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
普通
1
12萬
0
1,267 迷妹值
1,267 迷妹值
615 迷妹值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
《水滸傳》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古典 “四大名著”之一,被清代著名文學評論大師金圣嘆譽為“第五才子書”。它繼承發展了中國古代小說與講史話本的傳統特色,是我國第一部由講史蛻化出來的英雄傳奇。《水滸傳》猶如一幅長長的歷史畫卷,我們從中看到的不僅是可歌可泣的農民起義本身,還有政治文化、市井風情和社會景觀。它是那個時代的全記錄。全書情節曲折感人,形象逼真生動,一百零八將各具神韻,語言通俗雅馴,百讀不厭。《水滸傳》具體而生動地描寫了北宋時期一群平民及中下級鄉紳、官僚、軍官因為不堪忍受官府、朝廷的剝削與壓迫奮起反抗,上梁山聚義的故事。它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和統治階級的種種罪惡,熱情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義行動,塑造了一大批梁山好漢的光輝形象,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客觀真理和農民起義失敗的內在原因。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于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本書的前70回和金圣嘆評點的貫華堂本《水滸傳》基本一致;而后50回,則與目前流行的120回本《水滸全傳》完全不同。這里的梁山好漢沒有受招安,直到120回,他們還在與官軍血戰。這后50回曾由上海中西書局在1933年單獨排印過,梅寄鶴先生的序言里記載了當時出版的詳細情況。《古本水滸傳》的后50回,情節曲折,人物個性鮮明。一部分學者認為,它與前70回的作者為同一人。將后50回與前70回對比分析,從而發現前后的情節結構連貫吻合,布局前后呼應,形成了一個嚴密的統一體;沒有前者,后者無法成立;沒有后者,對前70回中許多情節安排也難以理解準確。前后人物形象特征一致,后50回中的主要人物只要看其言行就可以判斷他是誰了,現在能見到的其他各種版本的續作都達不到這一水平。前后所反映出來的世界觀一致;藝術風格一致;特別是語言的時代特征、地方特征也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