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你真的不會花我的錢吧?”說完還眨巴眨巴眼睛。
“真的。”
“哦。”
一會兒后,“姐姐,你真的不會花我的錢吧?”
“嗯,真的。”
“哦。”
……
“姐姐……”
“陳玉彬,你夠了,我不會花你的錢,行了吧,再說,再說就把我的櫻桃吐出來。”小溪要抓狂了,從買完東西出來,就一直說一直說,吃的都堵不住嘴。
陳玉彬看了看炸毛的小溪,收了收手上的櫻桃,嘟囔著:“我不問了不問了,真是的,問問還不行。”隨后,摸了摸衣兜里的棒棒糖后,又咧嘴笑了。
小溪買完鹽和發酵粉后,又買了五根棒棒糖,自己兩根,弟弟三根。
到二姑家后,沖在地里扯草的二姑說:“二姑,我把鹽買回來了,給你放到灶房頭哈。”
陳翠抬頭笑道:“嗯,好,那我就不回來了,你直接放到灶房去。”
放好東西出來后,對不遠處的二姑說:“二姑,我們回去了,婆婆還等到用酵母。”
“那對嘛,路上慢點哈!”
“嗯,二姑,我們走了。”
回到家后,把發酵粉給婆婆,“婆婆,我們買回來了。”一臉求表揚。
“嗯,小溪,彬彬真棒,都可以幫婆婆買東西了。”
接過發酵粉,婆婆拿個瓷盆去舀面粉,打了兩個雞蛋,放入發酵粉,加入適量的清水,凈手后開始和面。
和好面后,在盆上搭塊紗布,防止落灰。弄好后,就把盆放在案板上開始發面。大夏天的,氣溫高,不用特意加溫。
弄好面盆后,婆婆把豇豆切粒,淘好后放入瓷盆待用,又把昨天晚上就洗好的一塊臘肉切粒,一半放入裝豇豆的盆里。
又拿出一大把洗好的韭菜,這是小溪他們去買發酵粉的時候就弄好的。切碎和臘肉丁放入另一個瓷盆待用。
弄好這些后,婆婆坐下歇息會兒,就趕緊開始做午飯。
中午煮的是稀飯,里面加了南瓜和酸菜,現在南瓜正在慢慢開始熟了。
在小溪家,一天三頓飯,一般只有晚上下面條早飯是稀飯,中午是稀飯或干飯(大米飯)。
嗯,南瓜很面,很甜,真好吃。大夏天的,把稀飯晾涼了,呼呼兩口就下去了,很是得勁兒。
吃過午飯后,面團已經發酵好了。一個個氣泡破裂后,裂口露出的面團成一絲一絲狀。
因著下午要蒸包子,爺爺沒去放牛,媽媽也沒做布鞋。
農閑的時候,媽媽一般都是給家里人做布鞋呀,織毛衣毛褲。這個時候,農村人給小孩子一般都是做布鞋穿,很少有人買鞋,小溪和弟弟腳上的布鞋就出自媽媽的手。
將瓷盆里的面團倒在案板上,陳媽媽凈手后,開始揣面,旁邊放著一瓢面,邊揣邊在案板上撒上干面粉,是用來防止面團粘在案板上。
爺爺拿出兩個菜盆,開始調味兒,陳爺爺做飯可是一把好手。
婆婆也沒閑著,開始從房檐后頭(屋后的房檐超出土墻很長一節,就用來堆柴)一趟一趟地往灶房里抱柴,抱的是棒棒柴(就是樹木的粗枝干,砍成一節一節的),又從廳房里抱一些大柴,是冬天的時候放的樹,把樹干劈成方便塞進鍋孔的大小,風干后堆在廳房里的,這種柴耐燒。
待面揣好,餡兒味調美,柴抱夠后,婆婆洗凈手。
媽媽揣面并把面團揪成一小團一小團的面團,爺爺手拿搟面杖搟包子皮,婆婆則包包子,因著下午蒸包子兩小只都沒午睡,此時正踩著椅子,趴在案板邊瞅著大人忙活。
因為包包子要比搟皮兒和揪面團面慢,爺爺和媽媽就時不時地停下來包包子,防止面片疊一塊兒久了粘在一起。
左手幾轉幾轉,右手幾捏幾捏,一個漂亮的包子就誕生了。
大概一個小時后,包子包的差不多了,爺爺就讓婆婆開始燒鍋。
在里面的那個大鍋里加了滿滿一大鍋水,然后又把蒸籠坎上,剛剛好。蒸籠還是上午婆婆找出來洗干凈晾曬好的。
把鍋燒起,架上大柴,不一會就水開了,鍋里冒起了水汽。
把洗干凈的芭蕉葉找出來,鋪在蒸籠上,再放包子,這是為了防止包子跟蒸籠粘在一起。小溪家屋后有好幾簇高高大大的芭蕉樹,每次蒸包子都是用的芭蕉葉,很是有一股子清香。
有了包子怎么可能少的了饅頭吶。將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包子放進蒸籠里,婆婆看著火,爺爺和媽媽開始將剩下的面團重新揣過,又再揪成小面團,不過這個面團比包子的面團大多了。
