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廣東的大學同學寫了篇日志《不在梅邊在柳邊》,還配了幾張她在現場觀看昆曲時拍的照片,一下子就勾起了我那段迷戀昆曲《牡丹亭》時的時光,手癢難耐,我也忍不住來說一下《牡丹亭》和昆曲。
說來慚愧,我雖在昆曲的發源地昆山生活多年,之前卻對昆曲并不感冒,而昆曲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也確實非常的沒落蕭索。
真正讓我對《牡丹亭》產生極大興趣想要一窺究竟的,還是在看了《紅樓夢》之后。
我記得書里至少有兩個地方提到了《牡丹亭》。
一出是元妃省親時點了四出折子戲,其中一出《離魂》,就是《牡丹亭》的一個片段,據脂硯齋的批語,《離魂》是伏黛玉之死。
另一個地方是黛玉和寶玉在桃花樹下共同看了《西廂記》之后,寶玉先被襲人拉走了,黛玉獨自回瀟湘館時,經過梨香院,里面的小戲子正在演練昆曲《牡丹亭》,黛玉聽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深閨自憐”等《牡丹亭》里的唱詞時,為唱詞的美驚得呆在那里。
而等我真正看了《牡丹亭》之后,才發現曹雪芹其實還有第三處寫到了《牡丹亭》,那就是薛小妹的十首懷古詩中,其中一首就是關于《牡丹亭》的,名字叫《梅花觀懷古》,內容是:
不在梅邊在柳邊,
個中誰拾畫嬋娟?
團圓莫憶春香到,
一別西風又一年。
說了這么多,到底《牡丹亭》講的是個什么樣的故事?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對這個戲名如雷貫日,而對戲的內容則所知了了。
那我就簡要地講一下這個故事:
杜甫的后代杜麗娘是一個”養在深閨人不知“的美女,自從學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后,開始擁有了少女情懷,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杜麗娘”游園驚夢”,游自家的后花園,不知不覺在一棵梅樹下睡著了,夢到一個手執柳枝的翩翩公子與她不期而遇,兩人于是”轉過這芍藥闌前,緊靠著湖山石邊”,來到牡丹亭,“把領扣松,衣帶寬,忍耐溫存一晌眠。”
杜麗娘夢醒之后,倍感失落,還想重溫舊夢,無奈故地重游,仍是好夢難再,于是相思成疾,日益憔悴。
趁春容還在時,畫了一副自畫像,提了一首小詩,其中有一句就是“不在梅邊在柳邊”。
杜麗娘猜測那個公子的名字里,肯定不是有“柳”字,就是有”梅“字,因為她是在梅樹下做的那個夢,而公子手上又拿著柳枝。
杜麗娘臨死的時候,叮囑她的丫鬟春香,在她死后,把那副畫藏在湖山石畔,又叮囑她的父母,一定把她埋在院子里的那棵梅樹下,這出戲就叫到《離魂》。
花開兩條,各表一枝。
話說柳宗元的后代柳公子,也和杜麗娘做了個一模一樣的春夢,于是他便改自己的名字為“柳夢梅”。
此人本來住在嶺南,因為得到夢的啟示,便到京城來趕考,正巧住在梅花觀,所謂的梅花觀,其實就是杜麗娘家的后花園,自從麗娘死后,她的父母為了方便給她做法事,便建起了這個道觀。
柳夢梅借宿于此的時候,正好杜麗娘的父母被派到別處護城去了。
無巧不成書嘛,自然的,柳夢梅不僅住進梅花觀,還在閑逛時得到了那副畫,這出戲就叫《拾畫》。
后面一出便是《叫畫》。
柳夢梅迷上了畫上的女子,沒事就對畫叫“姐姐”。
接著便是《幽媾》。杜麗娘的魂魄聽到了柳夢梅的呼喚,每晚來和柳夢梅幽會。
再然后,杜麗娘說出實情,讓柳夢梅去掘墓,于是,杜麗娘又重生了,最后的最后,當然是柳夢梅高中狀元兼有情人終成眷屬。
他們的愛情,經歷了夢里的第一世愛情,人鬼的第二世愛情,以及現實中的第三世愛情,所以是“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
說完了《牡丹亭》,該說說昆曲是怎么來表現這個劇情的了。
昆曲被人評價為具有“水墨山水畫”的意境,意思是說,它的舞臺道具是很少的,有大段的留白供你想象。
當杜麗娘唱“朝飛暮卷,云霞翠軒”,你要自己想象滿天紅霞的樣子;當她唱“雨絲風片,煙波畫船”,你也需自己勾畫煙雨蒙蒙,船兒在煙波浩渺的湖上若隱若現的模樣。
昆曲在表現你儂我儂時,不是像現在的電視電影一樣,寬衣解帶,讓人看得血脈噴張,而是兩個人互相甩動長長的水袖,你拉我的袖子一下,我纏你的袖子一下,用袖子的纏纏綿綿來表現人物的纏纏綿綿,非常的唯美浪漫,你根本不會心存雜念,而是深深陶醉在藝術的美感里。
昆曲《牡丹亭》,或者說特別是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看了之后,讓觀者評價最多的就是這個字“美”。
唱詞美、唱腔美、身段美、服裝美、故事美、音樂美…..
看完你會有一種強烈的感受:“這才是真正的藝術!”
據說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巡演之后,北大把《牡丹亭》抬到這樣的高度,他們把人分為兩種,一種是看過青春版《牡丹亭》的,一種是沒看過青春版《牡丹亭》的。
北大還開設了昆曲的選修課,很多現代的北大才子也扮演起了古代的才子柳夢梅。
青春版《牡丹亭》之后,昆曲迎來了它的復蘇之路,昆山有了自己的昆劇院,從小學就開設的昆曲班也如雨后春筍,我有幸看到了很多不同版本的杜麗娘和柳夢梅,神奇的是,常看常新,似乎永遠也看不厭聽不厭似的,這就是昆曲的神秘魔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