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森,盟軍主基地。
現在的主基地擴張的大小正在逐漸接近地球上著名的美軍軍事基地51區(約150平方公里上下),30%的面積都被主基地西側超大型的擁有八條跑道的空軍基地占去了,百分之37%的面積是由主基地其他建筑群占去了,這些建筑群目前相對簡單的只是囊括了“功能區”“生活區”“研究區”“行政區”“駐扎區”“能源區”。
而剩下的區域則是在東側剛剛被五百四十臺的自動化黑科技工程車給清理出來的大片空地,這些空地雖然有了規劃但是還暫時無法投入使用,因為地面還需要整頓、基礎設施(道路、供水、排污、供電、防鼠等等等系統)也還沒開始搭建,只是單純的被砍掉了密集的樹木挖掉了巨量的樹根而已。
即便是盟軍的黑科技工程車可以不眠不休的工作,但是它們需要消耗的巨量的資源需要調配、各處清障需要按照順序、打地基需要規整坑道和地質·················這些放到地球上絕對是引起工業革命的技術的機械搞起建筑來也沒可能那么快,要把這一大片地完全規整成規劃中的基礎程度至少也需要半年,那些徒手一兩年就可以搓出工業化城市的不知道有多神。
主基地內各個區域都是顧名思義的,功能區就是目前主基地達到了十七座黑科技盟軍軍營、十座黑科技盟軍戰車工廠以及興建的大大小小三十多工廠建筑(并無什么特殊內容的單純建筑物,完全依靠在里面駐扎的單位進行工作)所組成的區域,這些黑科技工業建筑群負責向整個盟軍提供合成燃料、物質回收、設備制造及維護的服務。
舉三個例子,把盟軍各種各樣損壞的產品(坦克、槍械、電子設備)進行維修、并抽出一條引過來的人工河中的水將其作為合成燃料基本物質組成部分;把各種各樣砍伐下來樹木給用“物質回收口”(盟軍兵營非出兵口那個入口)給回收,然后出產紙張、碳纖維材料等等玩意;以及設置在能源區旁邊不遠、基地最南側處的大型地下污物處理中心將會將各種“排出物”進行處理,產出可被回收使用的物質---比如沼氣。
因為主基地對于拆解科技發展基礎工業的限制,目前這個工業區還無法執行一個正常工業化國家的工業體系可以完全提供的各種產物,比如連不受限制的制造高精度制式螺絲都才剛剛完成解鎖:在“工業研究組”的這個新成立的部門的眾多工程師的努力、一二號工程師的支持下,第一個車螺絲用的基礎機床才剛剛做出來,對于工業母機的攻關才算邁出了第一步。
當然,這個車螺絲的機器在這么多人努力下才做出來的,因此做的也不是從最初始的車削開始的,而是直接一步進入了鍛造,是直接沖著大規模制造瞄準而去的。稍顯諷刺的是,這個以擺脫黑科技為目的進行的研究,無論是自己的誕生還是運行都還是必須依靠現在的黑科技,沒有工程車幫助切割,沒有電廠引過來的高壓直流電(盟軍本身的黑科技早就不用交流電而用高壓直流電了),它根本無法出現或者運行。
功能區是在主基地的西南側,毗鄰功能區的是主基地建筑的能源區。由于盟軍黑科技中拆解建筑物相當方便,原先的烏黎蘇拉未接手時期R.D建設的十來座多功能電站已經被完全拆解,和功能區一樣被搬遷了。能源區一共有三個,現在在主基地南側的主能源區中一共有七十座黑科技電站,它們發電的主要能量來源是深入地下六十公里的探管------和采集中心車的挖掘管一樣的黑科技------所采集到的巖層及巖漿的熱能,然后用來燒鍋爐發電;或者是將污染處理設施那邊送來的用不完的沼氣給拿來燒火。
但是主能源區最重要的任務不是發電,而是分配電能:每個電廠旁都高高聳立了至少二十米的一個高塔,這些高塔都是盟軍T2.5科技升級得到的附屬建筑,其目的是為了以更高的效率(接近98.9%最終接收率)實行精確點對點無線輸電。它們接受來自于盟軍無線輸電網絡從基地外大小五個發電中心傳送回來的電能,然后高效的在主基地的AI自動控制下分配能量給每一棟建筑物,包括生產建筑和沒有將熱能采集管插入地下的一些本身實際上并未發電的電站------這些電站一般都以單個的形式聳立在生活區并拉出大量電線,供給盟軍士兵生活使用、附近的兩種后勤車輛(工程車及后勤車)充電用。而還有兩個副能源區在主基地的東側和北側,加起來的規模有主能源區的大小。
至于為什么能源區并不集中、數量相對較少還比較分散的原因嘛······首先,要是發電設施集中在一起萬一被人一鍋端了豈不是整個盟軍都得癱瘓?其次這些黑科技產物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那都是拿資源制造的,一條插到60km深的地熱管道要同時具備“掘進”(插入地下的能力)、“自我維修”(防止損壞而無法運行)、“緊急封堵”(不然萬一地殼活動高了巖漿逆向噴出怎么辦?)、“采集熱能”的功能的時候還要有足夠強大的強度、剛度、抗侵蝕能力·······R.D這個學熱能的學生就差像膜拜圣物一樣膜拜這東西了,總不能指望著東西多便宜吧?
