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幫你。”小天道。
“別,不用,不需要。”王之遠連連擺手。他怕了,他怕小天再說出什么話,讓他遇見更大的問題。
“我究竟遇見了什么問題。”王之遠雙手扶頭依靠在桌子上。
“命運?真有命運存在嗎?為什么我聽到了自己的命運后下意識的遺忘了它,然后沿著命運的軌跡在走呢?”
“人生真的有命運嗎?人生的軌跡有無數個選擇組成吧。本來我是一段‘主流’的人生,上學,上班,結婚,生子,撫養老人,教育孩子,然后老去。”
“我沒選擇結婚,放棄了原來的工作找了新的工作。我脫離了一個人生軌跡但又陷入另一個人生軌跡里去了。”
“為什么不知不覺就陷入早就知道的命運中了呢?”
“為什么我那么不知足呢?”
千頭萬緒,腦亂如麻,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不知道什么時候腦袋已經空空如也,神游物外不知去了何處,等王之遠回過神來已經到了晚上。
“時間過得真快。”
“好像還沒更新,趕緊更新了再說。”
“勞碌命啊。”
王之遠打開網頁,把自己寫得小說復制進去,在本章說里寫道“求票!雖然只是簡單地兩個字,但求字體現了我對書友們的恭敬,對書友們的殷切期待。感嘆號體現了我內心澎湃的感情,激動懇切……”
“上網看看有什么能幫到我的地方吧。”
上網看信息要小心,尤其是醫療信息。耳聞的就有人被信息誤導,被騙了錢,還延誤了病情,甚至讓病情惡化,最后錢了沒了人也沒了。
(地方警方已經曝光了百度競價排名+莆田系醫院+醫托=病患被坑。一旦搜醫療信息就會看到莆田系醫院的信息,在醫托的話術下被騙進醫院,在醫院的熱情貼心服務下患者人財兩失!這事大家都知道但某人還是院士候選呢!)
王之遠換了好幾個搜索引擎,搜出好多信息,有游戲,歌曲,手相,星座運勢……心靈雞湯等等。
“每個人都嘗試過挫敗感……如果你放棄了自己,沒人愿意幫助你,連命運之神也不會眷顧你。……別怕,只要你大膽往前走,是會有驚喜等著你的。”
這一類的心靈雞湯讓王之遠看得煩的不行,偶爾看看心靈雞湯還行,我要解決實際問題呢!向前走就行?前在哪兒?心靈沒什么用,這些想法還沒有他上學時的想法有意思。
或許受電視電影書籍的影響,他很早就了解一些命運的概念。宇宙中存在種種規律,我們了解的就有物理,化學規律。人類不過是種種粒子構成,粒子運行的規律反應出來就是人類的行為,這些規律決定了人類的行為,或許這些規律我們不了解,但有這種規律存在。
這是他以前的想法,知道他知道了量子力學,知道了薛定諤的貓,他發現從科學這個角度講已經沒有命運了。或者他已經理解不了深層次的科學規律了。
網上搜的還不如自己想的,還不如自己想,可又沒有頭緒,還是再找些信息和知識吧,或許是搜的東西不對,再搜搜。寫小說前后,他變化最大的地方之一就是使用搜索引擎的次數明顯增多。寫小說的時候有太多東西不懂,不懂就要搜索,看一些專業的書籍和文獻。寫玄幻小說還好,要是寫歷史小說,以醫生等職業為主角的小說,要查的資料更多。
王之遠繼續搜索命運,看能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他又進入一些付費的知識網站,看有沒有什么有用的信息。他學習寫作的經驗是多搜集信息多學習,避免重新發明輪子,重新發明雨傘這種事情,有些東西已經有了明確的成熟的經驗方案結論,只是他沒有接觸到,既然碰上了這個問題就多搜搜看看。
一些學術信息確實給了他一些指點。畢竟“命運”這個東西不只是王之遠一個人的迷惑,也是很多哲學家和普通人的迷惑。公元前古希臘著名的悲劇《俄狄浦斯王》就反應了命運的悲劇,人在逃避命運時,不知不覺地的陷入了命運。
人類思想史上形成了多種命運觀。第一種是命運神定論。
所謂命運神定論,認為人的命運(個人的,家庭乃至國家的命運),由神(佛祖,上帝)決定、主宰。神定命運論是幾乎所有宗教基本的觀點,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無孔不入地宣揚塵世之人的命運是由神決定的。
王之遠很熟悉這個“設定”,他在很多小說里見過這個設定。西幻小說里有命運女神,中國神話故事里有《生死簿》決定人的命運,有月老的姻緣線決定人的婚姻等等
第二種是命運命定論。命運命定,指一個人的命運是由前人、他人以及其他一些神秘因素決定并主宰。只要排除了神又無法明確指出主宰命運的是什么,便是命運命定論。
