場就完成交易。而運輸交易的武器,食鹽都是衛隊親自運輸的。
仁哲想做酒做油當然就要一些貨物運輸,如熬油的材料要從城市與市場運到礦河邊,沒辦法不能燒太多木材,這樣會惹怒周邊智慧獸部落,聯合對付人類就麻煩了,所以要靠地熱火來熬油,所有作坊都在礦河下游。
然后又把熬好的油運到市場城市販賣,沒事時還可以到村子里干點進貨的任務,這樣的成本更低,還能把運作的資金流通起來,同時也能保護老人孩子女人順利到達孤兒院和工作地點。
仁哲向老學究“求助”,每個鹽場,礦河都給安排兩個學書,同時負責孩子的教育,包括生活在那的孩子和孤兒院的孩子,也負責仁哲熬油作坊的記賬,當然會給工資。
城市和市場也是請學書記賬同時也辦理一個學院,學院分初級(識字為主),中級(算賬,記賬),高級(學習歷史,研究事物)記賬仁哲給傭金,學院記者需要用城市的資金了,這里就請到好幾個學者,他們的傭金仁哲就負擔不起。
說到資金,仁哲就想到在仁鳳兒那幾天里,仁鳳兒問他,肉店老板優惠的價格和你給肉點老板的賣香腸的利潤一致,那么肉點老板賺錢了嗎?
仁哲當然告訴她賺錢的,只是賺的本來是我們進貨錢,現在是買香腸人的錢,最多就是沒有賺到更多的錢,仁哲猜測肉店老板現在估計也看清楚了情況,只是香腸需求在這,不賣難道讓給別人?
仁哲把賣油的盈余資金匯總一下,算了算結果比之賣香腸還多不少,而且還有果園和酒作坊都還在準備中,不可思議的仁哲算賬后發現:
土地不用出錢,作坊房子和工人住房都是一次性消費,還有傭金要出,但一個月繳回一部分當房租,直到房租總數達到房價為止。
實驗果園要十五個人維護,這些都是還有些能力的老人,畢竟萬一有野獸破壞,還是要有辦法,最少不能送菜。
當然其實不用那么多人,但仁哲計算的最大養活人數比較保守的安排預算,這樣把傭金,買香腸的收入全部算上,然后又賣些油。
結果就是還有盈余,如果果園實驗成功,仁哲打算慢慢發展到種四片果園,保證老人們都能有一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