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希德不像一個成年人,倒像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他從不吝于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至于需求能否被滿足,不表達出來怎么知道呢?他在與成年人打交道時展現了過度依賴的特征,同時也展現了嬰兒般的狡黠,無畏,還有不被別人看法左右的精神。
他和他的導師相處得像朋友一樣,盡管導師給他的論文評分是D,這也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的友誼。嬰兒的眼里并沒有權威,因而他不會因為導師的身份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導師也欣賞他的坦率直白和勇于發問,盡管他很少勤奮努力。
我從沒見過瓦希德生氣。不像我,他從不會因為對別人提出要求而產生負罪感,因而也不怕別人拒絕,更不會在別人拒絕后生氣。他在提出要求的同時,也很寬容地給了別人拒絕的選項。是的,你可能會反問誰不是這樣呢?然而大部分人并不是這樣的。那些在收到拒絕之后產生負面情緒,跟你說:“你要知道,跟你開口我是萬不得已”或“跟你開口,我用盡了勇氣”或“我這么要面子的人都跟你開口了”的人們,甚至從此之后便鮮少與你往來的人們,其實并沒有給你同等于同意選項的拒絕選項,否則結局怎么會和你選擇同意差距那么大呢?我拒絕過瓦希德很多請求,但他從不會因為我的拒絕而改變對我的態度,這樣的品質是我沒有的,我希望我能在獨立自主,對自己的事情盡可能負責的同時,也能擁有這種品質。
他從不批評別人。想想你在批評別人的時候,你在扮演什么角色?像是法官,歷數別人的過錯,宣讀自己認為正確的觀念,以憤怒的情緒宣泄對別人的懲罰。可是“正確的觀念”經過檢驗了嗎?經過對方認可了嗎?說到底,無非是別人沒有按照你希望的方式行事,就被你武斷地判為過錯和罪過,可你希望的方式就一定是對的嗎?這里并不是說不要指出別人的錯誤,而是在談指出的方式,他會表達他的觀點,但從不會說:“你應該。。。“
他不批評別人,當然包括他的親人了,盡管他的父母強迫他訂婚,催他回家完婚。他跟父母交流的語氣,仍像是在哄孩子,盡管他經常表現得像個嗷嗷待哺的嬰兒。對父母的無理取鬧能夠做到心平氣和,這一點我是佩服的。我認為父母有錯的時候,就會直接指出,無論是觀念上的錯誤還是行為的錯誤,盡管我清楚我跟年邁的父母中間隔著太過漫長的歲月,對錯的觀念早已被腐蝕得面目全非,標準再難調和。我堅信的,真相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也并不如我堅信地那么有效。我這樣做,又有什么意義呢?徒增煩惱而已。父母期待的是,我能將對他們的愛置于對錯之上,盡管很難做到,但想來,愛有可能真的高于對錯,又有什么依據能夠證偽這一條呢?
這就是瓦希德,不成熟,卻又能給自認成熟的人些許啟發。

索菲Soph
好奇心是人的本能,具有強大的驅動力。我們喜歡看小說,因為小說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我們對迥然不同的其他生命個體的好奇。我完全理解這種好奇心,也愿意分享給你。你期待從這本小說里讀到什么?可以留言告訴我哦!說不定我就真的告訴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