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誕見賈充持大將軍符節至,遂接進府中,置酒以待。席間賈充以言挑之道:“近來洛陽諸賢,皆以為主上懦弱,不堪為君。司馬大將軍三輩輔國,功德彌天,可以禪代魏統。未審鈞意若何?”諸葛誕大怒道:“汝非賈豫州之子,世食魏祿,安敢出此亂言!”賈充急謝罪道:“此非我意,某以他人之言告公耳。”諸葛誕說道:“某乃魏臣,若朝廷有難,當以死報之。”賈充默然辭歸,見司馬昭細言其事,并挑唆道:“諸葛誕在淮南深得人心,久必為患。可以高爵先安其心,再速奪其兵權除之。”司馬昭深以為然,即于甘露二年征諸葛誕為司空,令其進京任職。一面暗發密書與揚州刺史樂綝,令其防止諸葛誕一旦兵變。
且說諸葛誕無故得此敕封詔書,已知是賈充告變,遂令擒捉來使拷問。使者禁不得打,便即說道:“此事乃是賈充向大將軍司馬昭獻計,揚州刺史樂綝為其通謀,欲奪將軍兵權,誘進京師殺之,實實不干小臣之事也。將軍饒命!”諸葛誕沖沖大怒,即斬信使,遂具表入朝,歷數司馬昭之罪,先令部兵千人殺奔揚州。部將領命,引兵至揚州之時已是半夜,因假說是大將軍司馬昭派來,相助樂將軍守城。城衛見是魏兵旗號裝扮,遂不懷疑,打開城門放入。部將于是引兵入城,乘風放火,一直殺至樂綝家中。樂綝人不及甲,馬不及鞍,慌上自家樓閣避之,被諸軍搜出,綁歸壽春。諸葛誕喝道:“你父樂進昔受魏國大恩,今司馬氏欺君,你不思報本,反欲歸順司馬昭耶!”即令推出斬之。于是聚兩淮屯田戶民,并揚州降兵十五萬人,準備進兵洛陽;又令長史吳綱送子諸葛靚入吳為質求援,合兵誅討司馬昭。
此時東吳丞相孫峻病亡,從弟孫綝輔政。孫綝字子通,昭義中郎將孫靜曾孫、定武中郎將孫暠之孫、安民都尉孫綽之子,孫峻同祖從兄弟也。太平元年孫峻過世,朝廷任孫綝為侍中兼武衛將軍,領中外諸軍事,受命代理主持朝政。因孫峻專政已致東吳豪族不滿,故不愿其后又現皇親壟斷朝綱之事,諸將便以驃騎將軍呂據為首,聯名上書推薦滕胤為相。但孫綝奏請改命滕胤為大司馬,代已故大將呂岱鎮守武昌。呂據等大為不滿,于是率軍返至建業,與滕胤密謀推翻孫綝。孫綝遣從兄右將軍孫慮率曹魏叛將文欽、劉纂、唐咨敵之,又令滕胤出兵捉拿呂據。滕胤見狀,立刻擁兵自衛,上表宣稱孫綝叛亂,迫華融等人矯詔發兵,華融等因不從而被殺。不久呂據兵敗自盡,滕胤并不知情,談笑如常。孫綝剿滅呂據后回師殺了滕胤,滅滕胤、呂據三族。夏口鎮軍將軍孫壹乃呂據、滕胤妻兄,且其弟孫封又因參與滕胤密謀失敗自殺,孫綝于是遣鎮南將軍朱異偷襲孫壹,迫使孫壹率部曲千余口逃奔曹魏。此役之后,孫綝遷為大將軍,受封永寧侯。從兄孫慮助孫綝平定呂據,因待遇不厚不滿,又與將軍王惇共謀殺害孫綝。不料因事不密被孫綝發覺,殺掉王惇,孫慮被迫服藥自殺。
