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蘇秀才的家。敲開門,才知蘇先生領著弟子們去河邊寫字去了。
在白水鎮,蘇先生是最后一位秀才遺老,未入仕,做了私塾。如今,也是唯一堅持到寺廟或河邊焚詩燒字紙的迂腐文人了。
自文字和紙張的問世,古人就有敬惜字紙的主張和傳統。于是在有人群習文的屋舍,出現了壁上掛有的字簍,在有人煙的地方建起了惜字塔。凡有寺廟的駐建,多有蓋一焚化字紙的磚爐,一字一紙的尊重,在南北朝尤甚。
...
到了蘇秀才的家。敲開門,才知蘇先生領著弟子們去河邊寫字去了。
在白水鎮,蘇先生是最后一位秀才遺老,未入仕,做了私塾。如今,也是唯一堅持到寺廟或河邊焚詩燒字紙的迂腐文人了。
自文字和紙張的問世,古人就有敬惜字紙的主張和傳統。于是在有人群習文的屋舍,出現了壁上掛有的字簍,在有人煙的地方建起了惜字塔。凡有寺廟的駐建,多有蓋一焚化字紙的磚爐,一字一紙的尊重,在南北朝尤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