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齊朝風俗,少年成婚多在十五六歲二八佳期,十八歲上還未完婚的,已過佳期,必遭人非議。陳夫人每每想起都覺得愧對女兒,因此對女兒難免多有溺愛。
在陳靈一歲時,陳員外意外的救了當時隱名埋姓假托商賈的太子,太子提出家有一女,年歲與陳靈相當,為報陳家恩情,可締結婚約時,陳員外原本是想著這是京城人,京城到秣陵就算書信往來,一趟也要2、3個月,等到可成婚的15、6歲,就算要開始商議婚禮,一來一往的商定怎么也能拖個一兩年,也正好可以推拒其他求婚人士。撐到女兒18歲,假病死遁,雖然很對不住對方女兒,但是他們會給補償,就算對方愿意嫁進來,他們也會待對方如女兒,再為對方尋找其他良配。因此也就答應了下來。
陳靈三歲時,當時已經11歲的哥哥陳琦一次帶她進書房玩,陳靈纏上了他讓教識字,陳琦也是逗弄著教了一篇千字文,發現陳靈竟過目不忘,識字又快,很是滿足了他好為人師的心理,不知不覺,幾個月后發現陳靈竟然可以自己看書了,吃驚之下告知父親,陳靈也提出想要老師來教,癡纏之下,陳父陳母本就愧疚,加之想起當時那和尚大師對陳靈的極高評價,也想讓女兒多長些見識,半推半就也就允了,尋了一秀才來做啟蒙先生。那先生并不知道陳靈是女孩,只是盡心教導。
陳靈本就聰慧,有了先生學習進度更是一日千里,那先生也是驚為天人,愈發的盡心。
待到陳靈6歲,開始學詩后,先生就經常拿著他的作業去和同窗顯擺,秣陵城中,都知道了陳家二公子天資聰慧,才高八斗,有狀元之才。更是羨慕那早早定下二公子的京城商賈,選得這等佳婿。
此后陳靈越發的才氣四溢,13歲時與哥哥陳琦游覽秣陵城外冶城遺址,有感而做《感夫差》,談及夫差時吳國連年興兵,雖開疆拓土然卻國力耗損,終至覆滅。辭藻艷而不俗,言之有物,字里行間行云流水,首尾邏輯貫通,通讀下來一氣呵成。既有開疆之激昂,又讓人痛惜國民之難,而千秋霸業終歸于塵土。
此文一處,一時洛陽紙貴,士林即驚嘆于此文的璀璨,又感于作者的年歲。神童之名就此傳開。引來了京城太子的注意,發現竟是早有定親的陳家子,便開始與陳家聯系商定婚配之事。
陳員外如何能允?開始太子未表明身份時,陳員外只說年齡還小,不急在一時。待到太子表明身份,陳家才驚慌失措。欺騙一商人女還好遮掩,然而太子之女,如無意外就是未來的公主,太子只此一女,那就是長公主,欺君是殺頭大罪,株連九族。所以這門婚事無論如何不能成。但一時又沒有好理由去拒絕太子的美意。
陳靈才名在外,因駙馬不得出仕,陳家如果以希望陳靈未來金榜題名為由推拒,那么陳靈就不得不去參加科考,而以女兒身參加科考依舊是欺君大罪。所以家人商量來商量去,打定主意讓她參加一次鄉試,然后落榜。以她才學,不中的話必然淪為笑柄,然后假借落榜后心中憂焚,抑郁個兩三年后病逝,正好死遁。
而陳家以希望陳靈未來金榜題名為由推拒,這樣士林也會以為陳家節氣,不畏權貴。
然畢竟對方身份特殊,推拒了幾次太子都不松口,時間流轉,太子女也已十五,花期將近。陳員外不得已,就帶著陳靈北上京城,希望當面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