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杜牧注解說:“夫兵者,避實擊虛,先需識破彼我之虛實也。”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張預注解說:“致敵來戰,則彼勢常虛;不往赴戰,則我勢常實。此虛實彼我之術也。”虛實彼我,通過調動敵人,形成彼虛我實之勢。
杜佑注解說:兩軍相遠,強弱相當,彼可歷險而來,我不可歷險而往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能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曹操說:“攻其所必愛,出其所必趨,則使敵不得不相救也。”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之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曹操注解說:“使敵不得相往而救之也。”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善于進攻的人,敵人不知道該守哪兒;善于防守的人,敵人不知道該從哪兒攻。
曹操注:“情不泄也。
(一)
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曹操注解說:“卒往而沖其虛懈,退又疾也。”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乖其所之”,“乖”這個字,古代的意思本來是不乖
曹操注解說:“乖者,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敵疑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梅堯臣注解:“他人有形,我形不見,故敵分兵以備我。”
杜佑注解:“我專為一,所以人多,敵分為十,所以人少。”
張預注解:“我能見敵虛實,所以不勞多備,能集中兵力為一。敵則不然,看不見我的軍形,所以分為十處防備。那我就是以十倍的兵力對付他了,所以我怎么打也是人多,他怎么打也是人少。”
杜牧注解說:“所戰之地,不可令敵知之。我形不泄,則左右、前后、遠近、險易,敵人不知,亦不知我從何處來攻,何地會戰,故分兵轍衛,處處防備。形藏者眾,分多者寡。故眾者必勝也,寡者必敗也。”
(二)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敗哉?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
孟氏注解:“策度敵情,觀其施為,計數可知。”
梅堯臣注解:“彼得失之計,我已算策而知。”
杜牧注解說:死生之地,就是戰地虛實。我“多方以誤”敵人,觀察他的回應,隨而制之,就知道死生之地。
張預注解說,我形之以弱,誘他進;形之以強,逼他退。在他進退之際,我就知道他所據之地的死與生了。
曹操注解說:“角,量也。”
杜牧注解:“角,量也。以我之有余,角量敵人之有余;以我之不足,角量敵人之不足。”
管子說:“故善攻者,料眾以攻眾,料食以攻食,料備以攻備。以眾攻眾,眾存不攻;以食攻食,食存不攻;以備攻備,備存不攻。釋實而攻虛,釋堅而攻膬(cuì,同“脆”),釋難而攻易。
(三)
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于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之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
杜牧注解說:“此言用兵之道,至于臻極,不過于無形。無形,則雖有間者深來窺我,不能知我之虛實。強弱不泄于外,雖有智能之士,亦不能謀我也。”
“錯”,李筌注解說“錯,置也”。“錯勝于眾”,勝利擺在眾人面前,眾人還是不能了解怎么取得勝利。
(四)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制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李世民說:“我讀所有的兵書,沒有超過孫子的。《孫子兵法》,又以《虛實篇》為首。用兵能識虛實之勢,則無往而不勝。諸將人人都會說避實擊虛,但是到了戰陣,卻沒有能看得出敵方虛實的。結果不是調動別人,是反被別人調動。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李靖回答說:“識虛實,要先懂奇正。諸將大多不知道以正為奇,以奇為正,怎么能識別實是虛、虛是實呢?奇正,就是用來致敵之虛實的。敵實,我必以正,敵虛,我必以奇。如果不懂得奇正之用,就算看出敵軍虛實,也不會打。”
李世民說:“以奇為正者,敵以為我是奇,而我卻以正擊之。敵以為我是正,而我卻以奇擊之。這樣敵勢常虛,我勢常實。”
李靖最后總結說:“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