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位于省城東南,是一幢十二層的巨型建筑,在省內規模最大、藏書最多,也是多家媒體的集中辦公地、各類文化活動的聚集地。依喬著急地穿越過館內來來往往的人群,根據路標指引找到電梯,她的身影明媚風光、一閃而過。
七樓,宣傳廳近四百個位置座無虛席,連過道也被席地而坐的學生和家長填滿。宣傳冊和筆記本被當作扇子在人們手里搖晃,每一張臉上都寫滿了期待。依喬索性盤腿坐在人群最前面的一小塊空地上,這個位置已經貼近講臺,以致于她要最大程度地后仰身子抬起頭,才能看到講臺上的人物。
蕭梓舟穿著白襯衫,挺刮的白衣與他烏密的短發、堅毅的眉眼相得益彰,依喬看著他,心頭浮起一句詩,卻又立刻不好意思起來:
“已見風姿美,仍聞藝業勤。清秋上國路,白皙少年人。”
蕭梓舟早已看到雀躍而來的依喬,二人相視而笑。
蕭梓舟兩側分別是文理科狀元常思君、丁青陽,另一位吳蜜經自主招生考試,以綜合得分全國第二名的成績被九八大學提前錄取,她和蕭梓舟一樣,作為多樣化招生政策的代表來參加交流。
常思君是個“名人”,依喬早在小學時便對她有所耳聞。她除了學業成績優異,同時還是國家級優秀少先隊員、游泳國家二級運動員、省級“三好”學生,她鋼琴達到業余十級水平,曾在省級慶典上演出;她形象好、氣質佳,曾是重要會議上為重要領導獻花的代表……今天,依喬第一次近距離看到常思君本人。只見她穿著一套白色連體網球裙,麥色皮膚透著健康的光澤,舒展的四肢彰顯著高挑健美的身形和平穩淡然的心態。她靜靜地坐在蕭梓舟身邊,沉著和禮貌中透露著冷淡,與臺下的熱情與迫切形成了一種幾乎跨越階級的對比。面對觀眾及主持人的提問,常思君像是早早準備好了答案——她把自己所有的成就毫不吝嗇地歸功于她民主、和諧、充滿關愛的家庭——她的父親是省立醫院的外科主任,母親是省立大學的副教授,而她將要奔赴九八大學讀金融,理想是成為銀行家。
第二個發言的是丁青陽,他還不到十七歲,身形尚小,留著板寸頭,是個黑燦燦的小男孩,但嘴角已經迫不及待地冒出了胡渣子。說話時,他突兀的喉結在單薄的脖頸中央一上一下,反而顯得稚嫩。和往年理科狀元不同,丁青陽沒有金光閃閃的競賽履歷,沒有特長項目帶來的加分,但是數學、物理、化學三門課均獲得滿分。他稚氣未脫,認真而少語,嚴肅且謙卑。從他簡潔的回答中人們得知,他來自南部山區,是縣城歷史上第一位省狀元;他的父母曾是縣里老礦廠職工,父親的工作是挖礦,母親則在廠里食堂做飯打工。在他出生后不久,工廠改制,父母雙雙下崗,父親又因長年做工留下了慢性肺病,無法出城打工,只得在親戚的幫助下,在高速公路邊開了一家小排檔。丁青陽沒有上過幼兒園,四歲直接在當地小學入學,中考之前他的成績都只能算是中等偏上,直到進入縣城高中,他似乎才找到了學習的意義和方法,不過,連他自己也沒想到能憑裸分成為省“狀元”。這次,他選擇了幺幺大學“領航基地班”,和蕭梓舟一樣。
丁青陽很受歡迎,現場和網絡上關于他的問題很多,但時間有限,主持人不得不按照流程切換到蕭梓舟和吳蜜,來自觀眾的問題與熱情就此減退了下來。
