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南征辰國
有夏七年一月初,晉國金吾將軍項旌率五萬晉軍攻破箕子朝鮮首都王險城。
朝鮮王‘子準’如喪家之犬般向東逃竄,最后在白茂高原沃沮人的聚集地落腳。
沃沮人也是箕子朝鮮的外族封臣之一,不過早在戰國燕昭王時,燕將秦開開邊東攻朝鮮,沃沮人便乘機脫離了箕子朝鮮的控制。
項旌率晉軍占領王險城后,先是遣使將戰況回報晉王項羽,駐軍王險城等候下一步詔命。
而后項旌命令所部晉軍,對王險城所在平壤平原上的居民進行了一番篩選,留下農夫、工匠和醫者,其余人等但凡高于車輪的男丁盡數斬殺。
時值天寒,天降大雪,紛飛的暴雪,極寒的氣溫使得馬訾水(鴨綠江)表面結冰,此時馬訾水天險已成通途。
冰天雪地的超低溫導致馬訾水(鴨綠江)南岸擋道的朝鮮封臣聯軍死傷枕藉,更多聯軍士卒因為缺乏有效的御寒手段,被凍掉了手指與耳朵。
與封臣聯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晉軍大營內毛衣充足而且有煤爐不斷加溫保暖,因此晉軍在這場雪災中安然無恙,順利度過。
雪災過去后,晉國洋京大將軍項莊趁機率軍踏冰渡過馬訾水,并且襲擊了擋道的封臣聯軍營地.箕子朝鮮封臣聯軍在低溫與晉軍的雙重夾擊下一觸即潰、四散逃亡。
晉國洋京軍、燕勝軍和平盧軍三軍順利渡過馬訾水(鴨綠江)后一路南下,占據了朝鮮灣沿岸的龍川平原、博川平原和安州平原。之后三軍來到王險城與項旌所率晉軍勝利會師。
與此同時,晉王項羽的詔命也隨同運糧的二千石大海舟來到了王險城。
晉王詔命:于朝鮮灣北部平原設立樂浪郡,郡守為晉陽大學首期榜眼陳迅,郡尉為晉陽軍校首期榜眼晏沅。
晉王詔命:設置博同軍駐守朝鮮灣北部平原,博同將軍為晉陽軍校八期榜首余松,副將為晉陽軍校二期榜眼裴涇。
晉王項羽扶持自己學生的意圖已經如此明顯,以至于大夏諸國有識之士皆對晉陽的兩所學校趨之若鶩,兩校入學難度自然水漲船高。
晉王詔命:洋京大將軍項莊率領八萬晉國大軍繼續南下,吞滅位于朝鮮半島南部的辰國。
辰國中人名韓人,是由三部大型方國聯盟組成的國度,國都在目支城(韓國金堤市),處于朝鮮半島最大的平原湖南平原之中。
辰國的三個方國聯盟,一為馬韓、二為辰韓、三為弁辰。
馬韓在西,有五十四方國,其北與晉國樂浪郡接壤,南至大海,辰韓在東,有十二方國,其北與箕子朝鮮接壤。弁辰在辰韓之南,亦有十二方國,其南至大海。
辰國有方國七十八國。大者萬余戶,小者千余家,各在山海間,地合方四千余里,東西以大海為界,皆古之辰國也。馬韓最大,共立其種為辰王,都目支城,盡王三韓之地。其諸方國王先祖皆是馬韓同族焉。
馬韓人知曉稼穡務農與桑蠶織帛。其地所產栗子個大如梨,有長尾雞,尾長五尺。馬韓人邑落雜居,亦無筑建城郭。居作土室,其形如墳冢,開戶在上。
馬韓其人不知跪拜,亦無長幼男女之禮。
馬韓人不以金寶錦帛為貴,不知騎乘牛馬,唯重珍珠,以珍珠連綴衣袍為飾,或又將珍珠懸于頸垂耳處。
其男不戴冠帽,露出發髻,布袍草履。其人壯勇,少年有筑土室出力者,則以繩捆綁身軀,以臂吊墜大木,左右皆歡呼為健。
常以五月春耕前祭祀天神,晝夜酒會,群聚歌舞,舞則數十人相隨,蹋地為節拍,十月秋收畢,亦復如此。
諸方國各以一人主祭天神,號為“天君”。又立神社,建大木以懸鈴鼓,事鬼神。
辰韓宿老自稱秦之逃亡人,避秦苦役,方遷徙至辰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辰韓人稱國為邦,稱弓為弧,稱賊為寇,稱行酒為行觴,相互稱呼為徒,故辰韓又名之為秦韓。
辰韓有屋室,以木制柵墻圍城,諸小別邑,各有渠帥首領。土地肥美,宜生五谷。知蠶桑,作縑布。乘駕牛馬。以禮嫁娶。行者讓路。
辰韓國產鐵,朝鮮、倭、馬韓并從與其貿易。凡諸貿易,辰韓皆出鐵為貨。其俗喜歌舞、飲酒、鼓瑟。
弁辰與辰韓雜居,城郭衣服皆同,語言風俗有異。其人形皆高大身長,其人發秀美,其衣服清潔。然而其國刑法嚴峻。
(馬韓之西,海島上有州胡國。其人短小,禿頭,衣韋衣,有上衣無下裳。好養牛豕。乘船往來,貨市韓中。)
辰國馬韓、辰韓和弁辰三部總計有十萬余戶,人口六十多萬。
有夏七年十二月,時值晉國金吾將軍項旌初圍朝鮮王都王險城,辰王‘瑤’便向辰國各地派遣使者,邀請辰國三部七十八位方國首領前來目支城商討如何應對北方箕子朝鮮與晉國的戰事。
辰國大會上諸方國首領七嘴八舌、雜亂不堪,大會討論許久也未曾得出什么結論。直至晉軍攻下王險城,屠盡朝鮮貴人武士之后,辰國諸方國首領方才同仇敵愾,同意合兵北上共抗晉軍。
如此辰國每戶出一兵,總共動員集結了十萬方國聯軍,在辰王‘瑤’的帶領下,浩浩蕩蕩綿延數里北上抗晉。
而八萬晉國大軍則在洋京大將軍項莊的率領下,沿著朝鮮灣一路南下,相繼占據了載寧江流域的載寧平原和禮成江下游的延白平原,隨著晉軍越往南行軍,天氣逐漸溫暖起來,不似北方一般冰天雪地。
晉軍最后南進至漢江平原與辰王瑤率領的辰國十萬方國聯軍相遇,晉辰兩軍皆非常謹慎的隔著漢江扎下營寨相互對峙。
晉軍自出征至今己有百日,已是強弩之末,成為疲軍。見士卒如此疲憊,晉國洋京大將軍項莊也不得不讓晉軍在漢江北岸休整恢復。
安頓好晉軍士卒后,項莊再與諸位晉國將軍都尉商議破敵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