還有,這東西雖然好是好,但是太密集的布置了······萬一玩脫了把巖層給弄松散了怎么辦?等主基地變成火山口么?就目前來看,總計一百七十座多功能電站普通負荷下發電量800萬千瓦,極限狀態下3000萬千瓦------這數據快趕得上中國的一個省份(舉例AH)的發電量了,只用了區區170座多功能發電站。這黑科技水準和這功率,如果不是主基地AI在管理電能分配的話絕對會讓盟軍現在本來小的要死的行政機構的人都抓狂到死不知道怎么分配了。
而生活區自然就是人員們生活的區域了,生活區比較分散,但是大致上分為了五個大區域緊鄰三個駐扎區分布,主要位置集中在北側、東南、東北側。五個大區的分配依據是兩座技術人員主要聚居區和三座作戰部隊聚居區,每個聚居區目前都是按照公寓小區建造的五層樓建筑,一棟占地面積兩千五百平方米的樓有三種不同戶型的50平方米房間共計40套,剩余的空間都是活動室------你總不能指望這些西方觀念的大兵們沒點自己的社區空間-----和寬大的走廊(否則萬一出事需要緊急集合的時候過道太窄會導致人擠人擠出問題)。而且這種樓目前只有總計五十座,很多房間還是幾個人一起住的宿舍。
就算是強大工作能力的工程車比地球科技更好,直接一次把內飾都給完全弄OK的黑科技工程車只需要4臺就可以在一天內建造這么一棟(建造這種細節極多的建筑物對于工程車來說,相對于建造大壩等大型建筑物更麻煩),但是盟軍基地材料可吃不消··········
其他的各種建造項目也需要消耗建材啊,比如東側的開拓的基建也需要大量材料、基地周圍的防御工事也需要、外部擴張的分基地需要······要進行擴張是一個系統性的緩慢推進的過程,黑科技的加速也無法違逆客觀條件,目前烏黎蘇拉統籌的讓最終將會有五百棟這樣的建筑物的目標的完成時間,是僅僅提前于R.D定下的擴張攻擊計劃一兩周而已-------可見R.D這一次計劃有多倉促。
至于科研區,還是目前兩座研究中心為主的小區域,而且他們最近在開始計劃搬遷了-----東區可有一個特殊項目的。
而駐扎區則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軍營的一部分了,三個大型駐扎區除了警衛連的駐扎區以外,其他兩個駐扎區也都是還未完全完成建設,甚至主體結構都還是以僅僅是挖平了的地面就作數、沒有實現水泥化的,畢竟另外相較于警衛連相對較少的人員,主力部隊未來可是有兩個合成旅級力量的規模的。而且和地球上的美軍比起來,其實盟軍的編制更加龐大-----黑科技的盟軍的后勤部隊人數極少,大部分都是由自動化機械完成,百分之八十的編制人員都是戰斗人員的,平均算下來比美軍同級旅戰斗人員還高。
而在里面駐扎的各種戰斗設備的維護也各種亂七八糟,由于擴建和新增的士兵和重新調整的編制,到處都是亂七八糟的作戰設備,比如守護者坦克違規的和后勤車擠在一坨,而IFV的駕駛員們經常被變來變去的停靠場搞的暈頭漲腦,和ACV運輸隊撞在一起的不嚴重的車禍已經發生了四五次了都,它們都是菜鳥的參謀軍士們的安排各種漏洞百出的鍋。幸虧烏黎蘇拉指派了數百工程師趕緊介入,并且自己也抽出時間檢查了一遍并把這些參謀軍士一頓臭罵才讓他們從心態上扭轉過來努力合作,不然R.D的基地就要鬧出1/25旅的笑話了(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美國陸軍第25步兵師第1斯特瑞克旅的破事)。