東吳權柄自此皆歸于孫綝。于是吳綱將諸葛靚領至石頭城,入拜孫綝道:“諸葛誕乃蜀漢諸葛武侯之族弟,向事魏國;今見司馬昭欺君罔上,欲興師討之,故特來歸降。誠恐無憑,專送親子諸葛靚為質,伏望發兵相助。”孫綝大喜,便命朱異為假節大都督,率領三萬人屯居安豐。大將全懌、全端為主將,于詮為合后,唐咨為先鋒,文欽為向導,起兵七萬,分三隊而進。吳綱回壽春報知諸葛誕,說東吳大將軍孫綝已發兵來,諸葛誕大喜,遂陳兵準備,準備迎接吳軍。此時魏國鎮南將軍王基剛剛到達,率領諸軍包圍壽春。還未形成包圍之勢,唐咨、文欽率吳兵已至,從城東北憑借山勢,率眾沖進城中,與諸葛誕合兵一處。
甘露二年六月,魏國大將軍司馬昭率領二十六萬大軍,逼勒天子曹髦親征,臨近淮河征討諸葛誕,前軍抵達項城。司馬昭屯兵于丘頭,傳下將令,派王基和安東將軍陳騫等四面合圍,將壽春城包圍兩重,開挖塹壕、修筑堡壘。又派監軍石苞、兗州刺史州泰等人,率精銳部隊為機動,以防吳軍進攻。文欽等幾次想沖出包圍,都被擊退。吳兵無不驚恐,文欽問計于諸葛誕,如何拒敵。諸葛誕卻絲毫不慌,哈哈大笑道:“諸公常居江南,不知壽春氣候。每年夏秋時節,此一帶數郡皆有大雨,以至淮河大漲,其水一直淹到壽春城下。今司馬昭在城下扎營,是固不待攻而自取其敗也。”吳軍聞此,方才心安。但上天不佑,今年可煞作怪,自司馬昭扎營開始,從夏至秋再至冬末,竟滴雨未下,壽春遭遇三十年未見之大旱。
相持半年有余,至次年正月,城中漸漸糧盡。諸葛誕、文欽、唐咨決定突圍,令軍匠制造進攻器械,連續五六天不分晝夜,強行從南面突圍。魏軍從高處用發石車發射石塊,以火箭燒毀進攻器具,箭石如雨,城內軍屢不得出,尸首遍野,鮮血流滿塹壕。諸葛誕出而復退,猶如困獸,無可奈何。只因城內斷糧,守軍紛紛出城投降,多達數萬之眾。文欽欲將淮北人全都驅趕出城,以便節省糧食,與吳國將士一起堅守。諸葛誕不欲放棄舊部,不納其諫,因此兩人產生隔閡。文欽因前番起事被諸葛誕出賣,本來就懷恨在心,今只因時勢所逼而相聚合,至此愈加互不相信。文欽見諸葛誕多謀少斷,乃發不滿之語,諸葛誕大怒,便殺文欽。其舊部遂趁夜越城降魏,并將兇信報于公子文鴦、文虎。當時二人在壽春外十里小城據守,聽說父親被殺,便欲率眾趕赴壽春報仇,但部下吳兵皆不聽命,且欲密謀殺其弟兄。
文鴦、文虎見不是頭,只好獨自逃出小城,投奔司馬昭。魏軍官兵一見文鴦來降,想起前番被他所殺甚眾,于是滿營大嘩,要求將其弟兄斬殺。司馬昭愛其勇猛,急下令道:“諸公且慢!若論文欽叛逆大罪,不容赦免,其子理應殺死。但文鴦、文虎因走投無路投降,目前壽春還未攻下,倘若殺之,則必堅城中官兵死守決心矣。”于是赦免文鴦、文虎,令其二人率領數百名騎兵,到城外巡回呼喊:“某乃文欽之子,文鴦、文虎是也。如今投魏,尚且不殺,爾等還怕何來?”城內守兵聞言,皆私下計議道:“文鴦乃司馬氏仇人,尚且重用,何況我等?”于是皆欲投降。諸葛誕聞之大怒,日夜親自來巡城,每以殺人立威。
