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腔與起源于浙江的海鹽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戈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于南戲系統。
昆山腔就是原始的昆劇,它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
如果從元末(14世紀中葉)算起,昆曲的歷史已經有六百多年了,當時主要流行于江蘇昆山一帶,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不久,在接見一個昆山的百歲老人周壽誼時就問他:“聽說昆山腔很不錯,你也會唱嗎?”
老人回答說:“會呀。”
說完了之后,便給朱元璋唱了幾句。
由此可見昆山腔在當地的流行程度之廣,涉及到的人的年齡范圍也很大。
到了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昆山腔的影響已經非同一般。
不僅流行區域從蘇州一帶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漸流散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歷末年流入BJ,在明代后期進入宮廷。
而且昆山腔也從最初的民間輕曲、小唱,發展成了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明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年)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昆腔進行改革,創造出聞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樂獲得了很大的發展。
昆曲有南昆北昆之分,流行于北方地區的稱為北昆,流行于江浙一帶的被稱為南昆。
昆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較大影響且被經常演出的劇目有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以及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折子戲,如《游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作品。
在明清兩代昆曲受歡迎的程度,非想象所能及,簡直是到了癡迷的程度。
康熙、乾隆南巡途中,每到蘇州必看昆劇,還選演員帶回BJ;外派的貴族高官都在家庭戲班,致使甘肅、云南、廣東等地也都有昆班演唱;甚至有些官僚犯法,充軍寧古塔(黑龍江境內),竟也會帶幾個演員去。
不僅宮廷、官府、士大夫迷戀昆劇,市民老百姓也同樣熱愛它。
清初傳奇作家袁于令夜間坐轎回家,經過一家大戶門口,聽見里面在唱《霸王夜宴》。
一個抬轎子的搖頭說:“這么好的月夜為什么不唱‘繡戶傳嬌語’,卻唱什么霸王!”
“繡戶傳嬌語”正是袁于令名作《西樓記》的唱詞。
且不說袁于令該有多么高興,單從一個轎夫能如此通曉昆曲唱詞,就可知昆劇在民間的流行程度。
昆劇在清朝末年、民國初期時期出現過衰落,尤其是國民黨統治時期,幾乎沒有一個專業劇團,只剩下一些民間力量。
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浙江昆劇團改編演出的《十五貫》,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昆劇才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