在這一片雞飛狗跳的擴張中(大部分都是指揮層還在磨合搞出來的),動用R.D改造權限所確立的特殊建筑物在東側開始了搭建。直接通過主基地AI控制的建造進程沒有受到太多影響,這臺改造建筑物的原型是盟軍戰地研究中心。而且改造方案也極度復雜,在授勛儀式后R.D努力配合一二號工程師研究現代魔法的那段時間后有至少三天,整個基地所有工程師、甚至是普通士兵都被征召來對于這個改造提意見了,最終改造方案的數據在數以千計的“臭皮匠”和“諸葛亮”們的幫助下、基于主基地改造權限中的輔助設計和只能調用不能閱讀的數據庫的支持下完成了,其最終整整堆了3個T的設計數據(主基地的AI占去了百分之九十五的工作量)。
這龐大的改造方案的回報也是龐大的:被改造的戰地實驗室已經幾乎不能稱之為“一棟”建筑,而是應該是“一群”建筑了,幾乎所有科室都被單獨列出來單獨安置在不同的位置(這些位置也是被規劃過的),并且新增了大量的大型設備,譬如光學及射電天文望遠鏡群、超級計算機群、小型離子對撞設備、黑科技觀測設備群(對巨型目標和對微型目標都有)·······幾乎是按照一二號工程師一拍腦門將所有他們能想到的科研部門所列出的名單給照搬下來了,這意味著一旦建成,R.D就擁有了一整套他從未想象過自己可以擁有的國家級綜合科研中心了。
它的消耗也是巨大的,如果按照盟軍主基地AI給出的設計,那么把整個盟軍現有的資源填進去都還不夠零頭的。對此R.D也有應對方法,反正第一個研究中心也不需要太多的高大上一體化設計,按照智囊團的建議,他之前大手一揮刪去了所有可以刪除的東西-----比如除了設備和支撐它們的必要的、盟軍現在無法以任何手段替代的能量或物質傳輸系統外的東西:一切舒適的建筑設計、管路系統、方便研究人員的生活設備等等等。也就是說,幾乎除了設備以外,這個研究中心什么都沒有,像是被剝了皮甚至連果肉都剝掉只剩下種子的石榴一樣。
主基地AI警告過R.D不下五十次,他這樣操作會出現“犧牲研究人員必要安全保護、生活水平”、“維持系統過于簡陋,將會導致無法自動化管理”和“各種設備將會沒有強大的抗打擊外殼的保護容易損壞”的巨大風險,R.D是靠著強行命令和反復確認才讓主基地這樣操作了下來。
但是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的R.D耍了個心機:他把主基地AI原先自動設計的各種基礎設施系統方案都給存了下來,然后讓科研組的成員們規劃方案,讓沒有建設屋子限制的工程車用磚石、水泥、鋼筋、剝離來做替代的建筑外殼和基建系統。雖然這樣防御力暴跌了無數倍,但是對于盟軍現在不太可能主基地受到直接打擊的情況下,這是可以接受的。
防御力暴跌這個概念的話,想想原版盟軍研究中心吧:這玩意重要部位(正中心)挨V4戰術導彈的轟炸都不會一發完蛋還能運作正常,而且還是只需要幾十秒(黑科技版盟軍也只需要一個下午就能建造完成)就可以造出來的······這防御力和時間的比例,恐怕全世界拍馬都不及。現在只有普通鋼筋水泥的保護,挨一發V4別說獨彈頭直擊了,分彈頭一輪估計就會全部癱瘓,比起原版自然暴跌了很多。
在主基地中心和東區都如此熱鬧的時候,西區的空軍基地也沒有閑著,在平整寬闊的雨后場地上(夏天經常下雨),巨大的Aiolos打開了它的機頭和后艙門,讓地勤人員向它的貨倉里塞滿貨物。和它在同一個停機坪上的三臺空橋I型運輸機也在裝填貨物,不過和向Aiolos機艙里塞入的那些巨大貨物相比,它們裝的東西就太少了點:只有IFV戰車和一兩臺后勤車或者工程車,還有一些大兵以及各種亂七八糟的雜貨。
現在正是授勛儀式后一個月,盟軍蛙跳式發展行動正式將會在今日夜間正式開始-----以空投力量釋放的前線部隊為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