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就是要補上制造業的歷史欠賬,不僅僅是制造資產方面的欠賬,更重要的是制造思想認識的欠賬,兩個方面都要做工作,都不容易!”李瞻海斬釘截鐵地說。
老項和老波都點了點頭。
這時,李瞻海轉過頭,看著云棲說:“云棲,你來說說這家公司的小勢。”
云棲一愣,他參加項目這么長時間,很少發表意見,突然被李瞻海一說,有些發愣。
“老波已經把經濟大勢很詳細地闡述了,大家也都對這家企業的主要干部進行了訪談,對企業的重要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理出一個大概的發展脈絡和現狀了。你試試吧。”李瞻海繼續鼓勵云棲。
云棲聽了這話,覺得自己在項目組時間也很久了,也該發揮點作用了。
他想了一想,簡單理了理思路,然后說:“這家企業的發展脈絡是這樣的:在全球產業鏈大轉移的大背景下,吳總屬于先知先覺的一群人,抓住全球產業鏈轉移的契機,利用本地的勞動力優勢、資源優勢組織生產,獲得了第一桶金;然后,在周斌總這樣的國際銷售人才的幫助下,提升銷售層次,擴大銷售規模,獲得了第二桶金。”
李瞻海很滿意地點了點頭,他對于云棲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能梳理出這樣的思路很滿意。
“但是,吳總的公司也出現了短板。第一塊短板就是生產制造,歷史欠賬太多,基礎設備的投入嚴重不足,雖然努力從5S、ISO質量體系、品質改善等方面著手改進,但是治標不治本;第二塊短板就是核心競爭力不足,缺少核心技術,沒有品牌,很容易被復制,以至于市場受到同行的嚴重擠壓,銷售價格急劇下滑,利潤迅速降低,整個企業岌岌可危。”
老波和老項都點了點頭。
李瞻海笑著說:“小勢講的不錯!以你的看法,這家制造業企業該怎么戰略變革?”
“從短期來講,進行生產設備的不足投入,完善制造系統,補齊歷史欠賬,”云棲來不及細想,說:“從長遠來說,進行品牌建設,進行技術開發,形成自身核心競爭力,保持獨特競爭優勢,提高利潤。”
李瞻海點點頭,又問:“現在市場競爭這么厲害,利潤率這么低,企業再投入這么大資金,進行生產系統的大改造,你覺得可能性有多大?”
聽到李瞻海的這個問題,云棲一下子愣住了。
“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云棲含含糊糊地說,“從邏輯上說,需要進行徹底的生產系統改造,以支撐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從具體的實際來說……”
說到這里,云棲不知道該說什么,他不知道吳總會不會真的下決心去做這么大的生產改造投入。
李瞻海并不是來看云棲的笑話的,他接過話,說:“是的!這就是現在的困境!制造企業要戰略變革,進行巨額的生產制造系統的徹底改造,但是市場競爭極其激烈,利潤率極低,這個外部環境怎么辦?”
老波、老項和云棲都看著李瞻海。
“水這么淺,船這么大,怎么過去?難道就這么困在這里?”李瞻海說。
老波、老項和云棲都陷入了思考。
“從大勢的角度來說,產業升級;從小勢的角度來說,企業升級。”老波小心地說。
李瞻海點點頭,然后繼續了安排:“大勢,產業升級,老波負責;小勢,企業升級,老項負責,云棲輔助。”
大家都點了點頭。雖然大家都點了點頭,但是大家都知道在這樣險惡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下,實現產業升級和企業升級將會多么不容易。
在云棲看來,就仿佛是一艘并不牢固的大船本來是行駛在大海上,突然發現海水快速退潮,自己只是行走在淺水里,而這時已經起風了,巨大的風在使勁搖晃著桅桿,似乎要把這艘并不牢固、拼湊出來的船吹倒,吹散。
極速吹過的巨大風聲,船的部件搖晃、碰撞的聲音已經很緊急,扣人心弦!
他也在擔心:這艘并不牢固的大船,未來怎么樣?
大的戰略變革思路雖然定下來了,但是實施落地的難度還是很大。為了更加穩妥,李瞻海又安排老項與生產系統的制造專家高工再交流一下,老波與研發部柴大途再交流一下,云棲再與人力資源部蔡經理交流一下。
生產系統的制造專家高工來自于世界五百強,與同樣是制造專家的老項一交流就有很多共同語言。
這位制造專家高工對于吳總企業的制造能力不太看好,說:“這其實不是制造系統,就是訂單生產線,制造能力、計劃能力、維護能力都很弱。”
“產成品合格率訂得太高,原材料的質量又支撐不了,設備更新不夠,光靠5S、品質改善解決不了深層次問題。”制造專家高工表示了自己的無奈。
老項也把顧問組的意見說了,制造專家高工很認同。
當老項說到產業升級的時候,制造專家高工沉默了一會,然后說:“如果能實現產業升級,當然是好事。但是,企業目前的經營狀態不太好,歷史欠賬又多,不知道能不能撐起來?”
老項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
兩位制造專家又聊了些其他各自感興趣的話題,就結束這次的交流。
老波、云棲與研發部柴大途的交流并不順暢。
柴大途到企業的時間并不長,在企業里的話語權不大,不太受重視;柴大途本身又是從事研發工作,跟技術打交道,本身就不太愛交流,因此,他與老波、云棲的交流時斷時續。
這家企業的研發主要是仿制和按客戶的訂單開發,算是比較初級的。
對于仿制,柴大途打心眼里就不愿意,既有知識產權糾紛,又傷了自己開發人員的自尊心,但是老板和銷售部門堅持,不得不違心做;按照客戶的訂單開發,就是把材料、結構的定制,控制質量和成本,也沒有太多技術含量。
即使是仿制和按照客戶訂單開發,還有與生產部門無數扯皮的事情發生,材料性能問題、結構的加工問題、生產的工藝問題……
柴大途自嘲說:“我?也算是半個生產部經理了,所有生產的事,我們都要懂,生產出現任何問題,都會過來問我。研發呢?我最多也就半個腦袋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