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考前復習
冉春沒有向蘇瀟瀟解釋自己圈子關系的必要,因為這對于蘇瀟瀟并不重要。
而冉春特意給杜夢會道別,也無非是出于杜夢會主動打招呼的禮貌回饋,當然還有杜夢會送的禮品和請的奶茶,冉春都不應該做出不合乎情理的行為。
所以冉春該放下對這些細節的過重關注,好好思考出路。
冉春一想到出路,竟然發現這這兩日的心情出奇不錯,至少在別人看來是很陽光的。
但兩年多的經驗告訴冉春,不能盲目樂觀,既然吳雪心有所屬并沒有回頭的打算,自己便應該絕了回頭的念想,免得哪次突然聽到吳雪的消息時,情緒再次失去控制。
冉春去二樓宿舍樓下的美食城提了烤肉拌飯,坐在宿舍的風扇前吃過,早些休息。
一睡一醒,一醒一睡,時間就來到了下一月。
七月來臨,離校的日子越來越近,差生擔心掛科的壓力變大,優生搶奪獎學金名額的決心也越來越強。
冉春考前焦慮癥犯了,每天晚上睡得特別不踏實,可一直沒有翻書,心很難靜下來,索性打起了游戲。
孔永強和馬明經常一起去學校復習,也不會主動喊上冉春。一來是近兩年的考試,冉春都沒有復習的習慣;二來是每次冉春認真復習時,干擾性因素太多。
乖巧的小姐姐抱著復習的資料,在學校教學樓的走廊樓梯臺階上,埋頭苦讀。
有人大清早在床上就開啟了碎碎念,小聲默記的嗡嗡聲把思緒帶到了高中苦讀記憶的回憶里,心煩且逃避,睡意全無。
有人打印了很多的套題,按照高考備戰前的夯實攻克。
有人聽到別人認真復習,心里的情緒就不對勁了,在別人復習時吵吵著打游戲,然后打開了視頻直播。
有人鐵了心裸考,只為諷刺臨時抱佛腳的假象。
也有人透露打聽到的答案并且兜售,就比如英語考試結束后文學院某專業的學生就直言自己5毛錢買到的答案全對上了。
大學的考試并不嚴格,大可不必驚慌到作弊的地步。
剛讀大一的冉春,不清楚大學英語的考法,以為跟高考一樣,是沒有復習范圍的,所以第一次考試直接被掛掉,掏了重修費才學乖,第二次就認真起來了,后來才知道大學英語考試呀,大半的題目都是從課本的練習題里找,英語翻譯和作文更是課本后面的選題,按照范圍復習的話,只需要背五篇翻譯,就一定可以拿到滿十分,而30分的聽力部分,一直是聽力課本最后兩套題中之一,這對于參加過高考的學生而言,就是送分。
專業課程的微信群聊里。
“考試救救孩子吧”
“內容太多了”
“忍不住了,哇~”
“老師,我們被計算題難得睡不著”
……
各種各樣的表情包和求救信號發出,老師最后回了一句。
“知道了,好好復習。”
老師是校級管理層的領導,給出的答復頗具身份象征。
平日里和老師互動較多的女同學便震驚撒嬌著。
過了好一會兒,群聊里消息已經很多了。
“我們愁的睡不著啊”
“老師我們頭禿了”
“不知道咋整”
甚至有同學直接@了老師,問出的哪里的題。
“老師你剛才看到了嗎”
“五百頁的書不好復習呀”
注重分數高低的人此時把自己假裝成學習最差的人,把困難和勤奮整得挺像那么一回事兒。
老師隔了很久后才回了兩字。
“理解”
然后同學們趕緊趁熱打鐵,
“所以老師救救我們吧”
“所以可憐一下你可憐的小朋友吧”
“對呀,老師給點提示吧”
“說個底線吧”
“發點題吧”
老師越是不理,說的內容越直白。
“老師您覺得這門課我們要著重掌握哪些內容[狗頭表情]”
“老師,我們不用你畫重點,說一下哪幾章的內容是本門課的重中之重就可以了。否則我們一學期學完都沒抓住重點。”
“對!!!”
