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江、湖口會戰前,曾國藩本欲督率湘軍“肅清江面,直到金陵”,立不世之功。但無奈在即將獲勝之際,半路殺出一個石達開在出場的第一回合。在九江、湖口布下豪華防御,死死擋住了湘軍進攻的步伐。不僅如此,還出奇計重挫湘軍水師,最后采取避石擊虛的方法繞過湘軍,多路大軍直接襲擊敵后,在短短半月之內幾乎將收復湖北全境,重創了曾國藩“四省合防,以剿為堵”的計劃。
在太平西征軍在大舉反攻的時候,咸豐帝嚴旨湘軍回援武漢。但曾國藩覺得太平軍此舉,不過是為了抄其后路,斷其糧道,其目的是使我不能全力進攻,若此時撤退正好是遂了太平軍的意。所以曾國藩為了不使前日之功毀于一旦,他只是令胡林翼帶八千清軍回援武漢,他自己仍帶主力堅持攻九江、湖口。
為使咸豐帝支持自己,曾國藩向其詳述了三個理由:一江西是糧餉重地,是若我軍全隊撤走,太平軍勢必乘勢復奪武漢,斯時其則可西窺荊襄,南伺湘省。我軍勢必顧此失彼。更何況我軍主力一走,則幾乎將置陷于內江的戰艦百艘,精銳兩千精銳于死地,則我水師勢必遭受重。二是,此時撤走那太平軍復搶民船與武漢新造的戰船水師復振,斯時,大江千里,任其馳騁、我軍艱難百戰肅清江面之功則前攻盡棄。三是,陸軍屢勝之師,在九江、湖口因攻城傷亡士卒多至數百人,士氣已經受挫。若使其一意前進,在勝數場側其士氣必定重振。若使其回軍則士氣勢必衰落,且回路遙遠,倘若太平軍乘機殺來則有覆滅之危機,且士氣一旦被打擊很難恢復。
更何況此時太平軍分兵出擊,其防守九江、湖口的防御勢必削弱。若我軍現在堅持強攻,拿下湖口則可以力扼長江中段,使太平軍上下不能相通。之后直搗其老巢金陵則太平軍勢必回救,則我湖北之局自解。所以我們不能被太平軍牽著鼻子走,按照他們的意圖的回援湖北,受他們的誤導。
在上了折子后,曾國藩便令塔齊布繼續圍攻九江;羅澤南帶兵肅清江面腹地;李元度駐扎在鄱陽湖沿岸飼機接應被困的內湖水師。曾國藩則親至吳城鎮設專供湘軍所用制造炮彈火藥的軍工場。至此于石達開交手的第二回合,曾國藩下出了北窺九江,東圖湖口,屏障南昌的大棋。
可以說曾國藩把他能考慮的都考慮到了,他的計劃很周密。可操作性很強,但無奈曾國藩這次的運氣是差到了極點。他真的有可能早點實現直搗金陵,立下不世之功的夢想。那樣的話或許太平天國乃至中國的歷史就會徹底改寫,但這次曾國藩的運氣真是差到了極點!
但曾國藩的運氣差,就使得剛打贏了一個回合,第二回合還沒開打的石達開帶領全軍獲得空前勝利,一戰成名的石達開成了“扶大廈于將傾,挽狂瀾于既倒”的戰將,看來有時候成功真的需要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