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玉梅、玉蘭、玉竹姐妹三人從小就乖巧懂事,在家懂得幫忙分擔家務,在學校尊敬老師,刻苦學習。姐妹三人在讀小學時學習成績都屬上乘。然而當玉梅上初中后她的學習態度就發生了變化。
玉梅從記事起就知道爺爺身患幾種疾病,每日都要服藥,有時竟一年要住二、三回醫院。李敬祥,李敬業兄弟二人孝順,不忍心看著父親遭受病痛的折磨,千方百計地為父親治病,延長父親的生命。因此,盡管家中的生活費用已經壓縮到最低標準,可是每年的收入依然不夠給父親看病的,要向親戚朋友借錢。
這些事玉梅從小就看在眼里,記在心中。她一邊在課余時間幫奶奶、爸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一邊籌劃幫爸媽干活掙錢給爺爺治病。但是爸媽總是告訴她:“你年紀小,讀好書就行。”這樣,玉梅小學畢業后不太情愿地去初中讀書。初中是去鄉里讀,每天要走二個來回二十八里路。雖然很辛苦,勞動慣了的玉梅并沒有覺得。玉梅在讀初中一年級時放暑假期間,領著玉蘭天天去山上刨藥根。一一一當時玉竹才十來歲,干不動那活,只能在家幫奶奶,二嬸哄妹妹、弟弟。從放假第一天到新學期開課的近一個月時間里,玉梅姐妹二人刨的藥根竟賣了一百五十八三元二角錢。玉梅大受鼓舞,向爸媽提出她要退學,回家天天去刨藥根,賣了錢好給爺爺買藥治病。李敬祥、王忠芹見女兒這樣懂事很欣慰,但還是拒絕了玉梅的請求。他們還是那個理由:“你年紀小,只管上學。只要你們讀好書,爸媽砸鍋賣錢也供你們姐妹上學。”玉梅的爺爺知道大孫女的想法后感動的落了淚“都是我連累的你們,女孩子不能這么早干重活,累壞了。”又說如果玉梅不上學,他就不治病了。玉梅沒拗過爺爺、父母,只好又去上學。但是她心里有了自己的主意。她背著父母對玉蘭、玉竹說:“糊弄初中畢業就行。咱上初中好歹不用住宿,考上高中就得住宿。爸媽掙的錢得給爺爺看病,得還借款,哪有錢在供咱再上學了。”果然,玉梅在讀初二、初三時成績下滑,畢業后沒能繼續升學。玉梅的決定影響了玉蘭、玉竹的學習態度,她們上初中以后,學習積極性都不高。初中畢業后也就回家跟父母種地了。
這件事開始李敬祥并沒有意識到,因為這期間,玉梅的爺爺經歷幾次病危后,沒能戰勝病魔,去世了。不到一年,玉梅的奶奶也突發重病,幾個月后也去世了。二位老人雖然不在了,可是李敬祥為老人治病向親戚朋友借的大量債務要還。根本無暇顧及女兒們的學習情況。等他緩過神來的時候,三個大女兒已經離開學校,他也無力挽回了。每當提起這事,李敬祥、王忠芹都非常內疚。玉梅、玉蘭、玉竹都安慰父母“這事誰也不怨,是我們自愿的。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把你們累壞了,我們會一輩子心不安的。再說了比我們用功的不少同學也沒考上不是。干啥還不是過一輩呢。”
玉梅、玉蘭、玉竹三人至從離開學校后就不再提學習的事了,玉梅、玉蘭連書也很少摸。而玉竹卻有個愛好,她愛看書。無論小說、雜志、報紙她都看。因為家里沒有錢,不能買自己喜歡的書看,她便向親戚朋友借或收集別人不看的舊雜志舊報紙來看,因為她總是在下雨或下雪不能干活的時候才看書。家里人都知道她只是看個熱鬧而已,誰也不在意。
一年前,秋收后冬閑時,玉竹去縣城姑爺爺的遠親家開的飯店后廚做了二個多月的雜工。一天下午,天下了雪,又刮北風,飯店的客人很少,活自然不多,店里的師傅、服務員都聚到餐廳休息、閑聊。玉竹嫌他們說話嘴上沒把門的,沒深沒淺的什么都說,便坐在一張餐桌邊看小說。
玉竹正看的入迷的時候,店門被推開,進來一位中年男子,戴著一副眼睛。他要買發面餅,管面案的曲師傅說:“只有中午剩的,要不要?”那人說:“剩的也行,回去熱熱就行。”曲師傅讓坐在身邊的玉竹給客人拿餅,玉竹看書入了迷,根本沒聽見曲師傅的話,曲師傅笑著說:“書迷,你看書頂吃頂喝?還是得干話,老板才給錢,有錢才有飯吃。”她一邊啰里啰嗦地說著,一邊推了玉竹一把。被驚動的玉竹根本沒聽清曲師傅說的話,愣愣地看著她問:“曲姨,啥事呀?”大家都笑起來,曲師傅逗她說:“給你介紹對象,找婆家。”玉竹當了真,又搖頭又擺手地說:“我可不找對象,別給我介紹,介紹我也不看。”大家又哄笑起來,曲師傅更是笑的“哈哈”的:“看把你嚇的,給你介紹對象是好事,又下是害你,你這個樣子干啥?”玉竹認真地說:“我還小,歲數不到。”曲師傅也不理那位買餅的客人了,跟玉竹玩笑起來:“歲數小啥?都不上學了。人家姑娘不上學都忙著找對象。你看你,天天弄本書看的入迷,咋的?你還考個官呀?“玉竹聽了曲師傅最后一句話覺得刺耳,心里不爽,便反問:“啊,我想考個官,礙著你了嗎?”曲師傅被問的沒話回答,只好笑。有人興災樂禍地說曲師傅:“怎么樣,被問住了吧?”
