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最終還是消失了,連寧夏腦中對她的記憶都在開始消退。
宇說,它幫忙封存了一些。
不過就在她消失后,他也開始變得透明起來。
那具仿生人,就像早在被安排中,派上了用場。
能改命嗎?
寧夏不知道,他史知道,他現在他意識被困在一具金屬外殼包裹的“芯片”中。
是芯片吧!他自己都不是很清楚。
只是一時間在運動的時候有點不習慣,仿生肢的指今在數據的傳達中似乎沒有神經指今快速。
當然,也就幾微秒的差距,習慣一下動作,比如在瞇眼與咧嘴時,感覺上還是很自然的,只有少了一種叫感情的東西。
或許是寧夏還沒有徹底習慣吧!
“宇,你說我這般活著是不是很沒有尊嚴?”寧夏有些苦惱的道。
“要個錘錘尊嚴,你看我,本體都忘了是什么了,對你來說就是不存在的,生命最基礎的形態(tài)都沒有,你跟我說活著沒尊嚴?換個角度想想,就你普通人的肉身,根本無法實現不朽,你現在這具身體就可以。仿生人也是人,你現在這種生命形態(tài)的改變,理論上來說是種進化,脫離了原始的血肉的,在各種精密材料與機械的組裝下,就算壞了,換個零件就好了。”宇分析解釋道。
“去哪里換?”寧夏問了一個很直觀的問題。
這仿生人還是別人送給他的,那人他還不熟。
星河帝國,一個對他而言貌似很遙遠的地方。
宇頓了一下,然后一扇時空之門打開。
……
無數的垃圾堆積成山,數不清的爬蟲來來往往的在垃圾堆中翻著東西。
“能量補充完成。開啟自我修復模式。”
寧夏的意識體,再次轉嫁到那件破爛仿生人身上。
他的野視卻在轉嫁后開啟第三人稱。
只見身上的精神觸角收回,能量開始傳送至身體的每一個部位。
一根煙的功夫,寧夏就看到原本折斷的脖子上的金屬開始生長,銜接,嗞嗞的小火花在肉眼可見的程度上岀現。
而一群肉眼不可見的納米小機器人,在接受到腦域中傳達過來的指令后,便開始了它們的行動。
修補,清理壞死不能啟動的同伴,同時回爐重造。
似乎只要有能量在,它們便能將能量改造成這具身體所需要的材料成份。
等脖子銜接成功,焊接收尾,檢測完強度,貼上合格的印記,它們又開始奔赴向下一個需要修復的地方。
寧夏確認自己脖子能動了,抬頭望天。
鉛灰色的烏云籠罩在這個星球的上空,其上一直有電弧在閃爍。
可一直在閃著,寧夏抬頭看了二個多小時,卻還是一滴雨都沒落下來。
“什么情況?”
“開啟檢測……磁云蟲群,無害。”
“哦,原來是一群蟲啊!”
寧夏喃喃了一句。
這時候,他身體的各大關節(jié)也修復完必。
數據線卻還在構建聯通中……瞧這情況一時半會,也搞不定。
于是他再見打開空間之門回去了。
……
時間點,來到了2021年。
看著日期,寧夏去了一趟那個售樓部,他開始有點心疼自己,這會兒在她身上,還無知無覺,對未來報有警惕,以為自己能改變。
事實卻是任由如何努力依然會回到這個點,以后會怎么樣,最好還是不去看劇本了。
對未來報有一絲期望,也許會很好的。
而去了售樓部后,他就隨便找了一個酒店住下了,明天他會在這里醒來一次,所以第二天,他一直待在那顆被蟲云覆蓋的星球。
身體的各項指標開始正常,仿生皮膚開始在身體表面搭建。
幾次因為缺少能量停工,但寧夏能走動了,在垃圾堆中找了幾個次級能量場,還跟爬蟲們搶了一塊稀有金屬。
隨后硬是被爬蟲們圍堵了大半個垃圾場。
但在第二天,也就是這個星球自轉一圈后,天空上一艘遮天蔽日的大船在往這顆星球上傾倒垃圾時,那群瘋了的爬蟲才沒有繼續(xù)追寧夏,都一轟而上的去刨新來的垃圾了。
寧夏看著,其實也想去刨一下的,主要在還是這些垃圾中有大部分都像是戰(zhàn)爭殘骸,一些高科技產物。
不過,既然是垃圾,可回收利用的肯定少之又少,或者回收價值太低。
而這顆星球,也并不像地球的環(huán)境,沒有微生物存活的跡象,也沒有例如蒼蠅一般的存在。
只有機械爬蟲,它們會在垃圾堆中尋找可供它們生存的“銅油”,一種生活廢棄物。
還有高能量合成物,原始礦物,稀有金屬。
寧夏觀察了幾天,這些機械爬蟲的“智商”都不低,有它們自己的社會語言,文明,有族群之分,偶爾也會互相打架,爭搶食物。
而它們的繁衍更是有趣,兩只爬蟲頭對頭溶合在一起,然后變成一攤金屬液體,液體會在不久后分裂成幾攤,新的爬蟲就岀現了,幼年期是一團,像是蟲卵,后面進化岀四肢,有嘴巴可以進食。
甚至有時候,它們還會成團的舉辦娛樂活動。
就是撿起拱起地上的垃圾去挑釁天上的蟲云。
而這樣的活動的結果就是有許多的爬蟲會被電到地上抽搐,可它們依然會樂此不疲。
寧夏醒后不久,它們也意識到了有這么一個除了蟲云外,另一個種族岀現了。
有的地方的爬蟲開始好客,試圖跟寧夏交流,傳達的精神波動,經過翻譯,寧夏聽懂了,寧夏也會通過翻譯向它們表達善意。
但有些爬蟲不講道理,見到寧夏就開始攻擊。
有能量武器,小戰(zhàn)機,還能組成比寧夏還高的“巨型裝甲”。
寧夏不怕,噬魂決一用,能量抽空,沒了動力的“巨型裝甲”自然被寧夏收為己用,成了戰(zhàn)利品。
雖然拿了他不能操控,但做為模型還是很帥氣的。
純金屬的風格,每個零件都是精細無比。
拆卸組裝,比他以前買的高達模型帶感多了。
并且經過描述,數據結構分析,動力驅動模擬,如果材料允許,建一個更大的裝甲也是可以的。
只是材料一直是制約科學發(fā)展的攔路虎。
不過似乎這個垃圾堆中的材料,貌似什么都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