小溪他們這兒的饅頭,習慣的都包成圓的。兩只手掌合攏向上呈開口狀,扒著與案板接觸的下方,兩只手一撮一轉,一會兒一個圓溜溜白胖胖的饅頭就出來了。
把饅頭放進蒸籠,加大柴,蒸至二十來分鐘,蒸籠里就穿出一陣陣的肉香味。
爺爺一句“好了”,小溪和陳玉彬就把碗準備好了。
揭開蒸籠,給小溪和陳玉彬一人夾了一個包子在碗里后,婆婆退了火,爺爺把蒸籠一層一層地攤在案板上涼著,大家這才開始吃。
陳玉彬看看插在筷子上的包子,不解地說:“明明是白的呀,怎么這么黑?”然后狠狠地咬上一口。
因著用的面粉是自家的,沒有漂白過,所以蒸的饅頭包子都沒有外面賣的白,但麥香味要比外面賣的濃烈。
小溪還想吃饅頭,就把包子分了一半給媽媽,然后吃了一個饅頭。
因為饅頭的面團在剛開始揣的時候,沒有加糖,所以饅頭剛入口味道淡淡的,然后經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將饅頭中的淀粉分解為麥芽糖,濃烈的麥香味席卷味蕾,然后整個口腔都充滿了甜香味。
吃完一個包子的陳玉彬,看見姐姐在吃饅頭,偷偷地咽了咽口水,他也想吃呀!摸了摸鼓鼓的小肚子,暗自決定著,晚上一定要多吃個饅頭,把這一個補回來。
待幾人吃飽后,把蒸籠繼續放在案板上涼著,大家都回屋去補午覺了。
大概一個小時后,大人們就起床了,兩小只也被叫起來了,免得晚上困覺。
這時,饅頭包子都晾涼了,用了兩個大筲箕裝起來,剩下的,小溪、陳玉彬和媽媽一人端個筲箕(這是兩小只爭著要去的),里面裝著包子,這是去給鄰居送的。就只給院子里的那三家送,每家基本就五六個。
晚飯很簡單,煮了一鍋清湯寡水的白粥,雖然米少,但是架的大柴熬了好久,熬的濃濃的,粥很是爽滑、香醇。然后還有下午蒸的包子、饅頭。
小溪一樣吃了一半,喝了一碗粥就飽了,完事兒之后,覺得粥很香,又喝了半碗。
晚上,等媽媽睡著后,小溪就進入空間,完成每天的任務。
“嗯,饅頭,香,再來一個,嘖嘖嘖……”
聽著弟弟的夢話,小溪死死地捂住嘴,怕笑聲露出來,吵醒了媽媽。哎呀,實在是憋的難受呀!
第二天,吃完早飯后,婆婆找了個筲箕,裝了二十來個饅頭包子,對小溪和陳玉彬說:“走,咋去給二姑送包子。”
因著頭天讓二閨女回家蒸包子,說家里事兒忙,沒來,老太太吃完早飯就收拾了一筲箕準備給送去。
因每天要給兩個兒子做早飯,等送走兒子,才喂豬喂雞收拾家里,再出去干地里的活兒的二姑剛收拾好家里,就聽見。
“二姑”
“媽,你們咋來了?”陳翠看著不遠處走來的三人,很是詫異地問到,然后又想起了昨天小溪說的事兒,想來是母親看自己沒去,就給送來了,果然。
婆婆把手里的筲箕一遞,埋怨道:“這么近,我昨天叫小溪叫你回來,你不來,我只好做好了今天給你端來了。”
“媽,小溪,彬彬你們快來坐。”說完把手里的筲箕端回灶房,又端了一碟瓜子出來。
“媽,你們晌午就在我這兒吃了算了,我這每天一個人怪冷清的。”
因著兩個哥哥中午在學校吃飯,所以除了周末,中午二姑都是一個人吃飯。
“聽小溪說,你說家里還忙,地里的草還沒鋤完?”
“遠處地里的草我都是用鋤頭鋤完了,就這門跟前這一塊,我想用手扯。”
二姑家門前的這塊地有二畝多,其中半畝地做菜園子和種了豬草,還剩一畝多全種的玉米,一場雨后,這草正長得茂盛著吶。
“走,我給你搭會兒手。”
一上午就在扯草中度過了,中午二姑做的米飯,一個臘肉炒牛皮菜(這種菜,主要是給豬吃的,人很少吃,不過,去掉葉子,把桿桿切絲加肉炒,跟白菜幫子的味道很像),一道臘肉炒肉辣子。
飯后,一碗開水,再加一筷子的炒酸菜就是碗湯了,美味,酸爽。
吃完飯,二姑洗碗,婆婆做在灶門前跟二姑聊天,倆娃吃飽飯正坐在椅子上昏昏欲睡。
洗了碗后,婆婆說要回去了,二姑就把婆婆來時拿的筲箕騰出來。
婆婆拿上筲箕,叫起攤在椅子上的兩小只就回家了,二姑送了送。
回到家后,兩小只就迫不及待地倒在床上,睡得是暗無天日。