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第一個,便有了第二個,開業第一天,播州商局門前一天到晚不說絡繹不絕,但還是有不少人,有些人即便不買,也跑到這家華麗店鋪前湊湊熱鬧。
“總共賣出去了一百來匹布,湊合吧。”深夜,老胡打著算盤喃喃道。
第二天,商鋪生意比第一天好。
第三天,生意好過第二天。
第四天,除了買布的老百姓,商局內堂的客房來了第一個商人。
這名商人叫沈熙,襄陽布商,這次路過武昌,聽說武昌城中新開了一家奇怪的布店,出于職業敏感性,便打算前去看看。
走到內堂,主賓分別入座寒暄,沈熙環顧四周,暗嘆這家商鋪果然不凡,只是最終看向客堂正中一幅畫時,沈熙面露疑惑。
這幅巨大的掛畫,畫的是北宋楊家將征戰場景,左右分別有兩道墨書“楊門虎將,碧血千秋”,隱隱透著一絲肅殺之氣。沈熙暗想客堂為何掛這種畫,卻因是客人,不便問詢。
似乎看出了沈熙的疑惑,胡萬笑瞇瞇地問道:“這幅畫與風景不搭,想必沈掌柜也有些好奇吧,不過沈掌柜可知其中緣由?”
“愿聞其詳。”
“我家商鋪名為播州商局,顧名思義呢,是播州的產業,而我,便是播州楊府大管家。”胡萬端起青花瓷杯潤了潤口,講道。
“我家大人乃楊家忠烈之后,老大人自唐朝前往瘴癘之地平定叛亂,安疆定土,大宋景佑年間,楊老令公六子延昭的長子楊充廣奉旨巡查,途徑播州,因為同為楊姓,便與當時老主人楊昭敘譜,方知同為越公房楊氏之后。因楊昭無子,充廣便將其長子貴遷過繼給楊昭為子。因此,我家也是楊老令公之后。”
“之所以將這幅畫掛在這里,是將軍特地吩咐的,意在告知往來客商,我等是身為楊家將后人,忠烈之后,不會自墮名聲,必講信義,公平對待各路客商。”
沈熙聞言,默默點頭。
“既然剛才已經談妥,那我們正式簽約吧,第一批貨等會我派人帶你去碼頭倉庫去領,隨后每月一千匹,十五號提貨。”
“一匹布,一兩二錢,這個價格你在湖廣找不到第二家了,我家棉布如何,想必掌柜也見識了。”胡萬不愧是老謀深算,既稍微抬了抬價格,卻讓對方覺得占盡便宜。
當然,這和湖廣地區棉布價格稍高有關。
沈熙連忙答應,這筆生意已經讓他心里樂翻天了,只恨自己實力有限,太多的貨也吃不下。
胡萬親自將他送出商鋪大門,說道:“從此以后,你便是我播州客人,歡迎隨時前往播州。”
時間飛逝,開業第十天,商鋪每日銷售的棉布已經穩定在每天200匹,又有七八個中小客商,胡萬只得告知僅接受預定,現貨下月來來。
同時,商鋪又定下一個規矩,零售布匹僅論匹賣,每匹一兩四錢,不再零售。
接到飛鴿傳書,播州城里的楊家父子已經樂開了花。
自第一艘船回歸之日,宣慰司便將“殖產興業”這四個字作為第一要務,這四個字是楊可棟在一次晚宴上閑談提起的,卻被楊應龍記在心里。隨后,楊朝棟以宣慰使、驃騎將軍的名義頒發官方政令,令播州境內大小官吏,以殖產興業為第一目標,新建實業部,命楊可棟為實業總管,制定詳細興業章程。
實業總管,這個聽起來名字聽起來似乎有些奇怪,不過名字是楊可棟自己定的,這也是他除了在朝鮮領軍臨時擔任的播州總兵這個軍職外,第一個官方的身份,盡管這個身份并未經過大明朝廷冊封。
雖然播州有些類似于家族企業,楊可棟雖為次子,卻也權勢極高,但沒有官方身份,有些名不正言不順。
實業部權勢極大,可協調各方資源,由楊可棟統領,直屬于老宣慰使楊應龍手下。而實業部成立的第一件事,便是制定了類似法律文書一樣的東西——《播州殖產興業章程》。
章程規定,播州第一要務是發展紡織業,在全州境內,大小河流由官府出資,仿照播州織造局舊例,修建水力工廠,鼓勵全州婦女進廠做工;海龍屯勞役裁撤三分之二,所裁撤勞役轉向工廠建設,完畢后各自回家;以原有技工為基礎,繼續征召木匠鐵匠,以此組建播州機器局,專門從事織機生產;征召租賃大中型民船,擴大船廠,繼續生產各類船舶;從軍中抽調健兒成立興業衛隊,保衛廠房,阻止泄密,嚴懲叛徒等。
之所以出臺這些措施,主要是因為湖廣各地商鋪生意太好了,近乎供不應求,大宗商品,甚至都預定到三個月以后了。
這時候,運貨船舶也不再組成大型船隊出行了,而是盡可能提高效率,一但完成卸貨裝貨馬上出港,根據各地供需情況配送,而且船也不限于官船,常常雇用私人船只。
看著滾滾而來的銀子,楊可棟暗自感嘆:“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感覺真好。”
有了銀子的支持,很快,播州轄區各個河流沿岸,都成了熱火朝天的大工地。此時已經不是小打小鬧,一座座水力工廠被建起來,廠房地面以水泥抹地,以此抵御潮濕;一架架水力織布機紡紗機被安裝到廠房內,圍墻,宿舍,伙房等配套設施也逐漸建設起來。
工廠建設帶動了水泥廠的發展,因為楊可棟規定必須照價購買,水泥廠產能也擴大了許多,建了幾個分廠。
第一批女工在此前的十幾個大中小型工廠已做工近半年,這半年來,口耳相傳,做工的好處已經盡人皆知,畢竟,本來只在家織布做飯的婦女,一人一天便能掙城里一個轎夫之類壯勞力的收入,而且包吃包住,隔段時間還偶有棉布賞賜。
要知道,在當時,農民唯一的收入就是每年種了糧食,留足自己吃的之后賣掉換錢,而由于需要繳納賦稅,賣糧食時很容易遭到黑心商人壓價,至于肉食,就吃的更少了,普通農民一年到頭養只豬,過年時才能吃上肉,剩下的肉或賣或做臘肉,支撐下一年的葷腥。光景好的人家,還喂著幾只母雞,當然是為了下蛋吃的,還有人也喂一兩只羊,不過一年吃肉的次數也寥寥無幾,至于牛,就更不用說了,牛是用來耕地的,私自宰牛可是要挨板子蹲大牢的。
因此,當得知工廠待遇后,附近村子的老百姓都極為眼紅,這次機會來了,于是紛紛報名,生怕自己選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