“+1”
“對!!!”
“可能屏蔽群聊了[微笑]”
在此之前,各種哭泣的,委屈的表情包層出不窮。
“知道了”
老師又回復了一句。
大學的學習和檢測就如同一個笑話一樣上演著,老師之前不是認真的復習,而是在老師愛答不理的群聊里對老師一波道德綁架。
其中最有意思的表情包是這樣的:
圖中有一同學站在學校第三教學樓的樓頂正給老師打電話,說:“喂,老師嗎?我現在在三教樓頂,我真的復習不完了,這里風好大,我好害怕。”
下一圖便接了老師的答復。說:“喂,同學。你跳吧,學校有能力把這事壓下去。”
這樣的消息一直從考前一周持續到了考試前一晚。
一直到考試之后,老師也沒在群里說過一句話,但同學們都考過了。
越是活躍的人,群聊里說得越多,自卑和穩重之人絕不輕易冒泡。
情商低的同學甚至@了老師之后,直接說別的老師都畫了范圍,你怎么能不畫?
大學的改革,似乎并沒有那么簡單。
大學里一個大學生是否優秀出眾有一套非常完美的績效考核標準。不僅有衡量的指標,還有計算衡量的分數。
上課積極回答和平日參加學院活動的人一定可以拿到較高的學分績點,這便是評判獎學金的根據。
沉默和孤獨的人,永遠沒有存在感,也永遠沒有高的成績。盡管你上課認真聽講,并且學富五車,但只要不表現給老師看,就不算認真聽講,即使你私底下的生活復雜有趣,情趣高雅,只要沒有為學校和學校服務,就不算你社會實踐的成績。
也正是這樣,冉春對這座學校沒有一絲好感。
冉春家因為冉父曾經患過癌癥,被認定為精準扶貧的特困戶,而事實是冉父患病后確實花了很大一筆錢。
但就是冉春這樣的特困戶,沒有收到這個學校的一分錢。
大一時因為冉春英語掛科失去了獲得助學金的資格,大二時因為冉春大一有過夜不歸宿的通報批評同樣失去了獲得助學金的資格,即便是今年疫情防控給特困戶給的專項補助,也因為冉春的通報批評失去了,所以冉春不奢望不勞而獲的收入,哪怕是今時今日的冉春繼續吸食著父母的血汗錢,也完全沒有必要對這所學校感恩戴德。
因為,分數是自己考的,被錄取也是理所當然。因為沒有助學金而討厭一個學校也未免格局過小。
在過去的兩年里,曾被強制要求參加大合唱,原因竟然是為了給學院爭光。這剝奪了學院一百多名學生中午按時進餐的權利,還在訓練的過程中被學分和畢業證要挾著。
“你可以不唱,但你畢業后要寫學院方的評語時別來找我。”
這就是蛇打七寸,被拿住了命門。
四年的時光在這,為了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人們也會對這個地方給于厚望和感恩。就像習慣了牢獄生活的囚犯,當暴力變得合理時,不被人揍就會被感恩。
當把剝奪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的理由變得合理時,獲得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后會感到慶幸并感恩是很正常不過的心理,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學校只需要強調你的畢業證隨時拿不到和畢業證的重要性,當所有的人都強化畢業證的重要性是,甚至同多少年來的付出相提并論時,失去這種資格便會使人痛不欲生,甚至用死亡結束這種付出代價卻得不到的失落感。
而平日在學校里,除了強化人們適應這個世界所需的技能和失去這種技能和資格的代價外,更多的是干預他人如何變得功利和現實,如何獲得體面舒適的工作。
人生不是體驗舒適和享受奢華,就連奢華帶給你的快樂,也都是他人精心營造的氛圍,這個世界遠比人們想象的復雜。
沒有方向,人們就沒有行動的動力,人們清楚早日就業的優缺點,也知道考研深造的優缺點,把所有事物都一分為二,就是為了讓人們選擇時多一些迷糊。
也正是冉春清楚地知道目前所處的境況,才一直在巨大的選擇前猶豫不決,沒有方向,終日渾渾噩噩,把所有的事情推給了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