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學運思潮
回到學校,歐陽雪方詩益等人聽說莫永浩護送地下黨人,都羨慕不已,他們這些愛國學生天天都想著能為國家出力,苦于不知道怎么做。
“莫永浩,現在外面其他各高校都在搞游行,抗議日本人,而我們東醫大卻沒有行動,怎么辦?”
歐陽雪問道。
上次東八街慘案發生后,汪教授和地下黨一些人士認識到了不能盲目,要做好長期持久斗爭,所以這段時間其他高校發起游行,東醫大卻沒有響應。
對此歐陽雪等人已經不止一次去找過汪教授,都被汪教授勸阻了,汪教授讓學生們別急,等待時機。
“你們別急,汪教授不讓我們去游行,我們可以想想其他辦法?”
“莫永浩,你有什么辦法快說吧,我們都等急了。”
朱正財焦急地說,他最近因為日本人請他爹出山的事煩心。
“汪教授說的對,學生是弱者,現在是在日本人高壓政策下,硬碰硬肯定不行。我們應該想想其他辦法。”
“當今中國,危如完卵,華北一失整個大西南都告急。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國人大多愚昧不醒,我們愛國學生一定不能坐視不理,要團結起來,盡我們能做到的救國救民。我剛才在路上和地下黨的張書記談了,他建議我們學生可以利用輿論,報紙的力量呼吁全國人民。”
這是莫永浩送走地下黨的張書記后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輿論,在當時對歐陽雪等人還不能認識到重要,但現代人莫永浩自然知道輿論的力量。
莫永浩看著低頭思考他的話的幾個人,繼續說道:“輿論的力量,最大的就是報紙,只要全中國的報紙在這時一致對外,奮起揭露日本人暴行,呼吁抗日,那可是比游行示威起的作用大。我剛才回來的路上就在想這個問題,我們學生一定要有自己的報紙……”
“報紙……莫永浩,你是說我們辦報紙?”歐陽雪醒悟過來了。
“對對,說的太好了……辦報紙。”朱正財激動地站了起來,喊道。
眾人越說越激動,趁著熱情找到汪教授,把學生們的想法說了。
汪教授一聽就贊嘆道:“不錯,不錯,辦報紙,這是個好主意。我和地下黨也一直在想做這件事,你們既然想到了,那我們不謀而合,接下來就具體行動吧。”
“我們的報紙叫什么名字呢?”方詩益眨巴著大眼睛問道。
汪教授看著大家:“聽聽你們學生意見,如果可以,我會報備地下黨,正式采納。”
朱正財,歐陽雪方詩益和莫永浩聞聽都高興地思索起來。
“東北日報,汪教授,您看怎樣?”
歐陽雪先想到了。
“東北日報,”汪教授沉吟著,目光看向其他幾個人。
方詩益和朱正財搖搖頭,看來沒想出更好的名字。
汪教授笑呵呵看向莫永浩:“莫永浩,你的看法?”
“汪教授,我覺得歐陽雪這個名字不錯,但是改一個字,會更好。就叫東北學報怎樣?”
“東北學報。”
眾人念了一遍全都點了點頭。
“就叫東北學報吧。”汪教授拍板。
下午,激動的學生立即行動起來了。要辦報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學生們沒有機器,無法印刷,需要分頭去聯系印刷廠,在日本人高壓政策下,要想找到一家進步的印刷廠,談何容易?
莫永浩幾個人商量了一下,決定明天分頭出去尋找印刷廠。
東醫大三樓密室。
歐陽雪領著一男一女兩個同學站在了大家面前。
“同學們,從今天起我們隊伍又壯大了,增加了兩個人。這位孔宏偉同學,高夢穎同學。”
“孔宏偉同學和高夢瑤穎同學懂排版,咱們要辦報紙,他們兩位來得太及時了。”
歐陽雪做完介紹,帶頭鼓起掌來了。
啪啪,眾人全都鼓掌歡迎。
汪教授說:“很好,以后咱們的報紙就叫東北學報,向全國和世界人民揭露日本人的殘暴獸行,呼吁抗日。”
“汪教授,我有一個提議。”莫永浩大聲說道。
“莫永浩,你有什么提議說吧?”
“我們把報紙的第一期,準備在獵斧行動成功時,怎么樣?”
“好啊,在我們學生自己辦的愛國報紙上,第一期就刊登漢奸張海鵬被鏟除的消息,那肯定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
汪教授高興地說。
眾人熱烈地討論著,而莫永浩提出的所有建議都被采納了。
“莫永浩,我們還忘了一件事。”歐陽雪像忽然才想到,說:“辦報紙,可是需要很大一筆經費。我們從哪里弄這筆經費?”
“經費問題嘛,我和地下黨商量過,他們答應幫我們想想辦法,但我們自己也需要再想辦法。”汪教授說。
“朱正財,你家可是大財主,要不你動員你爹給咱們拿點經費吧?”方詩益撲閃著大眼睛,笑嘻嘻說。
“我爹?”朱正財一撇嘴:“他可是鐵公雞,一毛不拔,除了自己,誰也別想從他身上弄一毛錢。”
莫永浩看著朱正財,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
午后,朱家大宅。
朱守民正躺在客廳愜意地抽著水煙。小妾躺在他懷里,嗲聲嗲氣地發嗲。
“老爺,明兒我想去城外廟里上香。”
“成,明兒我陪你去。”
“謝謝老爺,親一口。”
“滋……。”
上次那兩個日本人走后,再沒有消息。這讓朱守民終于松了口氣。
朱守民打定主意,日本人不能得罪,但漢奸也不能當。對日本人的話能拖就拖。自己關起門吃香的喝辣的,逍遙自在。
一個護院的家丁走進來,悄悄說:“老爺,門外有人要見你。”
“誰,日本人?”
朱守民條件反射般一下子推開小妾,小妾氣得罵了一句跑走了。
“不是,回老爺,是兩個吃官糧的。”
“哦,不是日本人,說我不在,不見。”
朱守民不耐煩地揮手。只要不是日本人,在沈陽這個地方,還沒有中國人是讓他值得重視的。
“朱先生,不見這樣不好吧。”
一道洪亮的聲音響起,家丁們氣急敗壞地攔著一個人,但他前腳已經邁進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