王之遠對這個說法也有印象。在小說里見過秦時采用五德終始說,朝代更替由五德更替決定,秦是水德。或許小說里故事里常見的“望氣術”、“龍氣”、“天子氣”、“王霸之氣”、“風水”、“生辰八字”、“面相”、“手相”、“推背圖”都是這個范疇。
第三種是命運環境定論。人的命運,甚至萬物的命運,不是人、事物自己決定、而是取決于周圍的環境。一切皆有因果,過去是現在的因,現在是過去的果,所有一切已經發生的事實注定要發生的,都由早已注定的因決定。
王之遠看到這里不由笑了出來,他是上過學的,學了很多物理化學知識,比如大名鼎鼎的力學三大定律,這些知識讓他感覺任何事情的背后都由規律,都是有因果關系的,已經發生的事在規律的作用下決定了現在,現在的事情在規律的作用下決定了未來。
他覺得很有趣,看來大家不由自主地想到一起了,科學不發達的過去的人和受過現代科學教育的他都是一樣的看法,都是宿命論,他臉上露出笑容,繼續往下看。
第四種是命運人定論。認為人的命運是人決定的。這種王之遠也看到過一些段子對比中西方文明,來說明中國人有人定勝天的思想。
西方文明的神話故事里,神決定了人類的命運。上帝用七天創造了天地萬物。網絡小說讀者最熟悉的“上帝說要有光,便有了光”便是上帝第一天做的事情。
西方的神話故事里,火是普羅米修斯偷來的,中國故事里,火是燧人氏鉆木取火得到的。西方故事里,洪水來了,上帝指示諾亞建造方舟拯救人類,中國故事里,大禹率領民眾與洪水斗爭,治水成功……
信息很多。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
人的痛苦從何而來?人的命運由何而定?人生的歸宿由取決于誰?
宗教里答案,不過不是王之遠想要的。看到自己想法跟很多“學者”思考的東西接近,跟看到這么多人跟自己一樣迷茫,王之遠莫名的覺得壓力和迷茫少了一些。這些東西對自己有點用,但不能完全解釋自己迷惑。那些問題“我是誰?”,“該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這些問題是沒有止境的。
王之遠有時候感覺自己是吃飽撐著了才想這些“沒用”的東西,幸而想這些對王之遠的“工作”不是一點用沒有。
這些思想很有趣,或許是工作習慣,王之遠覺得可以參考這些思想創作故事,創造自己故事中的人物,他筆下的人物有自己的生活,工作,性格還有王之遠設計的命運。
轉念一想,如果他寫自己會是怎樣的?如果自己是小說角色呢?如果用寫小說寫的角度描述自己塑造王之遠這個人物會是怎樣的?會不會很有意思?用分析和創造人物的手法來分析和創造一下自己吧,王之遠有些興奮的打開文檔,準備分析一個自己這個人物。
人物最先有的是“需要”,有了“需要”才有了后面的一系列故事。
“我的需要時什么?”
“我為什么有這種需要呢?”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什么呢?”
王之遠感覺得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行為,畢竟“沒有反思過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一直在行動,在走,卻忘記了出發的目的。一直忙著趕路,無暇環顧走了什么路,路上有什么。
“我在寫小說,準備用馬甲賺錢。這也是小天預測到的。”
“我的做一切都是為了賺錢。”
“為什么要賺錢呢?”
“衣食住行,話費、水電費、稅,生活、社交、娛樂……那一項不用錢呢?”
“用錢的地方太多了。家人和自己都可能生病,幸虧有健體丸,不然更擔心。人生難免出意外,交通事故,意外受傷,有錢也能防備一下。”
“現在能賺錢,以后還能賺錢嗎,得在能賺錢的時候多賺錢多攢錢。”
“自由不是錢能買到的,卻是可以為錢賣掉的。我打工不就為錢賣掉了自己的時間,精力自由嗎?有錢能更自由一些。”
王之遠明白了自己的需要,“安全感”和“自由”。
“我為什么需要安全感和自由呢?”
王之遠想起了上一輩人。上一輩有的是“匱乏感”,他們經歷過貧窮饑餓。他們不愿意浪費一點點糧食,“喜歡”吃剩飯。有人的姿勢非常克制,以什么姿勢入睡,就以什么姿勢醒來——這是小時候養成的習慣,因為亂踢亂蹬會踢開窄被,身體暴露在寒冷的空氣中。
這一輩人喜歡吃“美食”方便面,因為小個時候方便面是難得的美食。
“我的需要是怎么來的呢?”
王之遠想起自己曾經吃撐了也不愿浪費糧食,一定要把買的飯菜吃完,因為小時候盛了飯吃不完飯會挨訓。家人為什么不愿意浪費糧食,因為他們經歷過貧窮和饑餓,不愿意一點點浪費。
“我的需要是怎么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