再說曹魏兗州刺史州泰,率軍挺進安豐,派將于城外搦戰。吳將朱異恃勇出城交戰,因中州泰伏兵之計大敗,死傷二千余人。孫綝聞報大怒,親率大軍進屯鑊里,傳令朱異率領丁奉、黎斐等將,率五萬軍攻打曹魏。當時朱異屯于黎漿,遣將軍任度、張震等征募勇士六千人,在屯西六里處搭建浮橋夜渡淮河,準備修筑半月形營壘,又被曹魏監軍石苞及州泰發現,反將渡河吳軍擊破。朱異又造攻城武器車箱圍逼五木城,再次大敗而歸。與此同時,魏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五千,從小路奇襲吳軍屯放輜重之所都陸,焚毀朱異軍全部軍備糧草。
孫綝又再派兵三萬,令朱異與魏軍死戰,朱異見魏兵難勝,便不肯從命。孫綝大怒,使人持親筆手書,令朱異前往鑊里相見,商議行止。時陸遜之子柴桑督、奮威將軍陸抗在側,極力勸止朱異去見孫綝。朱異說道:“孫子通乃某之家人耳,當何所疑乎!”遂堅持前往。孫綝見到朱異,即令力士擒之于座中,按伏于階下。朱異大叫道:“我乃吳國忠臣,今有何罪遭擒?”孫綝不理,下令誅殺朱異,懸首轅門,眾將無不驚駭。孫綝殺了朱異,即令弟孫恩虛張聲勢,前往救援壽春,又喚全端之子全祎道:“若退不得魏兵,你父子休來見我!”發完號令,竟自引大軍退回建業去了。孫綝沒有拯救諸葛誕,卻將大將假節大都督朱異殺死,因此吳主孫亮連帶滿朝文武,無不憤恨。吳驃騎將軍朱績把守陸口,聞孫綝冤殺朱異大怒,于是修密書暗呈蜀漢大將軍姜維,請其制定吞并吳國計劃。姜維因心在伐魏而不在滅吳,即回書朱績,以善言解之。又派右將軍閻宇率五千兵到白帝城防守,一邊探聽朱績消息。
全祎引兵欲入壽春,見魏兵勢大,尋思進退無路,遂舉兵降魏。司馬昭大喜,加封全祎為偏將軍,又表奏文鴦、文虎為將軍,賜爵關內侯。全祎感司馬昭恩德,乃修書與父全端,打聽父、叔二人把守東門,即至東面射書入城。全懌得書,又見文鴦尚能封侯,遂與全端引數千人開門出降。壽春城中聽聞孫綝退兵,本來軍心不穩,此時又見吳將出降,更是全軍驚慌。諸葛誕在城中憂悶,謀士蔣班、焦彝進言:“城中糧少兵多,不能久守,可出城與魏兵決一死戰。”諸葛誕叫道:“我欲堅守,你要出戰,是懷二心耶!”大怒不從。是夜二更,蔣、焦二人逾城降魏,司馬昭皆重用之。因見城中軍心已變,遂下令四面一齊攻打。守將曾宣獻了北門,放魏兵入城。諸葛誕聞說魏兵入城,慌引麾下數百人自城中小路突出壽春,剛行至吊橋邊上,正撞著魏將胡奮,手起刀落,斬諸葛誕于馬下,隨從數百人皆被執縛。司馬昭進入壽春,命將諸葛誕老小盡皆梟首,滅其三族。武士將所擒諸葛誕部卒數百人縛至,司馬昭勸降,眾皆大叫:“愿與諸葛公同死,決不投降!”司馬昭叱令武士盡縛于城外,逐一斬殺,而對下一人道:“降者免死。”直殺至盡,終無一人降者。斬殺諸葛誕部從方畢,當天忽然天降暴雨,將城外魏軍大營全部淹沒。可嘆!天不從諸葛誕之愿,以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