玉竹才覺得自己的話也夠刺耳的了,怕曲師傅尷尬,忙轉移目標,問那個要買餅的人是吃飯還是買什么?大家聽了又笑,玉竹也不明白大家笑啥,也不好意思問,聽說來人要買發面餅,忙去后廚給拿了餅,交給他。買餅人也許是看到玉竹年紀不大就出來打工感到惋惜,也許剛才的一幕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一邊等收款員收款找零錢,一邊問玉竹讀了幾年級書,玉竹說:“初中三年。”買餅的人笑說:“還挺愛學習的。行,工作學習兩不誤,將來大有作為。”玉竹聽了他的話臉紅了,忙說:“沒學習,看小說圖熱鬧。咱是農村人學習沒用。”買餅人卻認真地說:“你不能這么想,農村人學習也有用,當個有文化的農民,科學種田。再說,人都要成家立業的,學了文化,可以當一個有文化的父母,培養下一代。行行出狀元嘛。”說著拿著他的發面餅和零錢走了。
沒等玉竹反應過來,服務員大于扯著她的大嗓門說:“這個人,以為自己是老師,把別人都當學生教育呢。“大師傅老曹說:“人家就是老師。”大于問他:“你認識?”老曹說:“我認識他,他不認識我。他上店里買過幾回餅,臉熟。前些曰子我去一中看我侄兒時見到他,才知道他老師。”曲師傅“嗤”地笑一聲說:“他那么愛教育人,一定教學教的好嘍?”曹師傅崇拜地說:“當然。在咱縣有名。他媳婦也是一中老師。兩口子不光學生教的好,自己的孩子也教的好。大姑娘考的是BJ大學,家里還有一個姑娘一個小子上高中,學習在學校學習都是拔尖的。我侄兒說他的兒子記性可好了,背課文呱呱的。”人們聽了議論紛紛,曲師傅“嘖嘖”稱贊說:“看人一家子腦瓜子怎么長的?真應了那句話‘龍生龍,鳳生鳳’。咱爸媽沒給咱好腦瓜子,老師咋教,自己咋學,也不會。”曹師傅接過曲師傅的話笑著調侃她說:“你腦瓜子像漿糊怨你爸媽也對,怎么辦?回家揍他們一頓?”曲師傅豈能讓他耍戲,忙回敬一套話,兩個人不管葷的素的,你一句我一句的說笑起來,大于、老張在一邊聽著撿笑,玉竹聽他們說的話有的不入耳,忙躲到后廚。然而那個買餅的老師的話卻印在了她心里,不由得思索起來。
玉竹在飯店打工結束回到家。一天飯后無事,一家人坐在熱炕上嘮閑嗑。玉竹向爸媽、姐妹講述自己在飯店遇到的人和事,當說到那位老師說的話,別人沒有什么反應,只有李敬祥聽了大加贊賞:“說的好!非常正確。我就是沒有這個想法,白上了半年高中,現在都快不認識字了。”王忠芹替李敬祥找理由說:“這事不怨你,這么多年你哪兒有空摸下書。”又說:“干啥都過一輩子,咱們已經熬過來了,一年比一年好了。會看書不一定過好日子,還得出力干。”李敬祥先是咐合老伴說:“你說的也對,有文化也得會用,不會用也白費,變不成錢。”說著又轉過身對正懷孕的玉梅說:“那老師說的很有道理。你沒事的時候看看書,提高文化知識,做個有文化的母親,等以后好好培養培養我大寶孫。”玉梅答應了。
李敬祥的話是說給玉梅聽的,也是說給玉蘭、玉竹聽的,玉蘭沒太住心里去,早就思索這個問題的玉竹經父親的再點拔,思想豁然開朗“做一個有文化的農民,做有一個有文化的母親。”這個想法在她心里扎了根。從此她愛上了學習,再也沒有動搖。她把這次經歷叫“受益終生的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