依喬有些失望。全省共有將近七十萬高中畢業生,全國所有一流高校總共錄取約兩千人,自主招生錄取不足百人,競賽保送只有二十人。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是每條路都有各自的難處,自然,也有各自的光榮。但從現場的情況看,考試依然是通向羅馬的“主干道”,吳蜜和蕭梓舟受到的關注遠不及兩位“狀元”,交流會全程只有兩個小時,他二人說話的時間加起來還不足十五分鐘。
主持人宣布交流會結束已是正午,落地窗外的陽光照得一切事物都白晃晃的。廳內的人群還不想散去,巴巴地尋找機會上臺,和“狀元”近距離交流。只是,常思君悄無聲息地從后臺溜了,丁青陽是由縣政府的領導陪著來的,他被護送著趕往下一個交流會。
蕭梓舟和沈依喬從臺上臺下相向而行,吳蜜在半路中迎上了依喬。
吳蜜身著海魂衫與背帶牛仔褲,個子不高,一頭齊耳短發輪廓流暢,恰到好處地包裹著她白皙紅潤的圓臉蛋。她長在省城,父母皆是宜田人,巧的是,她與張致是姨表兄妹。
“你是那個姐姐還是妹妹?”吳蜜的聲音和她的外形一樣靈動,她沒有注意到背后的蕭梓舟,只是笑臉盈盈地仰頭看著依喬。
“她是姐姐”,依喬還沒來得及回答,蕭梓舟已來到兩人身邊。
“喔,你是沈依喬,你好呀!聽說你是宜田狀元,那么你也會報名九八吧!我們會成為同學嘍?”吳蜜的熱情沒有被蕭梓舟的唐突打擾。
這個問題讓蕭梓舟同樣看向了沈依喬。
看來蕭梓舟和吳蜜都是自來熟——依喬想——但她自己不是,初次與陌生人交談,她有些出于本能地防備和緊張。尤其在吳蜜的熱情之下,沈依喬的回答更顯得平淡:“我打算去幺幺。”
距離上一次和蕭梓舟面對面說話已經快兩個月了,依喬本可以通過QQ告訴他自己的決定,卻硬是等到這一天,就是想當面一字一句說給蕭梓舟聽,并確認他明明白白地聽到——可沒想到最終是在這樣一個嘈雜混亂、甚至有第三人的場合。不過話一說出口,依喬反而放松了。再一次,她和蕭梓舟相視而笑,四目之間已然包含了盛夏所有的光芒。
這回換作吳蜜左右看看沈、蕭二人,也釋然一笑說:“聽說幺幺今年增加了文科招生名額,恭喜你!”
依喬笑了笑,說:“是的,今年文科招六個人,我還挺幸運的。”
吳蜜繼續問:“你去幺幺學什么專業呢?”
“我選的是文學大類,據說大一的時候統稱文學實驗班。”
“文學?”吳蜜有些驚訝,為了掩飾這似乎不太禮貌的本能反應,她趕忙問:“那你妹妹呢?她去什么學校?學什么專業?”
這個問題把依喬難住了——她只知道若喬考得比預期好。
見依喬一時語塞,吳蜜心直口快:“你也不知道啊?”
蕭梓舟在一旁問:“你對妹妹感興趣?”
吳蜜哈哈一笑,說:“我小時候一直看《小記者報》,對你們姐妹倆算是仰慕已久。可惜今天只見到一個。聽說你妹妹的文科成績與你不分伯仲,卻學了理科,考得也還不錯。當然啦,她沒有你耀眼,但說起來卻十分令人佩服!沒想到你們朝夕相處,你卻連她的志愿都不知道。”
吳蜜知道兩姐妹長得一模一樣,但沒見到沈若喬本尊、不知道沈若喬的去向,她不滿意、不甘心。她看得出來,沈依喬長得纖細溫柔,卻生了一張冷色調的臉,眉眼之間流露著清高與自我。她雖奔放熱情,卻也知道分寸,她清楚自己在這場對話中屬于不請自來,于是輕松一笑,說:“沒關系,總會知道的。”之后便滑溜地離開,將時空交還給沈蕭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