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楊大明奶奶:卓英子
爸爸:楊力強媽媽:王鳳仙
小姑:楊秀蘭姐姐:楊一慧
堂妹:楊靖蕓堂妹:楊靖玥
我:楊一榮
微風徐徐,林木叢深,田間一片綠油油的朝氣。
蛙聲,蠶聲,風聲,雨聲,互不叨擾的迎來了暑假的鈴聲。
坐在田埂上薅起一顆青草放在嘴里咀嚼,不苦,不咸,不甜,不淡。
“爸爸,爺爺年輕時候是做什么的”
“就一直種地嗎?”
父親抬頭望著我,沒有急著回答,朝我走來,坐在我旁邊的田埂,估計也是有些累了,從兜里掏出一支煙點上,黃果樹牌香煙,兩元一包,深深的吸上一口道:
“他呀,沒正經干過什么農活”
“生產隊吃大鍋飯時候,你爺爺就負責干,放水淹田,嗮谷子,一些不太費力的活”
“曬谷子的時候還會把谷子放在口袋偷回來給你祖奶奶吃”
父親似乎回想起一些好玩的事,笑容滿面。
“那時候可真難呀”
父親有些感慨…
“你爺爺和你祖奶奶身體都不好常年藥罐不離身,家里的火爐一天沒有閑著的時候,除了做飯外就是熬藥了,熬完你祖奶奶的,就熬你爺爺的,家里一年四季都是中醫味”
“那時候沒有糧食,只能吃土豆和番薯”
我插嘴道:“土豆挺好吃的呀,番薯也不錯甜甜的”
“好吃?”
“那要是天天吃呢?”
不等我回答父親繼續說道:
“天天頓頓都是土豆,沒有一點葷腥,現在的土豆都是用油炒的當然香了,那時候都是水煮,那味道”
父親抽了口煙,嘆了口長氣。
“不過你姑和你祖奶奶倒是沒怎么吃這些”
“那她們吃什么”
“你爺爺雖然不能干體力活,但他有一門手藝”
“什么手藝”
“做香,蠟,紙,燭”
“上墳用的那個?”
“嗯,上墳掃墓,求神拜佛都用得上”
“做香,蠟,紙,燭賺錢嗎?”
“賺錢?賺個屁錢”
“那時候,這些都屬于封建迷信,被人知道要坐牢的”
“那爺爺還敢做?”
“沒辦法,偷著做唄,你祖奶奶,爺爺每天都要吃藥,那時候飯都吃不飽,那里還有錢抓藥,你小姑小時候還挺嬌氣,土豆吃多了會吐,非要吃大米飯才行,你爺爺沒有辦法,只能挺而走險了。”
“可是,哪些年大家日子都不好過,實際上也賺不了幾個錢,除了你爺爺和祖奶奶的藥錢以外,每天煮土豆時候還要在上面蒸上一碗米飯,你祖奶奶和小姑一人分半碗。”
“像你們現在,在怎么差每天大米飯也是管飽的,我們小時候那日子”
父親不由的嘆了口氣…
“你爺爺孝順,一輩子對你祖奶奶都是言聽計從,所以選墓地時,我和你二叔特意把他葬在你祖奶奶旁邊。”
“不知道他滿不滿意”
說到這里爸爸眼中亦有些淚意,申個懶腰,下田繼續干活,這次他走到田中位置,有些遠了,卻依稀能看見父親后背蠕動,有些顫抖,眼淚控制不住了往下流,他不會當著他兒子面哭,可我知道,他想我爺爺了。
爺爺的葬禮不算隆重,沙木棺材,青石墓碑,七天七夜的道場,也是父親和二叔能做到的極限了。
從六年前父親腿摔斷到現在,父親一直在家種地,銀行借款的利息,家中的生活開支,親戚朋友間的隨禮往來,我們姐弟的學習費用都壓這個有點瘸腿的男人肩上,爺爺的離去精神上的打擊是能被時間磨平的,可經濟上壓力,把這個本有點駝背,一瘸一拐的男人腰桿壓得更低。
母親娘家上門要賬時的趾高氣昂讓這個男人失去年輕時銳氣,唯唯諾諾小心翼翼的陪笑臉。
老天爺絕對是欺軟怕硬,狗娘養的壞胚子,這個男人一生不得罪人,對每個人都是和顏悅色,不生害人之心,不做害人之事,對家人他上孝父母,下教子女,對朋友也是能幫就幫,哪怕路過的乞丐他也不曾嫌過,每每給完吃的還會遞上一根香煙,就這樣一個人,他不該承受這些。
三個月后…
爺爺去世三個月后,度過了暑假,沒有爺爺帶著我上街買山楂的暑假,迎來了開學。
和妹妹們結伴回家,姐姐已經上初中和我們不在一起上學,到家時姐姐已經在門口坐在院子里木凳上,大門禁閉,一般這時候媽媽都在家開始張羅飯菜了,今天咋連門都是關上的更奇怪的是二嬸也不在家,我好奇道:“媽媽去哪兒了”,姐姐也不知道,也是剛剛才到。等了幾分鐘后七嬸從圍墻外往里看,見我們在院里說道:
“來我家里,你奶奶病了,你們大人送你奶奶去醫院了,你七叔也去了”
“我奶奶怎么了?七嬸,”姐姐有些焦急。
“不知道呀,就是肚子疼,頭上一直冒汗”
“我們要去醫院看奶奶”靖蕓拔腿要往醫院走
“別去了,你爸爸交代,你們回來先來我家,一會你爸爸就回來了,別擔心,沒事的,你們去也做不了什么,反而添亂”
“不,我就要去”靖蕓有些賭氣道,做勢要走。
“聽七嬸的吧”姐姐拉住靖蕓
“我們去也做不了什么,先到七嬸家把作業做了”
在七嬸家一等就是三個小時,中途七嬸給我們做了飯菜,庭風哥,庭鳳姐回來以后,六個小孩在一起嘻嘻鬧鬧吃了晚飯。
晚上八點左右,爸爸媽媽,二叔二嬸回來了,面色凝重。
奶奶的遺體被置放在門口的院子里,用兩條板凳搭著,面上放一塊門板,奶奶躺著上面,用白布蓋著,一炳炮仗點響,寓意是通知父老鄉親,街坊鄰居這家有人過世,需要幫忙,這也是農村喪葬比較有意思的地方,誰家炮仗一點響,周圍鄰里都去能做啥就幫著做點啥,一般葬禮三天至半月。
奶奶的靈堂置放在門口而不是家里,據說是因為奶奶死在醫院,遺體不能進屋,老一輩人的說法是人死了在外面戾氣比較對后輩不好,尤其是隔輩的后代,所以死在醫院的奶奶靈堂設在家里的院子里。
11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